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華
開門見山!
大山里的人,才真正懂得無路的艱難,有路的寶貴。
貴州六盤水盤州,云貴高原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地,峰連萬壑,“千山鳥飛絕”。
我在高速公路上,從車窗向外驚愕地看到,不時地有成群結(jié)隊的山民背著背簍,在高速公路上行走。
山民們認為,與其翻山越嶺,不如沿著高速公路走。當年李白感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貴州何嘗不是如此?廣州到貴陽的鐵路和高速公路上,你記不清穿過多少3公里、4公里長的山洞隧道,你想象不出山里人如何能爬過這層層的峰巒。
修路!擺脫貧困,必須修路。路通財通。
六盤水地處烏蒙山區(qū),是當年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這里居住著眾多的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同胞。由于山路阻隔,與外界交往困難,很多山村長期處于貧困狀態(tài)。
盤州淤泥鄉(xiāng)巖博村,135戶960人,是一個“三不通”的山區(qū)貧困村。村里有一位領導村民脫貧的帶頭人,村支書余留芬。十多年來她帶領村民種水果,種玉米,養(yǎng)豬加工火腿,釀酒,可是沒有路,這些產(chǎn)品如何銷出去?余留芬排除萬難,帶領村民修路。沒有錢,她拿出自己家里的錢,加上貸款。沒有人,她挨家挨戶動員全村每家出勞力。余留芬親力親為,從山下背炸藥上山,有一次在施工時摔下來,粉碎性骨折,手術后繼續(xù)領導修路。
我們從她兒子口中聽到這些事跡,深受感動。她兒子講述母親的艱辛勞累,幾乎流下眼淚。
如今,村里水泥公路四通八達,已建起了5家村辦企業(yè),村里入股資金達8000多萬元。全村沒有一個人外出打工,全部在村辦企業(yè)就業(yè),去年人均收入16200元,集體經(jīng)濟積累472萬元,村里平均每兩戶人家有一輛汽車。全村沒有一個留守兒童,沒有一個無人贍養(yǎng)的老人。村里辦的巖博酒業(yè)公司,年產(chǎn)小鍋酒2000噸,全體村民都是股東。在村民心中,余留芬是他們信賴的親人,是他們脫貧致富的領路人。由于產(chǎn)業(yè)發(fā)展,周邊的魚納村、蘇座村也被吸引過來,成立了三村聯(lián)村黨委,共同致富。
余留芬的兒子說,母親是一個思想前衛(wèi)的人。的確,我們與她的交談中,得知她有更宏偉的計劃,她將把巖博村打造成一個集酒業(yè)、旅游、培訓為一體的彝族風情特色小鎮(zhèn),帶領村民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離開巖博村的時候,我們了解到,余留芬已當選為中共十九大代表,貴州全省總共有37名十九大代表。在此之前,她曾是十七大、十八大黨代表。連續(xù)三屆當選全國黨代表,表明了這位偉大女性建設山村的卓越功勛,以及她山一樣的性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