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黎
尋找那些小拼塊,然后將其放回生命原本的位置上,讓生命少一些空虛和遺憾,這也許就是重逢的意義。
最近幾個月,我基本處于閉門不出的狀態(tài)。忙得焦頭爛額,加上身體不好,于是下了決心:哪兒都不去,誰都不見。因為即使勉強去了,見了,整個人也是“形不散而神散”,對別人不禮貌。
從父母那里傳來消息: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要來。這位伯伯姓吳,是我們的同鄉(xiāng),又是父親大學時代的好朋友,20世紀70年代末去了香港,從此很少見面。這次他偕夫人回內地,先到上海,再回福建老家。我心想,可惜我不能見了。
吳伯伯來了,不住賓館,就住在我父母家里。第二天,媽媽給我來電話,說:“他們想見你,你不能來嗎?”我說:“不能。找個時間通一個電話好了?!?/p>
第三天,媽媽又來電話,說:“你吳伯伯還是想見你。他說當年他去香港的時候,你放了學趕來送他,但是沒有趕上。他從車窗里看到你失望的樣子,這么多年一直沒有忘記,所以很想見見你。”
我愣了一會兒,然后說:“我明天回家見他們?!?/p>
我不記得他說的那一幕了,甚至不記得我去送過他。但是我知道那是真的,因為當時我確實在泉州讀書,所以他沒有記錯。那真的發(fā)生過,而且被一個人在心里記了那么多年。于是,所有閉門謝客的理由都融化了。
打車回了父母家,客人去浦東參觀還沒有回來。等了幾個小時之后,才見到他們。吳伯伯的輪廓沒有大變,只有頭發(fā)和體態(tài)泄露了歲月的秘密。伯母不復我童年記憶中天仙美女的模樣,但是有著這個年紀的上海女人少有的單純的笑容。吳伯伯看了我一會兒,說:“你沒有變,如果在路上遇到,我會認出你?!蔽蚁耄菏遣皇撬浵胂筮^我們在街頭的人流中偶然相遇?
提起當年的那一幕,吳伯伯說:“那時候,你在泉州北門讀書,放學以后趕到華僑大廈門口送我,車已經開了。你遠遠跑過來,看見車開了,很失望,幾乎要哭出來。那個樣子我一直記得,這么多年一直記得。”之所以記得,不僅僅因為當年的我是一個小小的孩子,也不僅因為我是他好朋友的女兒,而是在一個離開家鄉(xiāng)的人心中,我的面容和他對家鄉(xiāng)的最后一瞥重疊在一起。
而當年,我是那么重視那次分別。因為當時父親不在泉州,不存在父親命令我去送行的可能,一定是我自己要去送行,而且一定在上課時心神不定,下課后便一溜煙地跑到華僑大廈——就是騎自行車也要二十分鐘的路程。當年我也許覺得那會是永別,因為那時的香港,還是一個遙遠的地方,遙遠、陌生而難以到達。沒有能夠見上“最后”一面,我的失望和傷心是可想而知的。
回家的路上,我的心里還滿是重逢的溫熱。但是,那讓他難忘的一幕,我真的一點都不記得了。在這以前,我一直覺得我的記性很好,而且很小就開始記事?,F在看來,也許并不是這樣。
生命是一幅拼圖,由許多塊小拼塊組成。人總是想爭取更多更好的拼塊,好將自己的人生拼出美好的圖案。但是在我們成長、奮斗的過程中,有一些拼塊遺落了。有的散落在歲月的某個角落——誰都不能再到達的角落,永遠無法回到我們生命的版圖上;有的則在某一個故人的手里——沒有他們手里的那塊小拼塊,我們的生命其實是不完整的。尋找那些小拼塊,然后將其放回生命原本的位置上,讓生命少一些空虛和遺憾,這也許就是重逢的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