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休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書店的意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為了學生服務的,這一點在國營書店上體現(xiàn)地最為直接,所有的教科書都可以在新華書店里買到;到了九十年代,一些民營書店的出現(xiàn),給文學愛好者們提供了更為寬闊的空間,大量的文學作品出現(xiàn)在書架上,讀者對書店的定義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此時國人對書店的理解終歸定義在“書店與書”的傳統(tǒng)認知上。而還是同樣的八十年代,在太平洋那一頭,誕生于日本代官山的鳶屋書店提供了關于書店的另外一種可能——書和人之間有故事。書店販賣的不止是文字,更是一種包含了設計、美學、創(chuàng)意的生活方式,而這種方式,就好像鄧麗君的靡靡之音于70年代末的大陸,正是時代洪流下文藝工作者的一種覺醒。于是,以“文化創(chuàng)意”為核心的誠品書店在臺灣仁愛路出現(xiàn)了。再之后,季風書店、先鋒書店、西西弗書店、Page one、方所等一系列復合型書店以雨后春筍般的態(tài)勢涌現(xiàn)了出來。在這之中,言幾又書店帶著它獨特的理念進入了重慶時代廣場,這是繼在成都、西安、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后,言幾又在全國開設的第24家門店。
或許正如林夕歌詞里所說的:快樂是,快樂的方式不止一種。在言幾又書店里,你所能夠體驗到的快樂絕不僅僅來自于讀書。言幾又,它賣書,但又不僅僅是書店;有咖啡,但又不是咖啡店;有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但又不僅僅是一家創(chuàng)意集市;有藝廊,但又不僅僅是美術館。他更像是一種集大成的生活,每個人都是“設計者”,不僅與書交流,還與人交流,與藝術交流。
走進言幾又書店,錯落擺放的一排排書籍,穿插于其間的座位區(qū),柔和溫馨的燈光以及淡淡的咖啡香味,既有知識殿堂的嚴肅感,也能讓人感受到文化氣息的愉悅。天花板上的小射燈一顆顆照下來,讓人產(chǎn)生一種“在星星底下看書”的錯覺。書店的分區(qū)十分詳盡,并且具有指向性:人物傳記專區(qū)、電影藝術專區(qū)、生活美學專區(qū)等,這些也是二十年前的書店所沒有的詞條。
當然,這里不僅僅只有書,店里巧妙的布局設計讓創(chuàng)意集市和書架天衣無縫地貼合在一起。說到集市,現(xiàn)代人把生活的情感更多地賦予給了商品而不單是販賣。環(huán)視一圈,復古的八音盒、星星式樣的放大鏡、古怪的陶瓷娃娃、五彩的沙漏,每一個精致的物件背后,都有一段設計師的故事。我一眼就看中那款復古造型的貓王收音機,典型的30年代美式收音機外形,機身上的一處貓眼散發(fā)著微光,那種神秘感伴隨著電臺中傳來的《Moon River》,感覺整個人都融化在赫本松弛慵懶的歌聲中。
在言幾又書店逛書時,猛地看到林夕最新出版的散文集,著實有些驚喜。仔細想想林夕和言幾又書店在起名字方面倒頗有幾分相似之處。坊間傳言夕爺當初看《紅樓夢》時,覺得“夢”字極具詩意,便將其拆解做了自己的藝名,此后的二十年里,他確實讓香港樂壇做了一個華麗癲狂的夢。而言幾又在這一方面,也可謂是“拆字大師”,將繁體的“毅”字逐一拆解——言是溝通方式,幾是差異,又是迭代遞進,既言之有物,又存在即合理。三個互不相識的漢字組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一個有思想的城市文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