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怡
已數(shù)不清有多少日子,我們品過蘇軾手旁的香茗,嘗過曹操桌前的烈酒,觸過楊貴妃身上的絲綢,吟唱過凄切宛轉(zhuǎn)的元曲小調(diào),我們沉湎,我們陶醉,我們幸福,我們糾結(jié),我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食之無味,寂寞無聊。
今天,我們可以品遍天下名茶,卻品不到茶中那絲情韻。機械化生產(chǎn)時代,我們無需摘茶、曬茶、炒茶、烘茶,只需打開真空包裝,任茶在電茶壺中蕩漾開來,再小斟幾杯,一飲而盡,苦無幾分,甜亦寥寥。千百年來一套繁瑣的品茶過程在今天被簡化至極,茶成了一種飲品,而非一種文化。
今天,我們品過許多的酒,卻品不到酒中的那份情義?!皩飘敻瑁松鷰缀巍钡囊鞒[約在耳,“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低吟余音裊裊,“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的悲楚也時時敲打著內(nèi)心。推杯換盞之間,卻少了昔日的那份甘冽,多了幾份污濁;少了幾分濃香,多了幾分世故。誰還能真正品得那份入喉的甘辣,穿腸的豪邁?誰還能品得酒中的兄弟情,兒女意?酒成了一種物欲,而非一種情意。
而文化,則更需要品。不品,怎知李清照的悲楚,關(guān)漢卿的柔情?怎懂得霸王落幕時的傷感,昭君遠嫁時的無奈?可現(xiàn)在,文化被擠壓在書店的角落,束之高閣;被打包為網(wǎng)絡(luò)快餐,供人娛樂;被雕刻成冰冷的石頭,吸引各地的游客。我們成為了欣賞日本人公開穿和服、傳播大和民族文化的觀眾 ,卻沒人成為寬衣大袖的漢服的弘揚者;我們成為與韓國爭奪文化遺產(chǎn)的戰(zhàn)士,卻沒能成為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挽救者,我們成為胡編濫造的明清宮斗劇的吹捧者,卻沒能成為歷史文化的繼承者。
這一切,皆因我們太多看重浮在事物表面的“利”字,失去了品鑒者最應(yīng)具有的心境——“靜”。清茶固可解渴,但更有茶香茶韻值得玩味,從中品出苦盡甘來之道;烈酒固能拉近人情,疏通關(guān)系,但更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深情厚誼值得珍惜;文化固能帶動一方經(jīng)濟,但更有深入骨髓的民族血脈需要我們繼承和發(fā)揚。人心浮躁,物欲至上,讓人們行色匆匆,無暇駐足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生活之美,文化之韻。
有些東西,是無法承載機器的轟鳴聲的;有些感受,不是物質(zhì)刺激就可以獲得的;有些東西,一旦失去,便難以挽回,比如一種心情,抑或一種心境。莊子品得世界之本,便在世人的面前作踐它,在無人處惋惜它;我們品不懂文化,便成了崇洋媚外者,“送去主義”者,將好的東西讓別人去珍惜,自己毫不在乎!如果幾十年前是因為我們沒有覺醒,那么現(xiàn)在呢?是時候了,將它們一點點地拾起來,存起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不妨拿出來好好地品鑒一番,那一定是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編輯:于智博)
評點:崔建紅
這是一篇立意深刻的時評文,針對當前社會上人們行為做事“利”字至上,為物所累而不能靜下心細細品味的現(xiàn)實,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文章構(gòu)思精巧,獨具匠心,作者以品茶和品酒為引,重在寫“品文化”,列舉了一系列對文化缺乏理解和繼承甚至將其作為牟利工具的做法,有的放矢,深入淺出,引人深思,振聾發(fā)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