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東舸
我從小就愛聽相聲,它從童年起就一直伴隨著我——到現(xiàn)在我依然習慣每天睡覺之前聽段相聲。昨天播的是侯寶林老先生的經(jīng)典作品《規(guī)矩套子》,有一段“行不搖頭、笑不露齒、站不倚門、坐不露膝”的臺詞,勾起了我的許多童年回憶,也讓我想起了不少老人教的規(guī)矩禮數(shù)。
老北京人要面子,規(guī)矩也大。光說這飯桌上的規(guī)矩就不少。比如,有長輩同桌,大人不動筷子,小孩兒誰也不許先吃
甭管你多餓、多饞、飯菜多香,都得吞著哈喇子等著!再比如,夾菜的時候不能把筷子伸得老遠,掄著胳膊夾對面兒的菜。還有,夾菜不能亂扒拉——那叫“刨墳”;筷子不能插在飯碗里——那是上供!除了吃飯,在待人接物上,北京人的規(guī)矩也不少,和長輩說話必須用“您”,不能一概“你我他”仨;麻煩別人的時候先得說“勞駕”;不許站在街門外面倚著門框聊天說話(尤其是女孩子)……這些老規(guī)矩,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一言以蔽之,不管干嗎都得要考慮別人的感受,不能給人添麻煩,不能光圖自己舒服。去年,一本社交類圖書《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風靡網(wǎng)絡,也由此衍生出了不少“所謂……就是……”式的短語:所謂情商高,就是不給人添堵;所謂情商高,就是不讓任何人尷尬,等等。說到底,這些話都跟老北京的規(guī)矩如出一轍:一個人成熟的標準,就是不給別人添堵——主張別因為自己的痛快,而去影響了別人的正常生活。
說歸說,這給別人添堵的事兒,卻依然有人做。扒開這些人標榜的“活出自我”“彰顯個性”這些外衣,我們看到的所謂“自我”僅僅是自私而已,而他們標榜的“個性”,也無非就是硌硬。
說到規(guī)矩,還得先說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共享單車的出現(xiàn),確實方便了大眾,也幾乎實現(xiàn)了“解決中國人出行最后1公里的問題”這個不大不小的夢想??蛇@個方便大眾、造福民生的新生事物,卻正在遭受著小部分人的“摧殘”:車座、車輪、車把被拆下拿走或扔在路邊;好好的自行車被扔在花壇、垃圾堆甚至河里;將共享單車鎖在家里占為己有……至于亂停亂放、占用便道和盲道的現(xiàn)象更是不勝枚舉。
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說到底還是因為一部分人缺少“規(guī)則意識”,說嚴重點兒就是不知道規(guī)則與道德的界限不可逾越?!岸饶铩睂τ凇耙?guī)則意識”做出了如下解釋:規(guī)則意識,是指發(fā)自內(nèi)心的、以規(guī)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比如說遵守規(guī)章、遵守法律、遵守社會公德、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意識。這個最基本的意識和人性與良心有關,和道德與信仰有關。解釋起來就這么簡簡單單幾句話,但要想真正做到也不是那么容易。規(guī)則意識一旦喪失,為害甚矣。
就拿這陣子頻頻出現(xiàn)的野生動物園野獸傷人事件來說吧。誠然,對于受傷者、受害者我們應該抱以同情,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每個游客都能始終牢記園方“動物兇猛,請勿靠近”的告誡,而不是將參觀園區(qū)的規(guī)章制度拋之腦后,非要認為“我是人類我最大,猛獸也得聽我話”,還會有那么多的悲劇發(fā)生嗎?
