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東漢靈帝時,賣官成風(fēng),冀州人崔烈見大家都在買官,也動了心。他通過層層關(guān)系,弄到了“內(nèi)部折扣價”,買了一個司徒之職。雖說是買來的官,但好歹也是三公之一,崔烈也必須考慮一下自己在外的形象和群眾口碑。
一天,他兒子從官衙回到家,崔烈拉住兒子問道:“我如今位居三公,外間有何議論?”兒子回答:“您素有美譽,又歷任卿守,出任三公本屬當(dāng)之無愧。不過,這次上位卻讓天下人大失所望,他們嫌這個‘三公滿身銅臭!”崔烈聽后,氣得渾身發(fā)抖,順手拿起手杖追打兒子。
不難看出,崔烈到底底氣不足,追打兒子,不過是來掩蓋內(nèi)心的慚愧罷了。從此,崔烈一心要改變?nèi)藗儗λ目捶?,在朝堂上頗為盡心,用做實事取消“差評”。
不要小看群眾的“差評”,古代官員因為群眾評價太差而丟官的比比皆是。漢成帝時,櫟陽縣令謝游的上司給他發(fā)公函,開門見山地說群眾對他很不滿意,反映他施政無方,法令煩瑣苛刻。于是,謝游的烏紗帽丟了。
明太祖立重典從嚴管理官吏,州縣守令常因小過而受懲,甚至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但如果聽到群眾對他有好評,就會讓他官復(fù)原職,有時還給予獎勵。從那時起,許多地區(qū)民意評官蔚然成風(fēng)。永平府樂亭縣主簿汪鐸和縣府工房書吏張進等,借勞役設(shè)計害民,索取賄賂,當(dāng)?shù)馗咐弦浴洞笳a》為據(jù),結(jié)團赴京。汪鐸得知,快馬加鞭,趕了40里路追上大家,苦苦求情。由此可見地方官吏對民眾的負面評價有多害怕。
當(dāng)然,還有一種官員對待“差評”的態(tài)度很常見,就是不以為意,依舊我行我素。
1907年,張之洞以體仁閣大學(xué)士、軍機大臣入樞府,與袁世凱同掌政局。一次,他問幕僚:“外間對我有何議論?”幕僚答道:“近聞外面評論,說岑春煊不學(xué)無術(shù),公(張之洞)有學(xué)無術(shù),袁世凱不學(xué)有術(shù),端方有學(xué)有術(shù)?!睆堉绰牶?,捻須一笑說:“我自問迂拙,說我無術(shù),的確如此,‘有學(xué)二字,亦愧不敢當(dāng),不過較岑春煊、袁世凱多識幾個字?!?/p>
不過,在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的大體制下,不是所有評價都會讓官員知曉,更有甚者,有人還會通過偽造民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這些官員并沒有把民眾的利益放在心上,他們在乎的永遠只有自己頭上的烏紗帽。
編輯/子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