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陸曉
(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
國外“文化基因”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國內(nèi)則從1981年《自私的基因》一書翻譯成中文開始起步。畢文波對“文化基因”的定義是:“內(nèi)在于各種文化現(xiàn)象中,并且具有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傳承和展開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以及具有這種能力的文化表達或表現(xiàn)形式的基本風格,叫作‘文化基因’。”這代表了國內(nèi)學者的一般理解。近年來,諸多學科學者,采用文化基因這個概念來解釋其研究領域中存在的問題,“文化基因”已成為一個頻繁出現(xiàn)的熱詞。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chǎn)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nèi)容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yè)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潛移默化影響著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與影視表現(xiàn)形式和傳播方式完美融合,如何真正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化基因和美學精神用老百姓愿意接受、喜歡接受的方式去表達,一直是困擾電視工作者的一個難題?!?/p>
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是最能傳遞文化基因的載體,雖是鏡像,但鏡像背后隱藏的是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大秦帝國之崛起》(以下簡稱《崛起》)是“大秦帝國”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講述了嬴稷在宣太后、魏冉、白起、范雎輔佐下,逐漸實現(xiàn)秦國崛起的故事。該劇在2017年2月9日至3月6日播出,在全網(wǎng)引起了一定的關注。從全網(wǎng)總體關注度看,在該劇播出前關注量較少,而在該劇播出期間有關該劇的網(wǎng)絡信息量陡然上升,在播出的第一天(2017年2月9日)關注度就上升明顯。該劇在播出結束后(2017年3月6日),信息量則逐漸減少,呈下降趨勢。該劇熱播的同時,劇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逆境生存文化、權謀文化和儒家仁愛的價值觀等深深地嵌入劇幕中的時代基因,也在不知不覺中展現(xiàn)出來。本文擬從主題角度深入分析秦人世代相傳的強勢生存大爭精神和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對劇中傳遞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逆境生存文化基因及現(xiàn)實意義略作探討,通過故事情節(jié)對劇中爾虞我詐的陰謀之術和謀戰(zhàn)謀國的陽謀之爭蘊含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權謀文化基因進行分析,并通過探析劇中人物,尤其是宣太后這一角色形象來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女性特色。
李道新說:“影視社會歷史批評模式以強調(diào)影視的社會歷史蘊涵為批評目的?!薄夺绕稹费堇[的歷史背景是“禮崩樂壞”的戰(zhàn)國時期。德國思想家雅斯貝斯稱戰(zhàn)國時代是“軸心時代”,他認為“人類一直靠軸心期所產(chǎn)生、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個時期,并被它重燃火焰。”在此背景下,華夏文明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思想領域高度活躍,另一方面也是諸侯爭霸群雄并起的時代,秦人在這個大爭之世所表現(xiàn)出的逆境生存文化基因是我們世代需要延續(xù)的民族精神。編劇孫皓暉自己曾說:“《大秦帝國》如果能激起觀眾對戰(zhàn)國精神與戰(zhàn)國性格的重新思索,對‘大爭精神’和‘陽謀’風格的重新審視,對中國文明正源和秦帝國千秋功罪的重新評說,那么,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笨梢姡夺绕稹费永m(xù)的是《大秦帝國》系列主題,傳播的是在逆境中為求變求存而奮起抗爭的秦文化,旨在讓受眾重新審視這種大爭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傳遞從善如流的時代文明道德觀念和社會主流價值觀。