如果說猛獸距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太遠,那咱們就來說說身邊常見的事兒吧。
現(xiàn)在,養(yǎng)寵物的人越來越多了,尤其是養(yǎng)狗的。對于寵物狗來說,主人就是它的全部,既然養(yǎng)了,就應該對它好,這本無可厚非。然而,有些主人毫無節(jié)制地溺愛自己的狗,就有點兒說不過去了。為了讓自己的寵物享受充分的自由,有的主人出門遛狗不拴狗鏈,自己家狗湊到別人跟前兒,甭管人家害不害怕,都是一句理直氣壯的“我們家誰誰誰”不咬人。我想說,那只是不咬你們家人,并不代表不咬外人!一根狗鏈,雖然暫時限制了寵物的自由,卻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如果您稍微留意一下身邊,隨隨便便就能發(fā)現(xiàn)許多不守規(guī)矩的行為:在封閉的地鐵車廂里吃煎餅果子、韭菜盒子,滿車廂都是味兒;晚上十點多了,還開著震天響的音樂跳廣場舞;在機動車道上“暴走”鍛煉身體,汽車司機都得小心翼翼繞著走;去公共衛(wèi)生間,把手紙往家扯;去公共水龍頭洗衣服,一洗就是一大堆;開著汽車、電動車,眼里沒人,胡亂并線,隨處亂停;行人和非機動車闖紅燈,更是家常便飯……凡此種種的不文明現(xiàn)象,說到底還是因為規(guī)則意識太差。上述種種亂象,雖為粥中鼠溺不甚巨碩,然而如此之狀還是絕跡為好——因為這就好比在人的臉面之上,本是很清爽的面皮,卻生出一個個黑色帶毛痣疣,雖體積不大,但終討人嫌,不是什么好物。
咱們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優(yōu)秀文化的文明古國。我們是文明之邦、禮儀之邦。然而,在規(guī)則意識方面,和其他一些國家比起來,我們還真有些氣短。
我媳婦到濟州島旅行,和伙伴一起攀登漢拿山的時候,在山腰偶遇了一群當?shù)氐拇鬆敶髬?。老人們很熱情,一邊問媳婦她們是從哪兒來的,一邊給她們介紹登頂漢拿山的要領。其中一個大媽很慈祥地問她有沒有帶吃的喝的?大媽說,如果沒帶吃的,很難堅持到山頂。因為沒經(jīng)驗,媳婦她們幾個人都只帶了水上山,聽大媽這么一說,都一個勁兒地后悔:一群吃貨愣沒一個人想起來帶點兒吃的墊補墊補!韓國大媽見狀,立刻掏出自己書包里的一堆吃食,“懟”給了面前的這一堆異國的、素不相識的女孩兒,讓她們趕緊吃。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已經(jīng)很讓人感動了,而后面發(fā)生的事情,更是讓我有點兒驚訝。看著眼前的幾個姑娘吃完了,這位韓國大媽拿出一個塑料袋,要把垃圾收拾一下。媳婦她們幾個趕緊幫忙,想把垃圾扔到旁邊的果皮箱里,大媽卻堅持要把垃圾袋帶走,言稱不能給負責清掃的工人添麻煩——山不好爬,工人打掃不容易;美景是屬于所有人的,大家都要用心去愛護。
我在德國停留過一段時間,德國公共交通系統(tǒng)的便捷與精準,每每使我心生尊敬。站牌上會標明一天之中每一班公交到來的時間,而且連半分鐘的誤差都沒有——當然這取決于良好的交通秩序。在公交車上,無論車廂中多么擁擠,“老幼病殘孕”專座在沒有這類乘客的情況下都是空著的,健康的成年人就算已經(jīng)四脖子汗流了也不會坐下。某次我從意大利城驅(qū)車而過,見到路旁種滿了櫻桃樹,樹上掛滿了紅櫻桃,卻完全沒有采摘和破壞的痕跡。這不禁讓我想起,每到果實成熟的季節(jié),大爺大媽不顧安全、不顧勸阻,在長椿街的繁華車流中采柿子。為什么我們泱泱大國,幾千年的輝煌文明,卻在道德禮儀方面輸給了比鄰之邦、歐美國家?
說了這么多,無非是想說明,規(guī)則意識是可以培養(yǎng)的:從孩子抓起,從小教育他們遵守規(guī)則,最終將外在規(guī)則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素質(zhì)。若真如此,受益的將不僅僅是一代人,其功在千秋矣!當然,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不是一時半刻就能見到成效的。若想在短期內(nèi)使人們樹立起規(guī)則意識,還得靠“強制實現(xiàn)”——就像某些國家一樣,把規(guī)則升級成為法規(guī),若不遵守就得面臨懲罰:迪拜地鐵里都有女士專用車廂,男性如果冒失進入,罰款可至幾百迪拉姆;日本人如果不排隊或是垃圾胡亂丟棄,面臨的不僅是巨額罰款,可能還會遭受牢獄之苦;新加坡不允許吃口香糖,嘴里但凡含著口香糖吧唧著嚼來嚼去,很可能會直接面對恐怖的鞭刑。當然,我們并不希望看到,只能依靠“高壓”措施來喚醒人們的規(guī)則意識,我們想看到的還是大家憑著自覺,去真正實現(xiàn)文明的復興。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我們都對那些規(guī)則意識淺薄、給人添堵的行為深惡痛絕,所以我們要呼喚規(guī)則意識。整個民族,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這么一根弦——自我約束的規(guī)則意識。這樣一來,天壇祈年殿前的丹陛橋上會少許多躺著“理療”的人們;故宮門前的筒子河里會少許多礦泉水瓶和各種垃圾;歐洲的餐館里也會不再出現(xiàn)大打出手的中國游客了。有了規(guī)矩,就要遵守,法律與道德均不可僭越
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一派和諧。
(編輯·張子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