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余
高速公路應急車道被占用,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可是,新聞媒體年年曝光,惡劣行為卻從未絕跡。據(jù)上海交管部門統(tǒng)計,10月1日至6日,全市已抓拍占用高速公路應急車道行駛的違法行為1812起。這個數(shù)字足夠讓我們擔憂。
有人認為,某些司機存在僥幸心理,可事實上,此類行為所造成的惡果,也早已為人們所熟知。2015年國慶節(jié)期間,在甬臺溫高速上,一輛小貨車追尾后,由于高速路上的應急車道被堵,導致消防車和急救車都無法及時到達事故地點。等急救車到達時,駕駛員已傷重去世。
至于說占用應急車道的違法性質,更是無須贅述。相關部門的查處手段不可謂不給力,要說被罰分、罰款的司機滿不在乎也未免夸張。那么,為何他們仍然一意孤行,頻頻作出錯誤的選擇?
將占用應急車道統(tǒng)統(tǒng)歸咎于素質問題恐怕有些偏頗,一味地批評違法司機道德上的缺陷也很難徹底解決問題。否則我們又該如何解釋“禮讓救護車”的暖人故事屢屢上演?事實上,該頑疾所暴露的,是無法被法律法規(guī)約束的“人性弱點”。
翻看往年報道中的案例,我們能從中得到不少啟示。一位司機曾經在半個月里因為走應急車道而被罰1200元。被罰款的她覺得很心疼,沒想到其丈夫的點評是:“看你笨的,開車的時候不看看有沒有電子眼?”
也就是說,是否選擇占用應急車道,被這些司機轉換為一個利益成本的計算問題。關鍵在于,在他們看來,違法占用比守法排隊收獲的便利更為豐厚。一來,從眾心理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交警就那么幾個人,總不可能一一都逮住罰款吧。二來,即使受到懲罰,“成本”也并非不可接受。罰款也好,扣分也罷,畢竟還在可控范圍內。
有人建議對占用應急車道的司機進行重罰。但在我看來,即使處以高額罰款,抑或將違法納入征信系統(tǒng),在成本博弈上,那些以身試法的司機仍然可以得利。只有在“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處罰力度下,某些司機才可能徹底不敢占用應急車道。比如說,司機一走就被罰,每次兩百,如果長期占用,那么按公里數(shù)算,200元乘以公里數(shù),那么自然無人膽敢占用。但在可以想見的未來,無論是人力條件還是科技條件,都難以達到這一標準。
占用應急車道真不會讓人們吃虧嗎?當然會,虧的是全社會,是潛在的每一個人。前面所述的司機未能得到及時搶救的悲劇即為一例。但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讓那些違法者不會將這種情況加入計算過程。他們想的是,占用應急車道而受到損害的,未必是自己。
所以,只要那些占用應急車道的無良司機一天不能親身體會到該行為所帶來的惡果,就很難讓他們自覺遵守。哲學家柏格森認為,人性的可貴就在于同理心。只有在換位思考的基礎上,人性才能不斷得到升華。那么,如何才能讓所有駕駛者充分換位思考?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近年來,多地交警開展不按規(guī)定使用燈光專項整治,對違法的駕駛員開展“體驗式教育”,邀請駕駛人體驗被遠光燈照射的感受,似是一種值得借鑒的方法。是否可以讓那些違法的司機體驗一把被困者(比如傷員、孕婦)的感受,讓他們在實地或者在監(jiān)控中親眼目睹占用應急車道所造成的后果?當然,有關部門不妨集思廣益,在執(zhí)法上不斷創(chuàng)新,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