所謂的“大爭之世”,就是爭得全面,爭得漫長,爭得徹底,爭得殘酷無情。
《左傳》中說:“凡有血氣,皆有爭心”;而《韓非子》中又說:“多事之時,大爭之世?!笨梢姶鬆幷菓?zhàn)國精神的真實寫照,戰(zhàn)國之世即“大爭之世”,戰(zhàn)國精神即“強勢生存精神”。
進入戰(zhàn)國,紛爭演變?yōu)榇鬆?,鐵血的現(xiàn)實擺在眼前,弱小就會滅亡,落后就會挨打。各諸侯國開始了強勢生存的徹底競爭。首先,是白熱化的人才競爭?!按鬆幹?,無功便是錯!曉得了?”“誰指望在老身這雙老眼下翻云覆雨,混個高爵,你便來試試?!绷d八子一登上太后之位就撂下了話,明確了秦國用人的標準是軍功和謀事。秦國相位也由外戚把政變成了外聘,嬴稷年紀尚幼時,朝政由宣太后和魏冉把持,成年后他求賢若渴,為了擺脫外戚的控制,他從齊國招來孟嘗君為相。后來魏人范雎來到秦國,得到了嬴稷的青睞成了新丞相,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的政策,領導秦國左沖右突,通過幾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打敗了幾個強勁的競爭對手。像蘇秦這樣的優(yōu)秀謀士也是各國爭搶著拉攏得到,蘇秦第一次見秦王時,秦王就表明讓他留在秦國,后來他到齊國,也很快得到齊王的重用,而另一邊燕王也是很看重他的??梢姡鲊鴮?yōu)秀人才都很重視。其次,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秦昭襄王與蘇秦合謀,舉兵破齊,實現(xiàn)秦國一國獨大。還遣將白起,相繼在伊闕、郢都、華陽、長平發(fā)動四大戰(zhàn)役,殲滅了韓魏齊楚趙百萬以上兵力,使秦與列國的綜合國力發(fā)生了根本轉折,劇末他弱六國、滅西周、納九鼎,登上天子之位。至此秦國完成南拓東出,實現(xiàn)真正崛起。其實,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舉凡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都在這種大爭之中碰撞出最燦爛的輝煌,中華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也都被卷進了這場大競爭之中!
電視劇從歷史角度出發(fā)成功彰顯了大秦南拓東出,不斷進取,發(fā)展綜合國力的大爭精神,大秦逆境生存的文化基因永續(xù)傳承。如魏伶優(yōu)為嬴稷獻唱的《秦風·無衣》,斗志昂揚,這種昂揚奮進的強國精神也刻在國民的心里和歌聲里。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總是生生不息,殺戮也好,攻伐也罷,至少他們?yōu)檫@個民族的存續(xù)和發(fā)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正是這種在亂世強勢生存、求強求變、世代傳承的大秦逆境生存文化基因決定了中華民族會浴血奮戰(zhàn),取得最終勝利。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華民族關于自強不息文化基因的源頭,可追溯到遠古時期的神話和傳說,如反映了人知難而進、自強不息的“女媧補天”“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和“精衛(wèi)填海”的諸多詞語。中華民族真正自覺地從理論上推崇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實踐始于孔子。在《論語》中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強調(diào)自立自強。他一生奔走于各國,傳播自己的學說和主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先賢自強不息的精神,反對自暴自棄。在《孟子》中他認為:“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于后世,我……如舜而已矣?!彼ㄟ^自己自強不息的努力,成為僅次于至圣先師孔子的亞圣。從古至今類似孔孟的故事比比皆是,可見,自強不息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代表和構成部分,始終貫穿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因之中,滲透和融入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一直傳承延續(xù)。
