文/大 野
“惟論是非,不徇好惡”
文/大 野
2017年春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同黨外人士共迎丁酉新春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凡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這是參政黨應有的擔當。參政黨一個重要職責是讓執(zhí)政黨聽到各方面聲音,特別是批評的意見。同志們要敢于講真話、建諍言,客觀反映情況?!?/p>
“惟論是非,不徇好惡”出自《明史》卷《駱問禮傳》,是明人駱問禮上隆慶帝奏書中的一段文字。原文有十條,這是其中第七條:“士習傾危,稍或異同,輒加排陷。自今,凡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眾人言未必得,一人言未必非,則公論日明,士氣可振?!边@份奏疏在當時及其后能夠引起較大反響,并流傳至今,最主要的原因是駱問禮在奏疏中敢于講真話,道實情,直抒胸臆,言為心聲,而且大力提倡講真話,建諍言。當然,駱問禮也為這份奏疏付出很大代價,因為意見太過尖銳,不留情面,“帝不悅,宦侍從中構陷”,他由京城七品言官被貶謫到僻遠的楚雄任九品知事。
“惟論是非,不徇好惡”,在過去是一個言官應有的寶貴品質。國家花錢養(yǎng)言官,就是要他們批評與監(jiān)督政府,批評君主與百官的過失,對詔令與奏折進行審查。要干好這個活,不辱使命,不愧對俸祿,最重要的就是講真話,建諍言,起到應有作用。因而,唐代要求言官:“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彼未?guī)定:“凡擇言官,當以三事為先:第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節(jié),次則曉知治體?!?明代強調,言官“必國而忘家,忠而忘身”,“正派剛直,介直敢言”。
“惟論是非,不徇好惡”,就是要講真話,建諍言,這無論對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國家,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聽不到真話、諍言,沒人敢發(fā)表批評意見,聽到的都是一片恭維之聲,奉承之言,那就等于成了聾子、盲人,懵懵懂懂的一不小心就會成為“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是很危險的?!缎⒔?jīng)》第十五章《諫諍》云:“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梢?,諍友、諍臣、諍言于國于黨于民之重要。
于今而論,滄海桑田,時過境遷,昔日的言官制度早已不復存在,但那些優(yōu)秀言官“惟論是非,不徇好惡”的求實作風,敢于建言、勇于擔當?shù)淖吭狡焚|,忠而忘身、不避斧鉞的膽識勇氣,卻是不會過時,仍有時代價值。“惟論是非,不徇好惡”,不僅是對參政黨的要求與期望,更值得我們的各級政府官員和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繼承發(fā)揚。不論是議論國是,探討大政方針,考量國家政策,監(jiān)督各級政府,都應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積極建言建策,敢于批評監(jiān)督,勇于發(fā)出不同聲音,切實做到“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切勿尸位素餐,做只會取圣旨、領圣旨、得圣旨的“三旨相公”;更不能從無建樹,做只會“見面握手、表決舉手、通過拍手”的“三手代表”。
“惟論是非,不徇好惡”的人多了,就會言路寬,監(jiān)督實,人氣旺,風氣正,形成人人負責,個個擔當,無人敢偷懶,無人敢懈怠,群策群力干事業(yè)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