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欲汝曹?譹?訛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譺?訛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fù)言者,施衿?譻?訛結(jié)縭?譼?訛,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jié)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shù)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譽?訛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譾?訛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譿?訛,是以不愿子孫效也。
(選自《后漢書·馬援傳》)
【注釋】
?譹?訛汝曹:你等,爾輩。
?譺?訛是非:評論,褒貶。
?譻?訛衿:通“襟”,古代衣服的交領(lǐng)。
?譼?訛縭:古代女子出嫁所系的佩巾。
?譽?訛謹敕:謹慎穩(wěn)重。
?譾?訛下車:指官員初到任。
?譿?訛寒心:戰(zhàn)栗,恐懼。
【思考練習】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
(1)妄是非正法 ( )
(2)樂人之樂 ( )
(3)郡將下車輒切齒 ( )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汝曹知吾惡之甚矣。
(2)吾常為寒心,是以不愿子孫效也。
3.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只標一處)
(1)憂人之憂
(2)訖今季良尚未可知
4.這封家書重在告誡子孫如何做人的問題,主要從哪兩個方面闡述?
?筠知識卡片
馬援,字文淵,東漢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新莽時,為新城大尹。后依附隗囂,繼歸劉秀,攻滅隗囂,為隴西太守。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后在進擊武陵“五溪蠻”時,病死軍中。著有《銅馬相法》。
馬援的侄子馬嚴、馬敦平時喜譏評時政、結(jié)交俠客,很令他擔憂,雖遠在交趾軍中,但他還是寫了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語懇切,言辭中飽含長輩對晚輩的深情關(guān)懷和殷殷期待。文中以“汝曹”稱子侄,并反復(fù)出現(xiàn),使子侄們在閱讀時倍感親切。他苦口婆心,現(xiàn)身說法,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晚輩溝通,而不是空講大道理。只說自己如何,但是態(tài)度明確,感情濃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輩。對當世賢良的作為得失加以對比評析,都是自己觀察社會人生得來的經(jīng)驗之談。其“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的比喻,發(fā)人深省,是流傳千古的警句。而諸如“愿汝曹效之”“不愿汝曹效也”的話,雖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里行間充滿著真摯的關(guān)愛。
【參考譯文】
我要你們聽到了別人的過失,就像聽見父母的名字一樣,耳朵可以聽,但嘴不能說。喜歡議論別人的長短,隨便評論國家法度,這是我最深惡痛絕的。直到我死,也不愿意聽到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是非常厭惡這種行徑的,之所以再次講,就像女兒出嫁前父母一再陳述自己的告誡一樣,無非想讓你們牢牢記住、千萬不要忘了。
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辦事嚴謹,說出的話很合乎禮法,謙虛節(jié)儉,又不失威嚴。我敬愛他,尊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個人性格豪爽仗義,常把別人的憂愁當做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無論什么人他都能結(jié)交,各種朋友都有。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我敬愛他,尊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即便學不像,還可以成為能夠約束自己言行的人,這正如人們所說的雕刻天鵝即使刻得不像,倒還像只野鴨子一樣。一旦你們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紈绔子弟。這正如人們所說的畫虎畫不像反倒畫得像狗一樣了。至今還不知杜季良輝怎么樣,郡里的將領(lǐng)們到任就咬牙切齒地指責他,州郡的人都在議論他。我時常替他寒心,所以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