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把自強不息的價值觀作為中華文化的主要基因在影視鏡像中予以彰顯。縱觀已經(jīng)播出的《大秦帝國》第一到三部,秦國世居西隅,國弱地貧,列國卑秦,欲分秦滅秦而后快,秦人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全民皆兵,共赴國難,在戰(zhàn)場上從來都是血不流干,死不休戰(zhàn),秦軍讓六國聞風喪膽。秦國在戰(zhàn)國被稱為虎狼之國,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崛起》通過鏡像傳播了大秦這種自強不息精神。劇中秦人自強不息和強者生存的國家觀和民族大義從骨子里流露出來,如長平之戰(zhàn)兩軍對峙多年,秦軍糧草接濟跟不上,秦人就開天梯,修棧道,不畏蜀道艱難,不畏天險,將糧食運往前線,保障了長平之戰(zhàn)的勝利。秦人自強不息精神還體現(xiàn)在朝堂之上,嬴疾為了緩和嬴稷與羋氏外戚的關系、穩(wěn)定大局,不顧自己年老體衰還親赴戰(zhàn)場,最終舊疾復發(fā)去世。臨死前還對嬴稷說“切莫悲憫自己,要放眼于天下”“所謂王者,民心安穩(wěn),社稷昌盛,才乃蒼生之幸,國家之幸,天地間真英雄也”等語,讓他磨礪心智、立誓強國。名將白起為了秦國能傲視群雄,不顧自己身后名節(jié),在長平之戰(zhàn)中坑殺趙軍20萬,一舉使趙國甚至山東六國聯(lián)合也再無力與秦抗衡。這種自強不息的虎狼精神還體現(xiàn)在君王身上,嬴稷從與舅公、太后作對的懵懂少年,對心中摯愛從不忍不舍到最終真正長出一顆狼心的秦王,再到暮年說出“六國說滅就滅了”的一代霸主。宣太后說:“為了愛他,我在他心里種下了一顆狼心”,嬴稷則曰:“為了我秦國能進取,何人不可舍,何人不能棄?!?/p>
在秦人身上展現(xiàn)的自強不息,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執(zhí)著爭取,視榮譽為己任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至今還有著極大的魅力,大秦帝國自強不息的強者基因至今也一直影響著當代人。“立足于傳統(tǒng)美德進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傳統(tǒng)美德的現(xiàn)代轉換,是我們民族文化基因的自覺與堅守?!碑斚麓蟊妱?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浪潮席卷全國,創(chuàng)業(yè)不分階級,沒有門檻,一派千帆競爭的局面。近年來我們也看到了許多民族企業(yè)強強立于世界之林,看到民族企業(yè)走出國門,傲立于世界,國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自強不息的精神呼應著大秦文化、秦人精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強不息的精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基因的一部分,在現(xiàn)今經(jīng)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還有其獨特的現(xiàn)實意義,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自強不息的精神還有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讓中國在復雜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何為權謀文化?權謀文化首先是指兵家、法家和縱橫家等謀略學派。在先秦諸子中,兵家、法家、縱橫家最為重視權謀,甚至可以說是權謀術的理論化集成。兵家以《孫子兵法》為其代表作;法家以《韓非子》為其代表作;縱橫家則是以《鬼谷子》為其代表作。當然,春秋之后的千百年里,也不斷有人豐富并發(fā)展著權謀文化,古有《戰(zhàn)國策》 《資治通鑒》等,今有《權謀書》 《厚黑學》《推背圖》《反經(jīng)》等各種宣揚權謀文化的書籍。