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guān)于死刑的命運自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提出死刑應當被廢止之日起至今已有254年,長達幾百年的時間里,理論界對于死刑的命運爭論從未停止過,迄今大部分學者同意并支持死刑應該廢止。筆者認為,脫離中國實際國情去考慮死刑是否當廢、是否能廢、如何去廢是沒有現(xiàn)實意義的。根植于中國國情去分析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為中國的刑法制度服務。
關(guān)鍵詞:死刑廢除;替代措施
一、在中國,死刑是否當廢。
死刑是否當廢這個問題是一個事實判斷。也就是說死刑的存廢與死刑的存在是否必要直接掛鉤。
貝卡利亞認為,“君權(quán)和法律,它們僅僅是一份少量私人自由的總和,他們代表的是作為個人利益結(jié)合體的普遍意志”也就是說,君主基于私人自由的讓渡取得了死刑的實施權(quán),但個人不會把至高無上的生命權(quán)存在的自由讓渡給君主,基于此君主無權(quán)對個人處以死刑。此種觀點屬于事實判斷之上的理論邏輯推演,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君主和臣民之間是臣服的關(guān)系,沒有所謂的權(quán)利讓渡一說,基于此,權(quán)利讓渡說作為死刑當存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又如,作為死刑存廢爭論中的核心議題,學者對死刑是否具有威懾力展開了激烈的爭辯。但是,學者對“死刑是否具有威懾力”的論證,還僅僅停留在邏輯假設與概念推演的階段。事實上,對死刑是否具有威懾力的論證需要實證研究去檢驗、證明,在缺乏相關(guān)數(shù)據(jù)支撐的情況下,純粹的邏輯推演、觀點假設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jié)論。而想要證明死刑的存在有效地降低了犯罪率,或者退而求其次,證明死刑的存在使犯罪率不增加,也就證明了死刑當存。但我國尚未公開死刑執(zhí)行的數(shù)量,而作為重要變量的事實資料的缺失,顯然阻礙了對死刑經(jīng)驗研究的深入進行。并且,在研究死刑與犯罪率之間的關(guān)系時,大部分學者僅僅統(tǒng)計了一定時期的少量數(shù)據(jù),偶然性大。并且我們應到認識到,還存在著其他變量影響著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這些變量不可控且很難測算,因此縱使我國公開死刑執(zhí)行的數(shù)量,也很難厘清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綜上,死刑的存在對犯罪起到了威懾作用這個觀點沒有理論支撐,至少在中國短期內(nèi)很難構(gòu)建一種方法客觀理性地為這個觀點提供理論依據(jù)。
以上觀點在我國國情推演之下雖未必站得住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觀點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我們應該借鑒之處。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廢除了死刑,或根本就沒有規(guī)定死刑。廢除死刑是大勢所趨,是刑罰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只是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下,死刑的存在還是很必要的。
二、在中國死刑是否能廢。
死刑是否能廢這個問題是一個價值判斷。也就是說死刑的存廢與死刑的存在是否有益直接掛鉤。筆者認為,死刑在中國尚不能廢,但最終應該廢除。首先,同態(tài)復仇、因果報應論根深蒂固,憤怒很容易支配著受害者以及容易被輿論引導的群眾,使他們在憤懣得不到紓解時選擇死刑來慰藉亡者在天之靈,平復怨氣。如果現(xiàn)階段廢除死刑,沒有人可以保證社會的安定。操之過急反而會適得其反,影響民心的安穩(wěn),節(jié)奏緩慢又會導致中國跟不上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死刑的命運到底如何,對中國的立法者和法學學者都是一個嚴峻的問題?;诖?,有學者提出,是否廢止死刑,必須立足于中國特社會主義的國情在考慮民眾的呼聲、輿論的發(fā)展之上,更多的是要考慮如何構(gòu)建一個安全、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其次,死刑的存在不利于罪刑責相適應原則在我國的適用。罪行則相適應原則的內(nèi)在要求是犯多大得罪就應處以相適應強度的刑罰,即每一梯度的犯罪都對應著一個階層的刑罰。死刑的存在封鎖了刑罰的上限,給公民營造了一種“犯再嚴重的罪最多也不過一死”“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嚴重阻礙了罪行則相適應原則的適用。最后,死刑的存在并沒有很好地實現(xiàn)刑罰的目的——使人民產(chǎn)生一種健康的畏懼感?!皩θ祟愋撵`發(fā)生較大影響的,不是刑罰的強烈性,而是刑罰的延續(xù)性”“我們的精神往往更能抵御暴力和極端但短暫的痛苦,卻經(jīng)受不住時間的消磨,忍耐不住纏綿的煩惱,因為,它可以暫時地自我收縮以抗拒暴力和短暫的痛苦”也就是說,死刑并沒有使人民因為畏懼被處以死刑而在決定實施犯罪之前產(chǎn)生猶豫乃至終止犯罪,與此相反,“很多人以一種安詳而堅定的表情對待死刑”這并沒有使死刑發(fā)揮其作為最嚴厲的刑罰措施應當發(fā)揮的作用。綜上,我們雖不能用列舉的方式來證明死刑不存在有益性,但至少我們證明了死刑的存在并不是必要的,死刑的存在不是預防犯罪的必要條件,那么,死刑的廢除就是可能的。
三、在中國國情下死刑應當如何廢
首先,在廢除的時間選擇上應當格外謹慎。既要考慮到民眾的心理的適應程度,也要保證社會安全機制與之相適應,更應準備好合適的社會管理手段。三者都準備妥當之時,死刑的廢除才可提到日程之上,否則,操之過急只會導致社會的動蕩,人心的渙散。其次,在制度構(gòu)建上應當提前準備一套死刑的替代措施?!八佬痰奶娲胧┦侵冈趶U除了最嚴重犯罪的死刑后所采取的替代死刑的處罰方法?!?目前,在我國刑法學界,圍繞死刑替代措施的構(gòu)建這一議題,學者們提出了設定較長的最低服刑期限的終身監(jiān)禁、建立附賠償?shù)拈L期自由刑、增設終身監(jiān)禁等多種方案。
最后,廢除死刑切忌一蹴而就,要分階段逐步廢除。例如,可以從立法上、司法上先限制死刑的適用,動輒就判持死刑的現(xiàn)象一定要杜絕;廢除非暴力犯罪判處死刑制度,之后再逐步廢除暴力型犯罪判處死刑制度,最后全面廢除死刑。
注釋
①參見【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65 頁
②參見吳雨豪 《死刑威懾力實證研究———基于死刑復核權(quán)收回前后犯罪率的分析》
③參見黃曉亮 《論死刑存廢問題的實質(zhì)》
④參見《史記·陳涉世家》
⑤【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66—67頁
⑥【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68頁
⑦【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67頁
⑧參見李?;郏骸墩撍佬痰奶娲胧晕覈谭⒎榛c》,載《河北法學》2008 年第 2 期。
⑨參見高銘暄、王秀梅:《死刑替代利弊分析》,載《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 年第 1 期。
⑩參見高銘暄:《略論中國刑法中的死刑替代措施》,載《河北法學》2008 年第 2 期
參見姜濤:《死刑廢除與刑罰制度的立法完善》,載《人民檢察》2010 年第 21 期。
作者簡介
任怡彤(1998-),女,漢族,陜西渭南人,現(xiàn)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