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旅+++海邊
在福建省龍海市港尾鎮(zhèn)海岸線上,有座聳峭的山峰,巍然雄踞在煙波浩淼的東南海疆,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閩南名山——海拔560米的南太武山。南太武山與金門的北太武山是“姐妹山”。它東北瀕臨大海,與廈門、金門鼎立相望。東海之濱,碧波之上,南太武山列峰秀出,綠野無垠,村舍錯落,宛如一幅濃墨潑灑的美麗畫卷。
南太武山的所在地港尾鎮(zhèn),原屬于海澄縣,上個世紀50年代,海澄縣與龍溪縣合并為龍??h。1993年縣改市,龍??h改稱為龍海市。據清代乾隆年間的《海澄縣志》有關南太武山的記載,南太武山自古是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座歷史名山。
這本古縣志的《圖經》中“太武夫人壇記”記述:“閩中未有生人時,自夫人拓土以居,山高千仞,周回百余里,屹立海上,端重聳峭?!笨梢?,在古代,是太武夫人最早在太武山定居,初辟洪荒,堪稱閩人始祖。在古縣志中,還有對山上寨墻遺址的記述: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朝廷派大軍滅南越國(今廣東)。南越王建德逃到太武山,于此據險筑城屯兵,史稱建德城。并有元滅南宋臨安之后,“宋少帝南奔駐蹕于此”的記述。
現藏于英國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的古籍《順風相送》鈔本中,對南太武山也有記載:“太武放洋,……釣魚島……用艮針取枯美山(即沖繩久米島)”。明代海道針路的主要起點——南太武山,船從南太武山出發(fā),按照針路(古羅盤導航),經過烏丘、臺灣、彭佳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地,到達琉球的久米島。
琉球原是中國的藩屬國,閩籍水手經常往來于這條航線,最早發(fā)現和命名了釣魚島。統(tǒng)計《順風相送》這本古籍中記錄的從中國出發(fā)、返回的36條航線(西洋19條,東洋17條)中,只有4條屬于廣東,5條為福州五虎門,4條莆田湄州,3條為泉州,但有20條以南太武山(浯嶼)為起點和終點的航線。在南太武山巔上,原來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延壽塔,是廈門灣的航標??上?,該塔于1967年被毀,現在僅存一塊“普明延壽之塔”石刻匾額。
南太武山上有勝景24處,宋明以來的名人摩崖石刻30余處。勝景中,有古石徑、古石梯、石眼泉、浴仙盆、朝圣石、仙人腳印等。仙人腳印位于面朝大海的巨石斜坡上。當地民間傳說,古代有仙人一腳踩在南太武山,一腳踩在金門島上的北太武山,分別留下兩個腳印。現在山上還有一座前些年重修的千年古剎福興寺,一座4柱3門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