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關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研讀筆記
——我國歷代土地制度的變革和變遷

2017-11-16 07:25丁聲俊
黑龍江糧食 2017年10期
關鍵詞:所有制生產力土地

□ 丁聲俊

關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研讀筆記
——我國歷代土地制度的變革和變遷

□ 丁聲俊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等名著中,揭示出一條基本規(guī)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兩者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呈現出“基本適合——不適合——基本適合”的演繹軌跡,體現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必然趨勢。這種法則和趨勢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大量事實雄辯證明,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基本規(guī)律是顛撲不破的,構成了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在內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哲學基礎。實際上,這條基本規(guī)律也為中國幾個社會形態(tài)條件下的土地制度的變革所證實。中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度。農耕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生產部門,而土地是人民賴以生存的最主要的生產資料,是構成相應生產關系和一切經濟關系的基礎。這就是說,生產關系必須符合生產力狀況。這條歷史的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經典觀點。

一、我國古代土地制度的變革和變遷

在公元1840年之前的中國歷史,劃分為古代史。這一漫長的歷史又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階段。與各自社會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形成不同的土地制度。

(一)在原始社會。我國原始社會大約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個階段。一是原始人群(約170萬年前至4萬年前)。為應對極度險惡的環(huán)境,他們聚群而居,共同勞動,共同消費,過著“原始共產主義”的生活。二是母系氏族公社(約4萬年前至5000年前)。男子主要從事狩獵和捕魚,婦女主要從事采集,學會了種植糧食和蔬菜,原始農業(yè)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實行的仍是原始共產的公有制原則。三是父系氏族公社(5000年前至4000年前)。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男子在農業(yè)、畜牧業(yè)和制陶業(yè)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而在社會中逐漸上升為主導地位。在原始社會的三個階段中,實行的是氏族公社所有制,氏族成員集體勞動、集體耕種、平均分配。在父系氏族階段,生產工具已有改進,農業(yè)生產工具以石器和骨器為主。像石斧、石鐮、石刀、石鏟,以及骨鏟、骨刀和其他骨制工具。生產工具的進步,促使農作物種類增多,逐步使農業(yè)成為主要經濟來源,出現了手工業(yè)與農業(yè)分離。處于氏族公社早期的母系社會,尚無貧富分化,但伴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產生了私有制。

(二)在奴隸社會。中國的奴隸社會經歷了夏、商、周和春秋時期,實行的是土地井田制。其性質是國王所有的貴族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權屬于國王,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隸主驅使奴隸集體耕作并剝奪奴隸的勞動果實。諸侯要向國王交納一定貢賦。這種土地制度,始于商朝,完備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漸瓦解。

(三)在封建社會。實行的是以封建地主所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于戰(zhàn)國時代。秦朝時代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政府承認土地歸私人所有,允許自由買賣,標志著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封建地主不斷兼并和占有大量土地,致使土地大都集中在地主手中。

關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借助國家政權保障既得利益,出租土地,盤剝農民,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特權階級。地主土地所有制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核心,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地主階級憑借對土地的壟斷,迫使無地或少地的貧苦農民不得不依附于他們的“活工具”。

關于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即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這種土地所有制形式的特點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的各個朝代都存在自耕農土地所有制,但不占主要地位。這種小農經濟是對封建生產關系內容的補充,與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構成了封建經濟基礎。然而,在封建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地主不斷兼并個體農民的土地,導致自耕農土地所有制不斷破產。土地兼并是封建社會無法克服的經濟現象,是封建經濟的最大特征。

關于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王田制、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的土地制度。所謂“王田制”,其核心是把土地私有制改變?yōu)榉饨ㄍ恋貒兄?,企圖以此來遏止土地兼并。所謂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小農耕作,土地仍為國有,待耕作一定年限后歸其所有。地主階級的土地并不屬于均田范圍。所謂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國有制,屯田者兼有“兵農合一”的特點,有軍屯、民屯兩種。屯田制的推行,有利于安置流亡農民、緩和社會矛盾、促進農業(yè)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也有利于戍邊和保證軍需。不少朝代如西漢、東漢、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都實行過。

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對于中國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經濟繁榮起過積極作用。但是,土地兼并使農民與地主、封建國家與地主等兩種矛盾不斷激化。另外,封建土地制度的閉塞性和自給自足性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成為中國社會長期貧困和落后的一個重要根源。

二、我國近代土地制度的變法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到1919年,中國歷史被劃分為近代。1840年以前中國一直實行封建土地制度,屬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近代,中國曾進行過兩次土地變法。

