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宏乾+鄒靜之
玩物不必喪志,收藏乃見情懷。
收藏市場依舊火爆,趨之若鶩的“玩家”抱著“撿漏”、賺錢的心態(tài),花費大量金錢、精力沉溺其中,渴望一朝巨富。而收藏行為背后所蘊藏的文化意義卻很少有人提及,該書可謂是一劑靜心藥,讓頭腦火熱的人們靜下心來,以理性的態(tài)度對待收藏,提升個人的品位。
本書集中講述了崔永元、鄒靜之、姜德明、吳歡家族、田家英、王世襄、老舍、馮克力、米景揚、樊建川、安思遠等“非職業(yè)收藏家”的故事。他們不是職業(yè)收藏家,不以賺錢為目的,搞收藏,純粹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訴求,在收藏的世界里,他們發(fā)現(xiàn)歷史,找尋心靈的寄托。收藏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從“不起眼”的小物件起步,埋首鉆研幾十載,藏品漸成規(guī)模,蔚為大觀,他們發(fā)掘出藏品獨有的藝術(shù)價值,并分享給更多的人,讓歷史得以再現(xiàn),讓文化得以傳承。
探索舊物,終向文明
收藏一事,最為迷人。
所謂收藏,也可叫玩物,就是玩物喪志的那個玩物。我不覺得玩物有什么不好,從我現(xiàn)有的經(jīng)歷來看,人活在世上,就是一個不斷喪志的過程,以玩物來喪志,總比互傷互害的其他玩法無害得多。
少時,心存大志,登高懷古,在山上大喊大叫要活出個人樣兒來;長成,事事不順,立大志說“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撒手”;上山下鄉(xiāng)九年后近三十歲回到北京,明白了一件事,只要“命運不扼住我的咽喉。”就千好萬好了?!坝写笾静蝗缱鲂∈隆?,回京后做瓦匠,當白鐵工,查水電表,業(yè)余學美聲,打橋牌(妄圖進專業(yè)隊),東撞西撞一事無成。大志被生活消磨得差不多了,感覺有間房能成個家,就很美好了。無意間寫了一篇小說,發(fā)表后,就進入了寫作者的行列,一寫就是近四十年。四十年來天天如一日,寫累了,就去古玩市場轉(zhuǎn),玩物之中,消磨了很多塵世帶來的紛爭與煩惱,大志向沒有每天寫作來得歡愉和真實,慢慢也就明白了“好壞無分別,事事皆如來”的道理。
收藏兩字,收之后是要藏。
收古董無外三種:一是為把玩,研究,傳世,最主要的是內(nèi)心喜歡;還有一種收就是為了賣,當生意做,不藏。再有一種是中間狀態(tài)的以藏養(yǎng)藏,既收藏,也買賣,此類最終多是倒向了買賣。
古家具收藏家中陳夢家先生、王世襄先生是前者?,F(xiàn)在這樣的老先生不多了。就是愿意效仿,也難了。
我見過一先生,家里留的東西不少,秘不示人,話不投機,酒不喝好,不給你看。在我看,這類先生是真喜歡,金屋藏嬌,收東西就是為了自己消磨歲月用的。雖不研究、不著文,但也是藏的一種。
我曾拒絕過一個好朋友要把我收的老家具都仿制成商品的想法。理由是收藏,收藏,收了得藏起來秘不示人。好東西,它的獨特性是極為要緊的,滿世界商業(yè)性的仿造,對藝術(shù)品本身是有傷害的。比如,你看過地攤上成堆的馬踏飛燕,再看到真品時,先是那個震撼沒有了,還有在欣賞時要先把腦子里那些仿品剝離出去。藝術(shù)品欣賞是發(fā)現(xiàn),也是創(chuàng)作,那種專注和身心投入是力求心有所悟。這專注若被打擾,就是對藝術(shù)的打擾。收藏,收藏,藏的關(guān)鍵是:對藝術(shù)本身的尊重才是對藝術(shù)最好的愛護。
上億元買了雞缸杯,先拿來喝茶,自己買的愛怎么用怎么用,說得也有道理。但是對那件藝術(shù)品來說有不惜、不敬之感。粗俗不怕,我們出門遍地都會看到粗俗,但炫耀粗俗就可怕了。
收藏,雖是探索舊物,但最終當向文明的大路走去,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