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rence
如果我現在坐在Beverly Wilshire的The Blvd餐廳里,不僅不用依靠臉書或者twitter來獲知奧斯卡出了60多年來最大的烏龍(頒錯“最佳影片”),而且還可以迅速地加入到一場加利福尼亞式的狂歡和派對當中。當然,奧斯卡和稍早之前的格萊美只是每年的規(guī)定動作,可洛杉磯遠不止屬于好萊塢。The Blvd餐廳從早餐到晚宴,每年都有可能幻化成不同主題的聚會,你能跟來自全世界的人在這里因為某一個話題討論半天。
就像在半年前,我在這里經歷了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最終對決。當最終結果正式公布的那一刻,看著餐廳里所有盯著屏幕的失望的臉,你能感覺到大半個加州都氣壞了。
沒有哪個地方比剛剛完成翻新的The Blvd更適合見證洛杉磯如何在無數個話題中安置自己和生活了。這是具有百年歷史的Beverly Wilshire最為開放和討人喜歡的空間之一。新整修的餐廳保留了洛杉磯和比佛利經典的金色基調,但明顯提升了幾個亮度,這對一家歷史悠久又飽受贊譽的餐廳至關重要:客人們不希望失去熟悉的環(huán)境和氛圍,但又更渴望符合當下潮流的輕松格調。吧臺被適當擴大,并且毫無遮攔地放到直接通向酒店大堂的門旁。即使完全沒有時間在這里用餐,也可以路過時喝一杯。吧臺與就餐區(qū)并沒有區(qū)隔,這讓正式的就餐也變得輕松不少。當然,優(yōu)雅的做派依然是保留下來的。老客人依然可以在經典的早餐單上點選自己吃習慣了的“洲際早餐”,或者“Beverly Wilshire早餐”。侍應生依然會禮貌地問詢每一個人,然后送上你早餐時需要閱讀的報紙。
說一千道一萬,The Blvd只是Beverly Wilshire具備的濃厚的社交基因最為活躍的一面。實際上,從來沒有人只把這座意大利風格的酒店僅僅當作滿足一夜睡眠的去處。早在好萊塢還在拍顆粒粗重的黑白默片的年代,Beverly Whilshire已經是洛杉磯的社交中心之一。明星們去片場工作,去好萊塢出席活動并且會見影迷,但他們更樂意把個人生活放在Beverly HIlls。半個世紀以來,洛杉磯以此地為中心瘋狂擴展,連有點距離的Venice(加州海岸小鎮(zhèn))和San Monica都已經漸漸納入版圖,但Beverly Hill依然是洛杉磯上流社會最鐘愛的生活區(qū)。恰巧坐落于Rodeo大街和Wilshire大道交匯處的Beverly Whilshire位置無可替代。事實上,在酒店因為朱莉婭·羅伯茨在此拍攝的那部《風月俏佳人》而開始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更大聲譽之前,就已經是眾多明星的心頭好。索菲亞·羅蘭甚至比照著自家的泳池為酒店設計了極具意大利南部風情的泳池區(qū)域。酒店的后門成為喬裝的狗仔捕捉明星的最佳地點之一。就在我們入住的當天,法國銀幕傳奇伊莎貝拉·于佩爾正在辦理離店手續(xù)。
喜歡越長久,意味著酒店任何的改動都必須前后反復思量。最近幾年,酒店的各個部分陸續(xù)完成了更新,但設計師的手法就像他們重整The Blvd時一樣溫柔。大量的工作集中于幕后,包括更為先進和節(jié)能的空調供電系統(tǒng)(新增加的調光系統(tǒng)讓人著迷)。至于格局和風格,依然照舊,只不過力求已近百年的建筑當中增加明亮和通透之感。位于后部的新樓傾向于新好萊塢的風格,正好與管理酒店的四季酒店集團進來力推的新風格不謀而合:色調素雅、慎用繁復花紋,強調空間的連貫性。當然,設計師完全保留了新樓頂樓總統(tǒng)套房里的客廳陳設。時至今日,這里依然因為可以俯瞰大半個Beverly Hills的180度景觀陽臺而成為舉辦私人派對的熱門之選。臨近Wilshire大街的老樓依然維持著“黃金年代”的經典風格。朱莉婭·羅伯茨和理查·基爾當年取景的房間,連壁紙的紋理都依然還在。入住這里的房間,更容易產生朝向那個浪漫年代的聯想。一樓由Wolfgang Punk主理的扒房CUT用自己精選的牛肉組合增加了酒店的社交魅力。酒店甚至在餐廳的對面特別設計了CUT Bar,配上全世界精選來的威士忌,讓客人們在一座難求的高峰期,也能迅速地放松。