由此可見,從歷史層面上講,權謀文化始終貫穿于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權謀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文化要素,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钡珡墓胖两?,權謀文化卻越來越受到批判和否定,甚至被定性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毒瘤”。筆者認為從客觀的角度看,“權謀”本是隨機應變的處事謀略或手段,它無涉價值判斷,沒有好壞之分。作為一部歷史正劇,《崛起》通過鏡像傳播權謀文化,引導受眾客觀看待權謀文化基因,弘揚陽謀之策,規(guī)避陰謀之術。
近年流行的官場小說、宮斗劇、歷史劇都有一個共同主題——權謀,誰的陰謀詭計多、權術高明,誰就能最后勝出。權詐和權謀文化不僅成為一種不斷被批量復制的人格精神,同時還作為一種上升到倫理審美層面的“智慧之花”,成為社會衡量成功的標準。
《崛起》中嬴稷為了聯(lián)齊絕楚,便假意邀楚王到武關會盟,把老楚王騙到了秦國,暗中裹挾楚王割讓鄢郢二城,實則意欲使秦國楚國生出間隙,從而達到絕楚的目的。甘丞相要離開秦國,嬴稷就讓自己兩個弟弟去齊國給甘茂當托,幫他抬高身價謀個好職位,然而他真正目的是去挖齊國人才,把孟嘗君挖到秦國為相。為了秦國南拓東出、一統(tǒng)天下,嬴稷采取了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長平之戰(zhàn)屠戮二十萬降軍,使當時唯一有能力與秦抗衡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還有秦相范雎本是魏人,主動向魏冉獻媚,沒得逞且事情敗露,受到了魏齊的懲罰,他便裝死,逃過一劫后到了秦國,一是為迎合秦王掌權的心理,二是為了報魏冉羞辱之仇,便向秦王獻上驅逐三貴的收權之計,使他排除障礙,坐穩(wěn)相位。范雎還獻策主張“攻人”,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不惜給白起設局,讓秦國失掉“戰(zhàn)神”。劇中范雎常常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一副丑惡嘴臉。
中國現(xiàn)代奇人李宗吾說:“我讀中國歷史,發(fā)現(xiàn)了許多罅漏,覺得一部二十四史的成敗興衰和史臣的論斷,是完全相反的;律以圣人所說的道理,也不符合。我很為詫異,心想古來成功的人,必定有特別的秘訣,處于史臣圣賢之外。我要尋它這個秘訣,苦求不得,后來偶然推想三國時候的人物,不覺得恍然大悟,古人成功的秘訣,不過是臉厚心黑罷了?!痹诶钭谖嵯壬磥?,“臉厚心黑”是古人成功的秘訣。秦王、范雎等人成功的秘訣是“厚臉心黑”,劇中他們把爾虞我詐的陰謀之術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自有人類以來,陰謀就層出不窮,政權的需要是權謀發(fā)生的本源,因為任何政治實踐都可能要講究權謀。影視作品是文化的載體,既傳承著文明,服務于社會,也是受眾情感生活的寄托。但是如果影視作品大肆傳播陰謀文化,則很容易引起對陰謀之術的全民性熱衷,使社會失去正常的規(guī)范和誠信,不僅形成“防人之心不可無”的信任危機,而且會構成對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顛覆,使社會陷入風險和動蕩之中,所以影視作品應該注重自身的文化堅守和文化導向。
有人批評,歷史劇打著歷史的幌子,在視覺上不斷上演權力爭奪、謀略話語、戰(zhàn)爭掠奪、愛情纏綿,對帝王將相歌功頌德,對戰(zhàn)爭場面大加渲染,對人性陰暗扭曲大膽揭露,對奴性文化大勢張揚。人與人之間的話語都是陰謀之言,這些陰謀話語暗藏玄機,難以揣摩,難以明言。但陽謀與陰謀不同,陽謀所有行動與計劃都讓對手看見和知道,帶有一定震懾力,有可能使對手不戰(zhàn)而屈,這是陰謀達不到的效果。
《崛起》把權謀文化基因傳承得很好,既有陰謀也有陽謀。如劇中蘇秦雖是表面一身正氣,實則也是老謀深算,他身負國仇家恨,為了一個承諾,間齊十余載終滅齊。蘇秦雖然以合縱抗秦為務,在六國之間游刃有余,但他卻并非沒有祖國,他的祖國就是燕國,燕國曾因燕王噲傳位子之,被齊國侵略屠戮,燕齊成了世仇。蘇秦合縱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借秦國的刀以削弱齊國,為燕國報仇。六國在蘇秦心中并不是平行不悖的飯碗,相反,六國依然有敵友親仇之分。為此,蘇秦先是慫恿齊國攻宋,再矯詔許諾陶邑給趙國李兌,挑撥齊趙關系,后來在齊國滅宋,道義破產(chǎn)之際,主持五國聯(lián)軍討伐齊國,一舉滅齊。電視劇通過蘇秦的形象,向受眾傳播的是光明磊落而又不失分寸的陽謀權術。公元前256年,秦滅東周。嬴稷滅周后更言明,周天子駕崩,他已自立為天子,讓六國皆臣服于他。六國國主不肯,嬴稷當場表明,就以汾城一戰(zhàn)來定天下,若汾城一戰(zhàn)秦國勝,則六國皆要臣服于秦,若秦敗,則退回函谷關,永不出關,且割地并賠償六國之損失。最后,六國敗下陣來,雖心中萬般不甘,卻也只能臣服于嬴稷,奉他為新天子。
