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聲甜
摘 要:利用1990年~2014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和江西統計年鑒,研究了江西省棉花播種面積變化情況,及其與勞動力投入的相關性和彈性。結果表明:江西省農作物播種面積發(fā)生變化,除了耕地面積發(fā)生變動等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勞動力投入變動導致耕地復種指數發(fā)生變動;而棉花播種面積對勞動力投入的敏感性較大,彈性系數大于1。本文認為,解決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的關鍵是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加速規(guī)?;洜I,用農業(yè)機械代替勞動力,解決勞動力資源短缺的現狀,并提高農業(yè)種植的收益。
關鍵詞:農作物播種面積;主導因素;單位面積產量;勞動力投入
農業(yè)是政治家、消費者和環(huán)境保護者共同關注的一個焦點,合理的農業(yè)生產結構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這樣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中國是人口大國,對糧食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糧食安全問題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為了保護糧食安全,已經把保護耕地列為基本國策。但是農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不同,指的是實際播種或移植有農作物的土地面積, 保護了耕地面積并不能保證農作物的播種面積也得到了有效保護,所以農作物播種面積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已經成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LUCC)研究的焦點和熱點。
本文以主要經濟作物棉花為例,分析了1990年~2014年的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和江西統計年鑒等資料中棉花的播種面積和勞動力資源總數之間的彈性關系,探討該區(qū)域播種面積變化的主導因素。
一、江西省近年來農作物播種面積變化
圖1是根據江西統計年鑒的數據繪制的江西省1990年~2014年農作物、棉花的播種面積變化圖,雖然2015年棉花播種面積僅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52%,即棉花不是江西省主要的經濟作物,但是它耗費的工時大,需要的勞動力投入多,但是農戶可以根據收益情況迅速調整播種面積,市場反應迅速。所以本文選擇棉花作為農作物的代表,分析其播種面積變化的主導因素。
江西省1990年耕地面積為2349563hm2,2013年耕地面積為3087300hm2,上升幅度為31.39%,而農作物播種面積的下降幅度為3.28%,遠遠低于耕地面積的增加幅度,可見耕地面積變化并不是農作物播種面積變化的主要原因,而復種指數變化才是導致農作物播種面積變化的主要原因。
二、農作物播種面積與勞動力投入數量的關聯性
1990年~2002年期間棉花種植勞動力投入數量出現大幅度波動(圖1),其中1990~1994年上升幅度達到1.32,原因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鼓勵改革、解放生產力,鼓勵大家敢闖,有冒險精神,大大促進了經濟發(fā)展,但是江西省屬于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很窄,對鄧小平的話不能立馬理解,還沒有人敢于去外面闖,大量勞動力繼續(xù)從事第一產業(yè),而棉花種植需要投入的勞動力數量較大,所以棉花種植勞動力投入數量增加;1994年~2002年下降幅度為0.66,原因是鄧小平南方講話使沿海地區(qū)經濟高速發(fā)展,它們急需勞動力,工價遠高于種植農作物獲得的報酬,于是大量中年人外出打工,從而使大量勞動力轉移到了二三產業(yè),第一產業(yè)從業(yè)人員數量減少。2002年以后勞動力投入數量基本維持穩(wěn)定狀態(tài),原因是能轉移到二三產業(yè)的勞動力都已經轉移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婦女等沒法轉移的勞動力,所以勞動力投入數量基本不再有大幅度波動。
三、農作物播種面積對勞動力投入數量的彈性
從棉花播種面積對勞動力投入的彈性系數可以看出,棉花播種面積對勞動力投入富有彈性,只在1995年~1999年缺乏彈性,其余階段均富有彈性。棉花播種面積對勞動力投入的敏感性之所以這么高,一方面是因為種植棉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而且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是集中在某些時間點,而是分散的,這樣農戶就很難把它當作副業(yè)來種植;二是棉花是經濟作物,不是糧食作物,農戶種植它只是為了獲取經濟效益,但種植棉花獲取的效應遠低于從事二三產業(yè)獲取的經濟效益,所以大量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yè),留守農村的多為老人和婦女,他們沒有多少能力種植棉花這種耗費大量勞動力的經濟作物,所以勞動力投入是導致棉花播種面積變化的主要因素。
由于農戶的勞動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根據“經濟人”理論,農戶都會追求家庭總收入的最大化。所以農戶在確定家庭勞動力分配時,都會偏向于勞動回報率較高的二三產業(yè),留下來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基本上都為老人和婦女,而老人和婦女勞動能力有限,所以勞動力投入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尤其對棉花這種耗工量大的農作物影響更大。
四、結論與啟示
1990年以來,江西省農作物播種面積稍有波動,但棉花的播種面積變化幅度較大,播種面積的變化除了耕地面積發(fā)生變動等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勞動力投入變動導致耕地復種指數發(fā)生變動。
近年來,江西省農作物播種面積發(fā)生變化的主導因素是勞動力投入的變動。棉花的播種面積對勞動力投入的彈性系數大于1,說明播種面積對勞動力投入的變動較為敏感。
由于勞動力投入逐漸成為導致農作物播種面積變化的主導因素,我國應該針對人多有效耕地面積少的現狀,逐漸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開展規(guī)?;⒓s化、現代化的農業(yè)經營模式,不僅可以加快大型農業(yè)機械的推廣使用,從而彌補勞動力投入的不足,而且能夠提高農業(yè)種植獲得的收益。
參考文獻:
[1] Marta G. Rivera-Free.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e. EMBO reports,2008,9(1):1061~1066.
[2] 劉合滿,曹麗花. 1980~2010年西藏農作物播種面積與人口數量變化的相關分析[J]. 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3,(3):84~88+100.
[3] 劉成武, 李秀彬. 1980年以來中國農地利用變化的區(qū)域差異[J]. 地理學報,2006, 61(2):139~145.
[4] 吳文斌,楊鵬,談國新等. 基于Logit 模型的世界主要作物播種面積變化模擬[J]. 地理學報,2007,62(6):589~598.
[5] 江西省統計局. 江西統計年鑒(1990~2014)[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1~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