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茂
平常聚會,總是遇到有人想掌控話語權,自吹自擂者有之,言過其實者有之,搖旗吶喊者有之,引君入甕者亦有之,總之,訴說者各懷心思,傾聽者同樣五味雜陳。
葛優(yōu)有一篇文章——《我總是矛盾著》,說他總是矛盾著,又想熱鬧又想靜,于是反問自己,是不是有點矯情?他舉例說:“我也愛熱鬧。比如喝點兒酒、聊聊,沒有什么利益關系的。我是最不怕聽人說的,只要對方能侃,我就可以一直聽他說下去,所以朋友們愛找我喝酒。我最愛扮演的角色就是觀眾。每次喝酒,我說話很少,更多是看朋友耍貧?!?/p>
其實,不獨葛優(yōu)如此,古今中外許多優(yōu)秀的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哲學家都是喜歡安靜的人,在他人的喜怒哀樂中體會人生的況味,回過頭去還是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情。交際場中的主角往往不是活兒做得最漂亮的人,活兒做得漂亮的人在社交場合往往具備葛優(yōu)那樣的蔫縮性格。
蘇東坡有一篇著名的隨筆——《書東皋子傳后》。東坡先生在文中說自己不勝酒力,卻喜歡看別人的醉態(tài),“標榜”自己感到暢快舒適,比喝多了的人還高興。東坡先生是不是太自私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蘇軾正居惠州,于仕途是低潮期,于人生體驗卻是高潮期。相對于貶官黃州,被貶惠州的心理落差更大。此前,蘇軾曾任翰林學士及禮部尚書,但在惠州,蘇軾擔任的是閑職,還受到監(jiān)視。這種巨大的落差使蘇軾認清了世道人心,只是他并不耽溺于個人排解,除了與三五知己排遣心中的郁悶之外,也施醫(yī)散藥,與民同樂。從另一個方面講,蘇軾“舉酒屬客”,客人未嘗不知主人的心境,與其百般勸說、盡心開解,不如開懷暢飲、博君一笑。當酒成了最好的傾聽者時,誰訴說就不重要了。
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性格一般是隱忍、內(nèi)斂、含蓄的,不事張揚。進入市場經(jīng)濟社會以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理念深入人心,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以后,“小狗也要大聲叫”的說法大行其道,許多人似乎性情大變,更愿意主動表現(xiàn)自己,喜歡在前臺亮相,樂于在聚光燈下展示私人生活,不介意甚至主動成為輿論的中心。于是,主動訴說的人多了,書寫的人多了,表演的人也多了。當人們由被動接受向主動述說轉變時,更在意我說了些什么或者展示了些什么,至于別人說了些什么、展示了些什么,自己并不在意,于是畫地為牢、自以為是的人多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降低了。
傾聽還是訴說?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此時的傾聽者會變成彼時的訴說者,所以訴說者要尊重傾聽者的感受,不要像祥林嫂那樣再三重復。傾聽者也要照顧訴說者的情緒,不要像魯鎮(zhèn)人那樣冷血無情。專注于訴說只能帶來偏執(zhí),認真傾聽才能走進別人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
(摘自《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