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文希
山深聞鷓鴣
○文 /楊文希
為雉科山鷓鴣屬的鳥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脊索動物門,鳥綱,雞形目,為世界瀕危物種,是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四川山鷓鴣
Arborophila ruf i pectus
在四川這片土地上,生長著這樣一種鳥類,它的鳴聲酷似“howo, ho-wo”,受驚時邊跑邊發(fā)出“sheer,sheer”“ka-ka-ka-ka”的鳴叫。在它領域內發(fā)出的鳴聲主要是提高該物種的廣義適合度,使該種群在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并更好地繁衍。由于它分布地極其狹小,因而被視為全球極危物種。不過最近卻在四川南部的攀枝花市被發(fā)現有分布,它就是人們口中的四川山鷓鴣。
四川山鷓鴣是中國特有鳥種,是與大熊貓、朱鹮屬同一保護級別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以往所知,四川山鷓鴣僅在四川中部甘洛、峨邊等幾個縣的狹小范圍內分布,東西不超過150公里、南北不超過100公里,而且種群數量稀少,因而被國際上視為極危物種。這次在攀枝花市發(fā)現四川山鷓鴣的分布地,是基于1999年四川省林業(yè)廳組織的野生動物調查。當時調查組于攀枝花市鹽邊縣國勝鄉(xiāng)購得一只當地稱為“跎跎雞”的鳥,制成標本帶回成都后鑒定為四川山鷓鴣。為此,今年3月,何芬奇先生作為國際鶉類專家組中國地區(qū)代表專程赴攀枝花市尋找四川山鷓鴣,雖是一個短期調查,但在國勝鄉(xiāng)見到了一只活的雄性成年個體,進一步確認了這一珍稀鳥種在攀枝花的分布。
四川山鷓鴣沒有亞種分化,僅分布在中國四川中部的沐川、馬邊、峨邊、屏山、甘洛和雷波等幾個縣境內。而這次發(fā)現的四川山鷓鴣和以往所知的分布區(qū)域卻不一樣,因而新發(fā)現的分布地對這個物種的分布范圍有重大啟示:兩分布地之間乃至周邊更大區(qū)域內都有四川山鷓鴣存在的可能。這一珍稀物種的生存前景由此增添了一個新亮點,使得道威爾博士“給四川山鷓鴣一個更為光明的未來”的期望有了更現實的基礎。
四川山鷓鴣在產地被叫做砣砣雞或筍雞,雄鳥體長29-32厘米,體重350-470克。前額白色,頭頂栗棕色。眉紋和兩頰黑色,耳羽栗色。上體以暗綠色為主,具較寬的黑色橫斑和不規(guī)則的細紋。喉白色,上喉具黑色縱紋。上胸和兩脅灰色,雜以栗斑。胸部的栗斑連成一大塊栗色的胸帶。下胸和腹白色。尾羽茶綠色,具4-5道黑色橫斑。雌鳥的額基和眉紋黑色,具淺黃色縱紋,頭頂和枕部橄欖褐色。上體橄欖褐色,具黑色橫斑,上喉淡黃色,具卵圓形黑色端斑,下喉淡赭橙色。胸棕灰色。腹白色。兩脅灰色,具窄的灰白色和銹栗色紋。虹膜灰褐色,嘴黑色,腿、腳赭褐色。
四川山鷓鴣喜歡棲息于海拔1200~1900m的櫟、栗、杜鵑、油茶等長綠闊葉林下的濃密竹叢和灌叢(包括胡頹子、懸鉤子、野櫻桃等)中,此間高度亦常見有白鷴、紅腹角雉和白腹錦雞等。它的生活習性是常單獨或組成5—6只的小群活動。性情機警,善于藏匿。在地上奔跑迅速,受驚后常靜伏不動或以奔跑逃避敵害,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時才起飛,但飛不多遠又落下,很快鉆入草叢、灌叢或竹叢中逃跑。通常在林下落葉層較厚的地方刨食。主要食物有櫟、胡頹子、懸鉤子等。白天常在地面上覓食,夜間在竹枝或灌叢上過夜。繁殖期為4—6月,營巢在海拔1300—1500米之間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大多在被砍伐后的枯樹椿的基部,由枯枝、樹葉、竹葉等構成,近似球形,從側面開口,看上去很像一堆爛樹葉,很難被發(fā)現。每窩產卵3—7枚,顏色為純白色,大小為43—48×31—34毫米,卵重23—24克。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負責警戒。雛鳥孵出后不久即可隨親鳥活動。四川山鷓鴣是分布區(qū)狹窄、數量非常稀少的種類,在數量最多的馬邊縣數量尚不足1000只,在典型棲息的密度也僅有每公頃0.01只左右。
2000年后,中國政府頒布的長江上游禁伐令全面執(zhí)行。四川的林業(yè)工人改行在森林植被破壞的陡峭山坡上重新種植樹木,在少數土地種上了柳杉之類的植被和其它松柏科的樹種,但大部分山地則種播了本地的闊葉樹樹種,其結果是闊葉樹次生林重新回到了山坡,四川山鷓鴣在這些次生林地帶數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