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我不如陶淵明,但我兒子比他兒子卻是強太多了
木匠
清明小長假,我和兒子在飯桌上發(fā)生了一點不愉快。
起因是我發(fā)現(xiàn)他竟然不能從夏、商、周開始,一個朝代一個朝代地捋到民國,我說:“你作為一個中國人、大學生,怎么連這點常識都沒有!”隨后,我又想到他有次煮面條,竟然涼水下面,結果煮出了一鍋糨糊;有次洗衣服,竟然把白襯衫和藍襪子一起放到洗衣機里攪,結果把白襯衫都給染花了;他喜歡音樂,學了十多年薩克斯,喜歡畫畫,學了也有七八年了,上大學讀的是建筑,我給他買過《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世界建筑史》,都不是什么高深的專業(yè)書籍,就是個普及讀本,像我這種既沒有學過音樂,也沒有學過畫畫,更沒有學過建筑的人,當個故事看看也挺有意思,至少能在與人聊天時,多點談資。但這些書自從買回來以后,就放在他的書柜里,他幾乎是一頁沒看過……
我是越想越生氣,拉開架勢,準備將他大批特批一通。結果,他卻給我來了個嗤之以鼻:“您說的這些有什么用???特別是那些老掉牙的東西,我知不知道又能怎的!”
我去!要不是揍不動他了,真想揍他一頓。
凡你認為“沒用”的東西,就沒必要了解了嗎?是,你捋不出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不影響你今天的生活,可你是中國人,這對你來說是常識;你不會煮面條,你可以改吃別的,你白襯衫染花了,你可以將就著穿,或者再買新的,但你是個成年人,這對你來說是常識;你不知道音樂史、美術史、建筑史,不影響你學薩克斯、學畫畫、學建筑(這恐怕都未必),但這對你來說也是常識!
更何況,你認為“沒用”的東西,未必真沒用,不知道“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的道理嗎?再者,我以為一個人腦子里不多裝點“沒用”的東西,一定生活得相當無趣,是故古人嘗說“不做無用之事,可以遣有涯之生”。就他這樣的,居然還有女孩子肯和他談戀愛,估計那女孩兒也是個草包。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中國有位很有名的小提琴家,琴技絕對是世界一流,多難的曲子他都能拉出來。有一次,他到國外去參加一個文化交流活動,演出結束后,他請一位外國老音樂家點評一下他剛拉的那首曲子,他本以為對方會對他大加贊賞,結果那位老音樂家卻說了一句讓他的臉頓時紅到了耳根子上的話:“你琴拉得真好,不過同學,你的文化課不及格吧?!?/p>
上班以后,我把這個事兒說給同事聽。沒想到竟又遭到一些同事的打擊:“你這也太矯情了,你說的‘常識’,也不過是你以為的常識,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你也有很多在你兒子眼中被認為是‘常識’的東西,是你不知道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常識,李白不知道有火車,杜甫不會用煤氣灶,曾國藩未必會下面條,你小時候也不知道互聯(lián)網吧,你怎么不說他們沒‘常識’?你怎么不說你沒‘常識’?”我無言以對,但我終究覺得他們的話,哪里有些不對。
在寫這篇小文之前,我喝了二兩小酒。在喝酒的過程中,腦子里一直盤旋著陶淵明的《責子》:
白發(fā)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還是老陶灑脫,兒子都這樣了,還這么舐犢情深呢!我不如老陶,可我兒子還是要比老陶的兒子強太多了,我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