可一座長久成為社交中心的酒店的魅力還不僅僅于此。如今世界各地的酒店都在接過當地旅行社的工作,親自為客人打造當地行程。這樣的服務在Beverly Wilshire已經進行了幾十年。從簡單地提供出行建議,到親自安排獨特的、符合客人品位的行程,“社交中心”可以調動的資源和能量讓人驚嘆,這不止限于在Redeo大道上的專屬奢華購物之旅,或者San Monica的66號公路憑吊一番。酒店禮賓展現出了強大的精選能力,能夠把美國東岸(尤其是紐約人)嘴里那個略顯“無聊”的洛杉磯。尤其是近幾年,平攤如一張紙的洛杉磯正在加速變化,在貫穿全城的地鐵網建成之前,四散各處的隱秘的美,需要酒店禮賓的推薦,才會被發(fā)現。
當然,作為獨立的游客,我一定會安排時間拜訪剛剛建成并且向公眾開放的The Broad。多年來,洛杉磯像摁釘子一樣地建美術館和博物館。時間遠些的有當代藝術博物館(MOCA)、藝術博物館(LACMA),近些的包括引起話題的Getty Center,不過暫時還沒有哪個博物館能夠蓋過The Broad的風頭。慈善家Eli Broad和Edythe Broad夫婦將自己畢生收藏的2000多件當代藝術品放入這棟造型如巨型飛船的建筑當中,其中不乏Jeff Koons和Andreas Gursky這樣名震一時的藝術家的作品。當然,最受歡迎的依然是草間彌生,她最新設計的《無限鏡像之屋——百萬光年之外的靈魂》每次只容許一人進入,孤獨的人面前是燈泡和鏡面展現而出的浩瀚星海。
但我依然是在被帶領著前往East 3rd Street的洛杉磯藝術街區(qū)之后,對于洛杉磯的藝術企圖心才能有比較完整的了解。舊工廠改造成藝術街區(qū)如今在中國也風生水起,但如此巨大的規(guī)模和大片的巨幅現代涂鴉作品依然罕見并且令人震撼。在地價日漸高企的市中心,這里依然維系著龐大的自由藝術家群體,以及剛剛起步,或者剛有名氣的畫廊和買手店。生活藝術家Raan Parton的生活方式概念店Alchemy Works和Carl Louisville的Guerrilla Atelier都離開了傳統(tǒng)意義的商業(yè)中心而落戶在此。他們的風格與浮華的好萊塢背道而馳,反而更貼近布魯克林或者波特蘭,再帶一點加州的開朗。這完全可以看成是一個慢慢生長茁壯的審美潮流。
這種審美潮流并非孤證,在不遠處的West Hollywood反而比比皆是。甚至連一貫奢華到死的奢侈品牌都將自己的品牌店外墻覆上綠植,內墻除卻白色并無其他裝飾。遠在山上的Stahl House因為被列入建筑保護名錄而新晉成為隱秘的必訪之地。這座由Pierre Koenig負責設計的典型洛杉磯大宅因為懸空于山崖,并且完美展現了對現代住宅的預設而為整個南加州的住宅提供了一個極具操作性的范式。Stahl家族目前依然在里面生活,但他們無法再隨心所欲地改變這間屋子,只能依照原樣盡量修繕。但對于幾乎從一片空白和淘金烽火之上建造起來的洛杉磯來說,這已經是一片不可忽視的時光片段了。Stahl House的女主人的一段話很好地概括了一座城市的怡然自得和包容:“如果搭乘達美航空飛臨洛杉磯上空,我們未必能夠看真切每一棟帶著不同時光切片的房屋,但這座巨大的,平鋪開來的天使之城,恰恰就是由無數個這樣的情感和創(chuàng)意聚集而來的?!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