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小學階段語文課時所占比重最大,在學校美育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貫穿審美教育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充分發(fā)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一、創(chuàng)造情境,讓學生感受美
情感是藝術的生命所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作品中豐富的審美因素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諸如憑借錄像、錄音、幻燈、音樂等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內容中去體驗、去領會、去把握;通過表情、動作,語文的有聲有色,甚至多角度的描摹傳情、啟發(fā),引導學生進人審美狀態(tài)和審美境界,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得到最舒暢的審美體驗。如講授《聽潮》時,在內陸地區(qū)的孩子缺乏跟海交往的直接體驗,真正領略過大海的風姿是很難的,這就更不容易理解作品中那些藝術描寫的表現(xiàn)力,這些問題如不能很好地解決,真正的美感便無從產(chǎn)生。于是,我找來了有關大海漲潮、落潮景象的幻燈片,同時播放錄有海水漲潮,退潮聲音的錄音帶,再配以抑揚頓挫的朗讀,創(chuàng)造一種海潮、海浪的情境來深深地感染學生,真正地領略作者筆下的藝術樂章,從而認識“海的美”、體會“海的美”、感受“海的美”,激起學生一種熱烈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愿望。
二、挖掘內涵,讓學生理解美
理解美才能深刻的感受美,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美,語文教師應該挖掘文章內涵,從課文中誘導學生“看風景”、“悟人生”,發(fā)現(xiàn)美,挖掘美,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深刻地認識美、理解美、熱愛美、追求美。
首先,引導學生體味出神入化的景物美,產(chǎn)生動愛之心。魯彥筆下靜謐的大海:“深黯的海面上的銀鱗般的月光”,“燈塔上的紅光鑲在黑暗的空間”,色彩的搭配、明暗的諧調,描繪出大海縹緲顯豁神秘的美景。
“詩人般沉吟的大海”,“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像落花飄在水上”。這里作者把聲音實體化,通感與比喻的配用,加上跳躍的語段,使文章具有一種疏散與動態(tài)的美感。
還要以滿懷感情地挖掘文中的人情美,如:《散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人情美十分突出。有這么一句:“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背鲎蕴煺娴暮⒆又?,卻闡明了三代人的親密關系?!拔摇睂δ赣H和兒子道路的選擇——“我”決定委屈兒子,母親又愛憐自己的孫子,同意孫子的選擇,展示出和諧和謙讓的美麗人生?!拔叶紫聛肀称鹉赣H”,“妻子也蹲下來背起兒子”,“中年人的背上背著的就是整個世界”,這種高度的責任感為燦爛的中華文明中更添光彩。一篇短小的文章,但卻是一部美麗充實的人生縮影。
三、誘發(fā)想象,讓學生欣賞美
通過想象讓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反應,激發(fā)他們對生活的熱愛。王潤滋在《賣蟹》中,諷刺了市儈人物的貪利,又描寫了賣蟹女孩的純潔善良。賣蟹女孩健美的身形、大而發(fā)亮的眼睛活像滴進的露水,笑聲活像鈴鐺聲、她真像一朵晨光下的花骨朵。小說最后寫到“漁歌遠了,小船遠了,聽不見,也看不見,只留下一片碧藍碧藍的大海,大海上涌著一層層美麗潔白的浪花……”,人美景美的自然融合,構成了一首贊美詩,讓人貪婪,陶醉!
四、引導啟發(fā),讓學生創(chuàng)造美
審美教育的最高表現(xiàn)是創(chuàng)造美。學生由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到創(chuàng)造美,這才是美育的根本飛躍。它也是一種知識的反饋。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造美主要表現(xiàn)在運用語言文字去表現(xiàn)美的感受,這就是作文。所以,當學生充分感受到一篇文章的美之后,教師應引導啟發(fā)學生,使這種感受進一步升華生發(fā)。如教完《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讓學生想象“于勒發(fā)財回家的情景后”等。指導學生學習并運用到審美實踐中去,創(chuàng)造美的世界。諸如旅游,排演課本劇,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辯論賽,編排板報等。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去表達美的感受。如教學《松鼠》一文后,讓學生進行仿寫《貓》;教學《背影》后,讓學生練習模仿寫《燈光下爸爸(或媽媽)的背影》。還可將詩歌改寫成散文,把成語擴寫成故事,給課文插圖寫解說詞等等。這都是感受美的實踐和創(chuàng)造。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能讓學生感受作品里五光十色的美,使學生陶醉在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續(xù)寫興趣,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境界和人生理想,收到教書育人,陶冶情操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