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全國卷Ⅰ的作文,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沖擊,各地名家也褒貶不一。說好的認為:一是寫作任務、要求明確,“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所選關鍵詞要形成“有機的關聯”,因此不易離題,不致寫散;二是關鍵詞貼近社會生活,引導學生關注時政動向;三是開放度大,供選關鍵詞多,可自主任意選擇,不愁無話可說;四是所提供關鍵詞認知難易度存在較大差異,不同認知背景的學生都有發(fā)揮空間,體現了一定的公平性、區(qū)分度。說不好的大致認為命題存在四個缺點:一是時政命題導向將誘發(fā)猜題、押題、套題風行;二是任務明確,意味著思維的束縛與依賴,無需考生自己確定寫作任務、要求;三是幾乎所有關鍵詞都有主流或現成觀點的指導,觀點難以出新,不利于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四是命題的寫生活導向(不是寫思想導向),不利于誘導學生多讀書、做學問。學養(yǎng)深厚、思想深刻的考生,未必能勝過沒有學識含量的“拍腦袋”之作。這種情況正常:每年的高考作文題都是一場網民狂歡的盛宴。其實,“中國關鍵詞”全國卷作文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守正,是一道用盡心思、用心良苦的創(chuàng)新型作文題。對備考的師生來說,琢磨作文材料中相關概念的內在關聯性,是體現思辨水平的關鍵所在。
“思辨”,字典上解釋為“思考辨析”,它體現在議論文的立論和論證之中。思辨性差,不僅提煉的觀點沒有深度,而且還會抓不準。所謂抓不準,就是指議論時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對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說明了什么,不能吃準。材料、命題、話題本身說明的問題,有著規(guī)定的客觀性,是不以你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只有當你的“主觀”與“客觀”相符合時,這個“準”字,才有可能保證。譬如有個成語叫做“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繩怎樣才能把木鋸斷,水怎樣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說:要堅持,持之以恒,對不對?對,但只對了一半。在這里,除了堅持以外,還應當專一;要一門心思在一個地方滴。這樣,“斷”與“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說明你沒有認識事物的全體和本質。要去論述,當然也就很難抓“準”了。要想抓準,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思辨性。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夠用全面的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去辨證地分析問題。
在任務驅動型作文中,思辨性更是分析的關鍵。要準確把握文章的思辨性,必須理清相關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2017年高考全國卷Ⅰ的作文,命題在材料選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寫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復斟酌試題的素材、內容和情境,直觀而策略地反映時代主題,正面而巧妙地傳遞價值觀念。立意高遠卻力避空泛,堅持以學生為本,接地氣、有生氣,時代感強。將“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作為明確指令,鼓勵考生從所知所學所感出發(fā),在對宏大話題的把握中,感性敘說,理性思辨,暢所欲言,“講好中國故事”;引導考生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關心現實國情與改革發(fā)展,展示他們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tài)與綜合素質。
比如學生寫“美食”“食品安全”兩個關鍵詞,從《舌尖上的中國》導入,“我們的味蕾,更有海納百川之氣量,從舌尖口味中國,唇齒留香?!毙形闹杏梦膶W化的語言概述三月三的雅集,曲水流觴;五月五的龍舟,棕葉飄香,糯米溫存,領略先賢之風山高水長。歸結到中國人將古老的詩意包裹進食物,它挾取著美好的祝福,帶我們走過風霜。接著用東坡肉、金圣嘆、白居易等名家關于美食的事例充實內容。關于“美食”的概念具體而富有文學趣味,難得的是還體現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韻味,這是能抓住作文材料概念的內涵。往下一轉:中華美食源遠流長,可現代化的科技與化工,卻逐漸將這份舌尖上的詩意污染的不再芬芳。我們孩子熱切期盼的紅油鴨蛋原來只是蘇丹紅的杰作,孩子們喝的不知多少摻入了三聚氰胺的問題奶粉。當蘇丹紅誘發(fā)癌變,當“大頭娃娃”們的家庭支離破碎,販賣者的良心難道不會痛嗎?這是同樣用概述的形式切入“食品安全”的概念。引證分析,條條在理。文末收束:從舌尖領略中國風姿,讓味蕾跳一支華麗的圓舞曲!還是歸結到傳統(tǒng)文化這個大框架中。這樣行文能抓住“美食”“食品安全”兩個關鍵詞,呈現出中華美食的情感特點和文化底蘊,揭示了現代科技與化工對當代食品的毒害,符合題意。語言功底深厚,概述精煉合理,文章富有文采,主題集中,能不得高分嗎?
概念之間的內在關聯,自有其邏輯道理。說到底就是要把“情”“理”弄清楚,要視野開闊,關注社會生活,在閱讀積累的基礎上積理煉識,學會琢磨作文材料中相關概念的內在聯系,思辨的水平會越來越高,議論文的寫作自然卓然出彩。
夏艷輝,湖北麻城市第一中學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