(一)太平天國革命和《天朝田畝制度》。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太平天國革命與土地制度變革,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事件。19世紀50年代,中國近代史迎來第一次革命高潮。以農民為主體的太平天國運動,波及17個省,歷時14年之久,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其主要內容包括:(1)自由公平的使用土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天下田,“豐荒相通”;實現“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的最高理想。(2)田地劃等定級,分為九等。(3)對田地按人口平均分配,不分男女。

太平天國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是進行土地制度變法的綱領,具有革命性和空想性兩個方面。其革命性表現在反映了千百年來中國廣大農民對土地的渴望,以及對不平等的封建剝削制度的憎恨,提出“均貧富”“等貴賤”“均田免賦”等口號,把矛頭直指封建地主階級,旨在打破封建地主對土地的占有關系。其空想性表現在明顯的絕對平均主義傾向,脫離實際,陷入空想,其結果只能是對制度本身的否定,成為歷史的遺憾。

(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三民主義”。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領導者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等“三民主義”綱領。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的“社會革命”綱領,其主要內容歸結為土地與資本兩大問題。孫中山提出的土地方案是指“平均地權”和“土地國有”,核定天下地價。孫中山認為這一方案的實施可以防止壟斷,也能使“公家愈富”,從而促進“社會發(fā)達”。然而,由于時代的局限,“平均地權”并不是一個徹底的民主主義綱領。它缺乏明確的足以動員廣大農民群眾力量的土地革命綱領,亦或說是缺乏徹底的反封建的土地制度改革的綱領。

三、我國現代土地制度的變革。

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89年改革開放的興起,被定為中國歷史的“現代”。回顧中國的現代史,中國共產黨采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規(guī)律,實施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的綱領和行動,砸碎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鎖鏈。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國取得解放戰(zhàn)爭偉大勝利后相繼普遍實行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與農業(yè)合作社運動。

(一)土地革命時期。從1927年到193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了10年土地革命,領導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運動,目的在于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這場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農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了土地,改變了生產關系,鞏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了民主革命事業(yè)。

(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從 1937年到1945年,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運動。同時在根據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實際上就是實行軍墾屯田。大生產運動健康發(fā)展,農業(yè)和工商業(yè)的產值迅速增長,為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三)解放戰(zhàn)爭時期。從1945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在解放區(qū)開展土地改革,1947年制定公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是進行土改的綱領性文件。依據“大綱”的規(guī)定,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圖中為本文作者丁聲俊

(四)我國土地制度的變型。1949年10月1日,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這一歷史時期,全國普遍推行土地革命,以及實行三大改造與合作社運動:(1)通過在全國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中國歷史上最徹底打碎了套在農民脖子上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的鎖鏈。廣大農民徹底翻身,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2)通過開展農業(yè)合作社運動,完成了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3)推行人民公社化運動,普遍刮起了一陣“共產風”升級生產關系,嚴重破壞農業(yè)和農村經濟。(4)拉開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從1978年開始,我國中國率先在農村拉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銳意改革,勇于創(chuàng)新,演繹出中國當代的土地制度再改革、再創(chuàng)新的“三部曲”。

四、從歷史長河土地制度變革中得出的結論

快速瀏覽歷史長河中,土地制度的變革,仿佛從云山霧罩、千頭萬緒中理清其脈絡,認清土地制度是農業(yè)、農村經濟的基本制度;土地制度的變革必須適合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生產力發(fā)展狀況的基本規(guī)律。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經典觀點,即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是決定社會發(fā)展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物質生產過程的內部矛盾,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fā)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改變,對生產關系起著決定作用。然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也有能動的反作用。適合生產力狀況的先進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反之,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這一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狀況而變革的基本規(guī)律,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從原始公社到奴隸社會、再進入封建社會,其不竭的動力就是,勞動者掌握生產資料和運用新的生產工具(像鐵制農具和農機等),擴大和更有效利用勞動對象,包括促進土地產出率大幅度提高,出現產品剩余等,促使生產力達到新的水平,這就必然要求打破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為自己開辟新的發(fā)展余地。

(本文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猜你喜歡
所有制生產力土地
我愛這土地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高句麗土地所有制演變淺探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發(fā)改委:鼓勵非公資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yè)
我國道路貨運生產力發(fā)展趨勢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醫(yī)院:到底走多遠?
分土地
兴宁市| 项城市| 堆龙德庆县| 洛宁县| 泗水县| 沧州市| 普兰县| 辰溪县| 通河县| 彭山县| 砚山县| 吴江市| 西宁市| 浮山县| 广昌县| 定边县| 建德市| 高密市| 思南县| 蒙自县| 北流市| 韶山市| 高唐县| 长垣县| 太仓市| 阳原县| 绥江县| 湘阴县| 昌黎县| 威信县| 玉环县| 类乌齐县| 东明县| 石河子市| 吴川市| 白河县| 涞源县| 灵丘县| 镇江市| 望奎县| 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