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
因為非法經營罪入獄四年的著名網絡推手“立二拆四”刑滿釋放后推銷起了通過人工智能造就第一批“永生”人的項目,據(jù)稱已拉到了5百萬元風險投資。他的這個項目不知是不是受到研究人工智能的計算機科學家?guī)炱濏f爾的啟發(fā)。庫茲韋爾同時是個喜歡對世界發(fā)展做出預測的未來學家,據(jù)說他以前做出的很多預測已一一應驗,而他最驚人的一個預測是,到2045年人類將達到“奇點”,能夠獲得永生。
為了能夠活到那天,69歲的庫茲韋爾每天要吃200片藥片和保健品,萬一不幸死得早了,他安排把尸體冷凍保存,等以后復活。
相信這個“奇點主義”的人為數(shù)不少,谷歌甚至還建了所“奇點大學”。時不時地會有讀者來問我對庫茲韋爾關于“奇點”和永生的預測怎么看。我很驚訝為何有那么多人把一個計算機科學家關于生物醫(yī)學發(fā)展的看法那么當回事。庫茲韋爾關于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的預測我不敢妄議,但他關于生物醫(yī)學的看法卻表明他是十足的外行。例如他曾在1999年預測人類平均預期壽命將在2019年達到100歲以上,2006年他預測到2019年發(fā)達國家將征服導致95%的死亡的所有主要疾病。2019年還有一年多就到,其預測的不靠譜顯而易見。
全球平均預期壽命現(xiàn)在是71歲,顯然不可能在兩年后猛增30歲。當然,人類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已足夠驚人,一百年來翻了一番。但如果因此就推斷人類平均預期壽命會一直這么無限地增長下去,則大錯特錯。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主要是靠減少夭折和過早死亡獲得的,增長的空間已經很有限。醫(yī)學的進步讓越來越多的人活到了其“自然”壽命,老人越來越多,但是衰老仍然不可避免。人類的最長壽命并沒有因此增長。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人是法國人卡門夫人,她活了122歲。她在1997年去世后,20年過去了,仍然沒有人能打破其記錄。
想要讓人突破其“自然”壽命,甚至長生不老,就需要延緩、終止衰老過程。但是我們對衰老的機理仍然所知甚少,對干預的方法更是幾乎一無所知??梢源_信的是,有很多基因和環(huán)境因素與衰老有關,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太可能能夠找到終止衰老的辦法。庫茲韋爾認為生物學家們低估了“指數(shù)增長”。20年來基因組測序的速度直線上升,費用直線下降,很快費用就會降到每個人只要有必要就可以獲得自己的基因組序列的程度,知道了基因序列不就可以對基因重新編程,改變衰老過程了嗎?庫茲韋爾如此這般的推理,正表明他缺乏生物學的基本常識。獲得了基因序列,不等于就知道那些基因都在干什么,更不等于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去改變它。雖然基因組序列的數(shù)據(jù)在“指數(shù)增長”,但是對數(shù)據(jù)的解讀和應用卻要緩慢得多。
認為什么都可以“指數(shù)增長”,任意外推結論,其實是一種簡單化的工程師思維。但是科學研究與工程建設不同,充滿了不確定性。在可預見的未來,想要獲得永生,仍然只是一個妄想。假如未來某一天,科學發(fā)展出現(xiàn)了出乎意料的重大突破,人類發(fā)現(xiàn)了能夠獲得永生的方法,也未必是什么值得高興的事。如果獲得永生的方法極為昂貴,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享受,那只是讓人類社會更加兩極化。如果獲得永生的方法非常便宜,人人都做得到,那人類將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試想一個充滿了幾百歲、幾千歲、幾萬歲人口的社會又會是多么可怕,還有后代子孫的生存空間嗎?
資源是有限的,死亡不是沒有意義的。沒有一代代人的死亡,就沒有一代代人的發(fā)展。能夠坦然地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至少可以少折騰、不受騙。不管庫茲韋爾吃再多的藥片、保健品,他也必定活不到2045年。而他的尸體在冷凍過程中其神經細胞必然會遭到不可逆的破壞,不可能復活。與其妄想永生,不如實實在在地健康地活著,盡量給后代留下一點有用的東西,度過有意義的短暫一生?!?/p>
(作者是旅美學者、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