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翠影 李倩
摘要:目的 探討PICC在肺癌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科自 2014 年 6 月~2016 年 6 月所收治的60例應用PICC技術的肺癌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給予 PICC 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給予 PICC 綜合性護理。結果 觀察組穿刺成功率、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于肺癌患者給予 PICC 的綜合性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減少患者病痛與并發(fā)癥,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關鍵詞:PICC;綜合性護理;并發(fā)癥;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2-0138-02
原發(fā)性肺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肺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我國惡性腫瘤的第一位[1]?;熞呀洺蔀榉伟┑闹饕闹委煼椒?;在肺癌患者長期化療中 PICC 得到了普遍運用。PICC為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技術是于上世紀 90 年代被引進我國的, 臨床應用的目的就是為患者提供長期的靜脈治療,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和治療效果[2]。是目前臨床上肺癌患者應用較為廣泛的靜脈輸液法。本文為探討PICC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對于我院近年收治的肺瘤患者實施了綜合性護理,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自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應用PICC技術的肺癌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59.5±6.7)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7~74歲,平均年齡(58.9±7.7)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選擇靜脈、置管、更換輸液接頭、記錄穿刺情況等PICC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PICC綜合性護理,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1.2.1置管護理 置管前:向患者PICC置管,注意事項,以及可能出現的風險,并帶患者參觀已經置好管的患者,做好患者的心理輔導。選擇靜脈:置管時優(yōu)先選擇貴要靜脈,其次為肘正中靜脈與頭靜脈,貴要靜脈較粗較直,靜脈瓣較少,穿刺成功率高,當患者的手臂處于與軀干垂直時,此途徑能夠直達上腔靜脈。插管方法:穿刺點常規(guī)消毒、鋪洞巾,帶手套,先用生理鹽水沖管并且按預計長度修剪導管。應用插管鞘進行穿刺,進針角度控制在15°~30°。待回血后再向前進針少許,送鞘后將穿刺針準確撤出。置管到達中心靜脈,將導管鞘和導絲穩(wěn)妥撤出,連接肝素帽,肝素封管。嚴格消毒,透明貼膜固定,攝片了解導管位置。
1.2.2導管及并發(fā)癥護理 ①肺癌患者長期接受化療藥物、高濃度營養(yǎng)物質,再加上置管時間較長、血液黏稠度過高等情況,均會使導管的通暢性受到影響[3]。為保證導管的通暢性,護理人員在封管時要將針頭推注、退針等操作在肝素帽內進行,并保證導管腔被封管液充分填滿。禁止在導管內進行血液采樣,對于血液粘稠度高風險患者,可給予低分子肝素,采取皮下注射法,防止低血栓形成,因而保證導管通暢性良好。②靜脈炎:引起靜脈炎的因素有導管推送過急、多次置管、導管質量以及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低下等[4] 。因此在穿刺時選擇容易穿刺的貴要靜脈,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導管。在送管過程中保持均勻的送管速度,避免用力過猛。保證患者敷料的干燥,并及時更換。針對已經出現靜脈炎的患者給予硫酸鎂熱敷或者紅外線照射等方法來進行治療。③感染:研究表明,輸液種類、導管留置時間、護理模式與 PICC 相關感染具有顯著相關性[5];嚴格無菌操作,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正確維護導管、注意觀察高滲營養(yǎng)的輸入、加強巡視是重要的避免感染的護理措施。④管腔返血:在封管操作時應行正壓脈沖的操作方式,加強對肝素帽固定性的檢查,定期封管,避免管腔內返血。
1.3指標觀察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首次穿刺情況、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采用調查問卷方式進行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評價結果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孔?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P<0.05表示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比較兩組首次穿刺成功率
觀察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27例,首次穿刺成功率為90.00%,對照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21例,首次穿刺成功率為70.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發(fā)生導管不通暢1例,靜脈炎1例,管腔內返血1例,共3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發(fā)生導管不通暢2例,靜脈炎2例,感染1例,管腔內返血1例,共6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肺癌患者因疾病需要,需長期靜脈輸注化療藥物及營養(yǎng)物質等,傳統(tǒng)操作需進行反復靜脈穿刺,不僅加重患者軀體痛苦,而且增加患者外周血管損傷。PICC是目前臨床上倍受患者與醫(yī)護青睞的靜脈輸液技術,操作簡單、安全,維護方便,且便于長期留置,已逐漸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PICC技術是將導管由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由于該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良好,迅速將藥物稀釋,可以減少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對血管及周圍組織的損傷性。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60例行PICC治療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與在此基礎上實施綜合性護理的觀察組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及護理滿意度上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于肺癌患者給予PICC的綜合性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減少患者的并發(fā)癥,還能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支修益,石遠凱,于金明.中國原發(fā)性肺癌診療規(guī)范(2015年版)[J].中華腫瘤雜志,2015,37(1):67-78.
[2]許華,蔡靜,單世君.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在腫瘤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探討[J].吉林醫(yī)學,2014,35(12):2691.
[3]高平,趙丹,李雪萍,等.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在腫瘤護理的臨床應用探討[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25):238-238.
[4]潘燕洪.經外周靜脈行中心靜脈穿刺置管術在腫瘤化療的推廣應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3,15(10):312-313.
[5]曾珊,江錦芳,方桂香,等.腫瘤患者PICC 相關感染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外醫(yī)療,2016,35(13):154-156.
編輯/王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