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雁
北大、劍橋畢業(yè),制片人。往返中美,跨界投資與影視。
在好萊塢,融資是制片人的重要工作內容,但其更重要的工作是在創(chuàng)作方面的開發(fā)和調控。
如今,中國電影市場已經穩(wěn)居全球第二,銀幕數(shù)量也躍居全球第一,部分中國制造的電影票房更是能跟好萊塢大片分庭抗禮。在這樣的前提下,是否形成專業(yè)的制片人機制成為衡量電影產業(yè)成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讓我們看看好萊塢的制片人在行業(yè)內所發(fā)揮的具體作用和價值所在。
在好萊塢,融資是制片人的重要工作內容,但其更重要的工作是在創(chuàng)作方面的開發(fā)和調控。對于只是拉了投資但并未參與任何創(chuàng)作或制作的人,好萊塢通常的署名是Executive Producer(以下簡稱EP)或者Co-Executive Producer(以下簡稱Co-EP,有時翻譯成“監(jiān)制”或“聯(lián)合監(jiān)制”)。需要注意的是,出錢的人,即投資方,也是同樣的署名(在中國大都署名為“出品人”)。所以在好萊塢,不管是“出錢”還是“找錢”的,跟錢有關系的都會在“制片人”前面加一個Executive,強調這個角色的商業(yè)屬性。
好萊塢電影中,EP和Co-EP的署名數(shù)量通常不少,尤其是獨立片(非六大制片廠投資制作的片子)。還有一種署名是Associate Producer(助理制片),“含金量”不太高,通常是影片對那些比“鳴謝”貢獻大一些的相關人士的友情贈送。近幾年,筆者也會偶爾看到一些華人名字出現(xiàn)在上面,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在給電影帶來中國投資方面做了貢獻。
數(shù)量最少、分量最重、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時有資格上臺領獎的是Produced by,也就是真正的“制片人”。這種人通常被稱為creative producer(creative producer的銀幕署名是Produced by/Producer)。一部影片最核心的制片人必須是creative producer,即負責創(chuàng)作和制作的制片人,或許可以翻譯成“創(chuàng)作制片人”或者“制作人”。
制作人隨時關注新聞、社會現(xiàn)象、文學作品(即IP),簽下影視作品制作權,并將它們開發(fā)成劇本搬上銀幕。制作人知道哪種風格的故事應該找哪些編劇去寫,他們不停地尋找好劇本,能評估劇本的好壞,還能給編劇提出建設性的修改意見。此外,作為一名制片人,他們還有能力引導或協(xié)同編劇一起修改、完善劇本,然后拿著項目出去做提案(pitch)。
好萊塢的制作人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pitch的時候,更多精力都是放在劇本和創(chuàng)意上面,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在1分鐘時間里、在3句話之內把故事/創(chuàng)意講出去,這短短幾句話不僅能讓聽者知道劇本講的是什么,而且能讓他們看到劇本的市場潛力,從而產生興趣。這也是值得今天的中國制片人學習的地方。
近幾年由于網飛、亞馬遜這樣的流媒體以及HBO付費電視的興盛,美劇愈發(fā)制作精良,故事的原創(chuàng)性和劇本的質量也是前所未及。因此,在美劇體系中,劇本高于一切,編劇高于一切,級別最高的職位就是主控創(chuàng)作的總編?。ㄊ鹈鸈xecutive Producer,也叫Showrunner)。對一個項目,他們有最終話語權,管理從劇本團隊(通常美劇都是十幾個人的團隊寫作)到日常制作的全部。而在美劇中,Producer的署名則只是負責管理制作的制片主任,導演也基本每幾集一換。
對照國內,筆者認識的一名在好萊塢學習工作過的華人編劇曾把劇本發(fā)給過幾位在國內有一定成就的制片人看,反饋的意見卻基本都同創(chuàng)作無關。這可能一方面折射出這些制片人對劇本好壞的判斷能力,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過于關注市場(即商業(yè)屬性)而非劇本本身。然而,市場和觀眾永遠都是隨時間和社會事件變動的,永遠不變的唯有好故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