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 和 感
過去說的開學(xué)第一課,專指語文的啟蒙。我的第一課是“人,口,手”。為何“口”在“手”前呢?先填飽肚子才去種地吧。幾年后,我妹的第一課是“毛主席。工人,農(nóng)民。米,面,豆子。棉花,布,衣服”。承載的東西多了:生活首先要知道感恩。套用木心的句式:從前少。人少、吃穿也少,一輩子不換一口鍋。
前不久開學(xué),舉國興起“開學(xué)第一課”,為樹立健康的人生價值觀奠基。央視播放了著名主持人D的節(jié)目,滿滿的正能量,最響亮的聲音是“愛國”。有人興奮之余,卻覺出了一絲違和感。不為別的,只為前兩年D專程去美國,把孩子生在了那兒。爭論“該不該”、“對不對”是個偽命題,誰都有權(quán)把孩子生到地球任何角落;有如不必爭議當年國家貧弱時赴美掙得聲譽、如今國力強盛了故土扎根的振寧老人——愛國不分時機,致敬就是了。嬰兒的國籍,老人的國籍,還有吳京護照上的國籍,愛不愛國就聚焦在一個“籍”字上。
違和,本是中國古詞,意指不協(xié)調(diào)、失常。《三國演義》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主公玉體違和,未可輕動”。這詞眼下常用,柔和而含蓄,不那么鋒利。后邊再加個“感”字,用處便寬泛了。就說D吧,不犯法又合常情這沒錯,一點都不違和;但人們卻“感”到了別扭與不適,因為你是咱的“當家花旦”,天天見面。你口若懸河,聲情并茂,感動了老的又感動小的;但不經(jīng)意間,人們于大幕縫隙卻看到了幕后的另一面。
幕前終究是表演,幕后才是生活。于是我釋然。精彩的表演必須投入真情(君不見假戲成真,劇組走出了一對對新佳偶),這無可非議;但幕后卸了妝的生活,才更真切。孩子有一個良好的自然、人文和教育環(huán)境,是每一位母親的期望。她們對世界或有私下的視角與判斷,但不必時時處處向公眾大聲表達。
表演與真情經(jīng)常難解難分,因為我們對前者承擔太多:為藝術(shù)追求,為職業(yè)操守,為信念所執(zhí),為生計而謀;而后者僅出自我們的天性,常在約束和抑制中自然表露出來。于是乎,違和一次又一次出現(xiàn)。SARS期間聲名鵲起的央視記者C,幾年里堅持關(guān)注民生,為草根代言,深得民眾信賴。聲譽拐點發(fā)生在機場,也是赴美產(chǎn)子歸國。輿情陡轉(zhuǎn),雖有一眾大咖站臺,卻散了原先的氣場。我讀過她的一些文章,倘一概歸于文字表演,確乎違背甚至褻瀆了她的初心;但火熱而深情的職業(yè)語言,抵不過一顆母愛的心,兩難的她還是做出了決斷。我對此舉也曾感到不屑;如今卻是覺得,“母愛優(yōu)先”也不失為一種選擇。只不過有所得必有所棄,此后可讓自己的職業(yè)態(tài)度更實在、更理性、更雍容,而不一味追逐更正確、更激烈、更動人。如是,在抵達社會深層時,也同時抵達了自己的心。
無論D還是C,我都祝愿她們的孩子健康長大。他們成長為地球村公民之日,人們當不會再為一個“籍”字爭論不休。我們對祖國的熱愛將更加深沉,它是一種發(fā)自心底、與生俱來的親情,無需理由,勿須宣告。那個時候,臺前幕后將是一個通透世界。雖因藝術(shù)、禮儀、心理乃至道德、法律、政治的需要而分兩個界面,但氣息相通、地脈相連,并無違和之感。
我們現(xiàn)在就可以做得好一點。忽然想起了前輩作家柳青,為了寫《創(chuàng)業(yè)史》,他在長安縣皇甫村落戶14年。住破廟,剃光頭,穿對襟黑襖,手縮在袖筒里跟人家捏指頭摸價……掉進農(nóng)民堆里根本尋不見。他的作品能穿透歷史,留下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卷,皆因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人文合一了。柳青1928年參加革命,他不懂什么叫“違和”,他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是一個樣。
如今真人秀泛濫。倘若多一點“真人”少一點“秀”,就好了。
《讀稿筆記》專用郵箱:dugaobij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