從故事情節(jié)和主題來看,《崛起》側重的是謀戰(zhàn)謀國的陽謀之爭而不是爾虞我詐的陰謀之術。2012年7月和訊網(wǎng)上曾刊登過一篇名為《歷史劇不能讓權謀唱主角》的文章,呼吁歷史劇、宮斗戲,要主打勵志元素。筆者認為,歷史劇不能光靠權謀來吸引受眾,但權謀元素必不可缺,歷史劇如果缺了權謀就會毫無看點可言,中國歷史劇的核心主題是政治權力斗爭,而中國的政治權力斗爭的特點是沒有顯規(guī)則只有潛規(guī)則,或者顯規(guī)則名存實亡,真正發(fā)揮作用的是潛規(guī)則。這種權術文化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至今深深扎根于中國的政治生活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變成了中國人的生存智慧。筆者認為歷史劇都具有歷史認知、審美和娛樂三重功能。審美和歷史認知往往是在觀劇的娛樂中實現(xiàn)的,因此一部歷史劇好不好看,吸不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劇作歷史認知和審美功能的實現(xiàn);同時,歷史劇的文化品格和美學品格,又是其歷史認知和審美功能實現(xiàn)的基礎,如果為吸引眼球而過度注入陰謀文化元素,則必然會降低歷史劇的品質,所以妥善處理三者關系,是歷史劇創(chuàng)作必須注意的問題。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者也需要把握好陰謀和陽謀之間的平衡點,要高瞻遠矚,充分吸收全球文明精華,吸納豐富的文明因素,去其糟粕,通過營造公開公平的文化環(huán)境,引導社會進化陰謀權術文化基因,建立陽謀政治。
中國是男權社會,在歷史長河中,女性不是作為男人的附屬品而存在,就是被邊緣化,基本上沒有話語權,雖然現(xiàn)今女性地位有所上升,但處于主導地位的仍是男性。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哈里特·泰勒·密爾曾指出:“性別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習俗和文化傳統(tǒng)造成的?!痹谝匀寮宜枷霝槔砟町a(chǎn)生的男女有別、男尊女卑的思想文化基因影響下中國女性幾乎一直處于附屬狀態(tài)和無語地位,在國產(chǎn)影視作品中也是如此。以下是《崛起》的人物關系圖:
從盤根錯節(jié)的圖中可以看出,《崛起》是一部男性主義視角的歷史劇,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嬴稷無疑具有較強的人際網(wǎng)絡關系和影響力,更大的人際關系影響,整個劇多為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寥寥無幾,鏡頭也并不多,劇中的女性主義視角是比較狹隘的。劇中雖然彰顯了宣太后政績的卓著,與以往對于國家的強盛、秦國的一統(tǒng)多停留在男性身上,忽略女性的作用略有不同,但筆者認為該劇并沒有跳脫歷史劇中女性處于附屬狀態(tài)和無語地位的套路。
女性主義學者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嬌弱的身體無疑成為她顯著的劣勢”,在男權社會里女性往往是感性而且處于附屬狀態(tài)的。劇中宣太后這個角色是一位鐵血女政治家,擅長玩弄權術,但她參與政治權力斗爭的方式是通過影響兒子的決策隱蔽地進行而不是直接決策。嬴稷少年登位,王權不穩(wěn),內(nèi)有宗族復辟勢力的暗流,外有列國蠻族環(huán)伺的危機,是宣太后力挽狂瀾,穩(wěn)住了秦國整個大局。有些有想法的譬如公子壯、惠文王后,以及其他的惠文王的王子們,一個個最后都被魏冉鏟除,甚至連秦武王的嫡后也被趕回了魏國。對內(nèi)宣太后集團有穰侯魏冉、華陽君羋戎、涇陽君嬴顯、高陵君嬴悝4人。對外,通過實現(xiàn)秦、楚聯(lián)姻,讓秦昭王迎娶楚國的公主為王后來全面把持了整個秦國的軍政大權。她是一位鐵血女政治家,獨攬朝政長達四十余年,但卻從未直接決策秦國國事。而《崛起》自己塑造的新角色,如白起夫人趙曼。趙曼本是趙人,后嫁給白起,對秦國的戰(zhàn)神照顧有加,夫妻情深。長平之戰(zhàn)戰(zhàn)后,白起從國家防御角度考慮,坑殺趙俘。但為了趙曼他放走了200名幼卒,趙曼也從道德是非角度為了家國離開白起返趙。該劇通過趙曼從道德與歷史角度來詮釋長平之戰(zhàn)這一歷史事件,趙曼這個角色也算間接參到了政治斗爭當中,從而引發(fā)受眾情感共鳴,也更滿足了受眾的審美需求。雖然這個角色安排得比較巧妙,但并不讓受眾滿意,因為她不但對主要矛盾缺乏推動力,而且她的存在和歷史劇的基調(diào)有點脫節(jié),去除她,對長平之戰(zhàn)這個情節(jié)和矛盾并沒有太大影響。
