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偉
摘要:禮產生于上古時期,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統(tǒng)治階級利用禮維護統(tǒng)治,禮的形式和內涵在這一進程中也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殷周時期禮慢慢向世俗化轉變,而到了先秦時期禮樂崩塌。孔子正處于這一分崩離析的社會之中,他力圖通過恢復三代之禮而平社會之亂??鬃訛槎Y注入了新的元素,禮包含了仁的思想,恭、敬、和、儉則是禮的原則,禮的主要作用是密切倫理關系,進而改善社會關系,最終調整政治關系。
關鍵詞:孔子 禮學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9-0073-01
一、禮的來源
禮是隨著“神”這一觀念而產生的,所以禮的本源具有宗教性質,禮的形式就是通過祭神儀式體現出來的,而這一認識在《說文》中有所體現,“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豐”,“示,天垂象顯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說文》)。這表明禮的這種宗教性是由于當時人們對自然的不了解,這一時期人們完全依賴于自然,人們對于一些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于是便產生了神這一觀念,隨著神思想的產生禮也產生了。進入奴隸社會時期禮成為奴隸主統(tǒng)治社會的一把利器,“禮者,君之大炳也”(《禮祀·禮運》)。為了維護其專制統(tǒng)治把禮的形式擴大到社會的一切方面,禮也便成為維護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到了春秋時期由于戰(zhàn)亂頻發(fā),整個社會陷入了禮崩樂壞的局面,而這時的統(tǒng)治階級依然沒有放棄以禮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身處這一時期的孔子面對動亂的社會力圖通過禮來恢復社會秩序,但最初意義的禮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所以孔子保持了禮的原有形式但變革了禮的內容,在孔子的理論里無論統(tǒng)治階級還是被統(tǒng)治階級都要遵守禮,孔子認為人應“立于理”(《論語·泰伯》),“不知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孔子又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論語·顏淵》),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認為禮不僅對人而且對社會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孔子禮學思想的原則
孔子保留了禮的形式,但為禮注入了新的內容,禮要以仁為內容,所以孔子所說的禮是人道的,孔子否定古代禮中不仁的內容,在《孟子·梁惠王上》記載說:“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孟子解釋其原因是“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在古代的喪禮中最開始以活人殉葬,在后來的發(fā)展中人們進行了改制進而產生了人俑陪葬,不管是活人陪葬還是人俑陪葬孔子認為這都對人的殘害,是不仁之事,并對其進行否定,也就是表明孔子對禮的內容舍棄了其不仁的部分進行了創(chuàng)新??鬃拥亩Y學思想中融入了仁,在《論語》中多次論述了與此相關的內容,如“人而不仁,如何禮”(《論語·八俏》),“禮運,禮運,玉帛云乎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的思想里任何形式的禮都要以仁為支撐,如果禮而不仁,那么那些徒有其表的禮節(jié)形式也就失去了其意義。
恭、敬、和、儉是禮的原則。“恭近于禮,遠恥辱也”(《論語·學而》)。如何才能做到“恭近于禮”,孔子認為要有“和”的態(tài)度,即“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這句話是要求人們在進行各種禮節(jié)活動時要保持“和”的態(tài)度,表達出真摯的感情。禮也要以儉為原則,“禮與其奢,寧儉”(《論語·八俏》),“先進與禮樂,野人也,后進與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恭、敬、和、儉共同維護著禮,行禮也就有了標準。
三、孔子禮學思想的作用
人與人相互聯系構成復雜的社會結構網絡,而身處這一網絡當中的每一個人的心態(tài)調整最終可能影響整個社會的變化。所以孔子把禮的作用從調節(jié)人的倫理關系推至改善社會關系,最后調整政治關系。孔子提出禮的目的是為了撥亂反正,所以禮的作用可由個人推到國家層面。正如《禮記·禮云》記載:“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義的標準來規(guī)定君臣、父子、夫婦的關系,實現“正”“和”“睦”,以禮規(guī)定了人們之間的親緣關系,調整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政治關系??鬃永枚Y來規(guī)范長幼、先后次序,如此一來就能整理好親緣和社會關系,那么政治關系自然能夠得到改善,如此一來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也就達成了,進而在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下百姓實現安居樂業(yè)??鬃影讶藗惖赖屡c社會秩序的調節(jié)融入到禮治思想當中,這是對禮內涵的豐富,而且這也表達了孔子所追求的大同社會理想。
綜上所述,孔子的禮學思想繼承了先古禮學的形式,而又將仁這一新的內容注入其中,恭、敬、和、儉為禮的原則,通過密切仁的倫理關系,進而改善社會關系,最終調整政治關系,追求大同社會??鬃拥倪@一思想得到了儒家學派繼承者的傳承,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從不同的角度對禮學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禮學思想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道德思想發(fā)展歷程,時至今日仍有巨大的影響。對于現代社會仍可以繼承,如孔子一般推陳出新,為其注入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內容,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2]劉家和.先秦儒家仁禮學說新探[J].孔子研究,1990(1).
[3]王海成.從“仁”到“義”:先秦儒家禮學精神的演變[J].江西社會科學,2012(12).
[4]陸建華.先秦儒家禮學的演變[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3(2).
[5]陳來.儒家“禮”的觀念與現代世界[J].孔子研究,2001(1).
[6]王冠.論儒家禮樂文化的形成與構建及對當下的意義[J].江蘇社會科學,2016(5).
責任編輯:楊國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