雖然先秦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并沒有宋以后那么低,但也畢竟是男權社會,又逢亂世,男人征戰(zhàn)殺伐,在這樣的時代里講女權是不切實際的。不管是權力高峰的宣太后,還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趙曼抑或是卑賤的魏伶優(yōu),作為女性她們都是處于劣勢,被男權壓迫束縛,沒有話語權的。
如何塑造出豐滿且富有張力的女性形象,是很多歷史劇的老大難問題,經(jīng)典如《大明王朝1566》,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也是差強人意?!夺绕稹穼ε孕蜗蟮乃茉熳罡挥袕埩Γ彩俏ㄒ煌苿釉搫≈饕馨l(fā)展的女性應該只有宣太后。筆者認為宣太后這個角色是女政治家的同時,很多時候是個偉大的教育家,她對兒子嬴稷說的那句“上古造字,玉王同字,三橫乃天地人,一豎乃參通天地人者,是謂王”貫穿了整部劇,這與孔子“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完滿的精神境界相吻合,表現(xiàn)出了儒家仁愛的世界觀和教育觀。魏王后死了還要在尸體上狠扎幾刀,借此教育兒子后宮黑暗;當眾講黃段子教育全臣;還有“殺叔嚇兒”,要兒子明白自己的錯誤。這還不夠,擔心對方勢力反撲,她派人把公子壯等人斬草除根,杜絕一切隱患。秦昭襄王初登王位時,正值沉迷聲色的叛逆期。宣太后對兒子的一番訓斥頗有意思:“你站住,我的話還沒有說完,都一年了,你以為你做的事我全然不知嗎?你成天沉溺于聲色之中,欲做何為呀?你早就是秦王了,你早就不是我的稷兒了。”還有宣太后說,“為了愛他,我在他的心里種下一顆狼心?!庇纱朔N種,可以看出宣太后在教育兒子方面,有自己的方式和目的,她望子成龍一心想要輔佐兒子成長為一代明君。最后宣太后叮囑兒子“天涼了,早晚莫忘了添衣,國事繁重莫忘了吃飯,夜深了,放下書簡歇息”等只言片語,平淡中更是流露母親對孩子最深沉的愛。宣太后雖是剛硬、殘忍的鐵血女政治家,擅長玩弄權術,但終究沒有脫離柔美、智慧、仁愛的母性光輝形象。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黃會林說:“作為中國的電視文化,要在國內(nèi)、國際樹立具有巨大藝術魅力的電視‘品牌’形象,則必須向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尋求滋養(yǎng)。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電視文化‘品牌’主體,將是中國電視今后的發(fā)展軌跡?!苯韫庞鹘?,歷史劇是最能承載思想,傳遞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的。
以下是全網(wǎng)關于《崛起》的文本信息的關鍵詞提取,總計有60個,這些關鍵詞來自媒體報道,或用戶UGC評論。
數(shù)據(jù)來源:新浪微輿情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除了片名“大秦帝國”以外,還有一些反映該劇特征的詞匯,筆者特挑出其中該劇意義相關的主要詞匯:“文化”“歷史”“陜西”“國家”“文明”“秦國”“正劇”“大秦”,這類詞匯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崛起》想要表達的是志古之道,拒絕戲說、尊史重實的價值觀,從而引導和端正受眾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秦人有著春秋戰(zhàn)國風云縱橫時代所造就的鐵血大爭、創(chuàng)新求變、自強不息、砥礪奮進、包容天下的精神,也有著謀戰(zhàn)謀國的權謀智慧,更有著“天下歸仁”的大一統(tǒng)思想?!读炎儭贰犊v橫》《崛起》三部大型歷史史詩正劇,讓秦文化的輝煌傳遍中國大地,也讓很多熱愛強勢生存精神的秦文化迷,擁有了共同的文明信仰。通過實力演員對那個時代的一個演繹,讓受眾感受到了秦文化的厚重,以及秦人是怎樣提升自己的綜合國力,崛起于世的,這種秦文化基因的延續(xù)對當今中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