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菊
摘 要:本文從新聞記者的社會角色定位說起,就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和偏差的表現及原因進行了細致分析,逐一提出了解決的對策,有很強的借鑒性與指導性。
關鍵詞:新聞記者;社會角色;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7-0286-01
一、 新聞記者的社會角色定位及歷史溯源
角色,源自戲劇專用名詞,指舞臺人物的形象分工,演什么像什么,是對角色的基本要求。后被引用為人的社會身份即社會角色,指的是與人們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責任、權利及義務的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
新聞記者是多個社會角色的集合者,既有源于職業(yè)本身的專業(yè)定位,也有其作為社會普通成員應承擔的社會職責,同時在實際工作中還會受到社會期待的左右與影響。綜合新聞記者以上特征以及社會對新聞記者的期待,其社會角色應該是“新聞事件的忠實記錄者、社會信息的搜集傳遞者、公平正義的鼓吹維護者、社會監(jiān)督的重要推動者、社會民眾的引導啟蒙者”。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新聞記者誕生于清末民初,是伴隨著報紙、電臺等新聞媒體的產生而形成的,其社會角色定位有著較強的民族性與時代性。從歷史上看,我國新聞業(yè)有“入仕”、“論政”的傳統(tǒng),社會普遍賦予記者群體以知識分子的地位與使命。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各行各業(yè)以階級斗爭為鋼,一切為政治服務,新聞記者不僅不能幸免,而且成為急先鋒,政治宣傳成了新聞記者的主要職能。改革開放后,新聞記者角色定位開始回歸職業(yè)本能,但其社會責任有增無減,媒體人李大同的“用新聞影響今天”、《 南方周末》的“給弱者以關懷,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就是這一責任意識的集中體現。
二、 新聞記者角色定位偏差的表現及原因
所謂新聞記者角色定位偏差,就是偏離了新聞記者社會角色的正確定位,或與之產生矛盾,其原因既有角色定位多元化的內在不統(tǒng)一,也有社會的外在影響,也有新聞記者本身的因素,具體表現如下:(1)角色沖突。新聞記者所扮演的社會各個角色之間的權責利及行為規(guī)范是有區(qū)別的,當某一環(huán)境要求同時體現記者的多個角色時,問題就出現了;(2)角色異化。新聞記者角色的異化,是指記者行為逐漸脫離了社會對其角色的約束與規(guī)范,存在多年屢禁不止的有償新聞、近年來頻頻出現的新聞炒作和虛假新聞事件,就是這種異化的典型表現。
其問題的形成,源于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及部分新聞行業(yè)、新聞記者對這一變化的不正確應對: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媒體市場運作和機制的形成,改變了以往新聞行業(yè)官方壟斷、記者無冕之王的地位。生存壓力下,一些新聞媒體不是積極改革,適應發(fā)展,而是走向商業(yè)化,新聞的忠實性生命力讓位于廣告吸收與收視率,記者的職業(yè)道德下滑,應有的使命感、責任感日益淡薄,離自己的角色定位漸行漸遠;(3)角色離位。所謂角色離位就是新聞記者離開自己的位置,扮演了不該或不能扮演的角色。有兩種情況:一是錯位,記者在對一些過激事件或涉及弱勢群體的矛盾問題采訪報道過程中,充當裁判者或者代言人的角色,試圖以此影響事件或者矛盾解決的進程和方向,而往往忽略對新聞真相的揭示。一是越位,就是其行為超出了自身角色的范疇。是記者對自身角色身份認知迷茫、公眾對記者角色期待偏差共同影響的結果,公眾往往把記者的公平正義的鼓吹維護者這一角色,提升為公平正義的主持者和評判者,是導致新聞記者角色離位的根本原因。
三、調整記者社會角色定位偏差的對策
1.兼顧職業(yè)道德與社會公德,靈活處理角色沖突。角色沖突發(fā)生時,社會大眾對記者角色的期待往往是:職業(yè)道德要遵守,社會公德更要遵守,專業(yè)職責履行要讓位于社會職責履行。作為記者本身,最好的結果是二者兼顧,避免沖突。按照這一原則,靈活掌握,因地因時制宜。
2.強化行業(yè)自律與社會監(jiān)督,堅決杜絕角色異化。圍繞控制新聞媒體過度商業(yè)化,規(guī)范新聞記者種種違背職業(yè)道德的行為,在加強職業(yè)道德教育,繼承我國新聞記者優(yōu)良傳統(tǒng),內化記者的職業(yè)角色意識的基礎上,首先建立健全傳媒內部的自我約束機制,作為自我改革適應媒體市場變化的基礎建設常抓不懈。同時,發(fā)揮行業(yè)協(xié)會---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的作用,組織構筑對媒體監(jiān)督的社會治理體系。自律他律相結合,形成完整有效的控制系統(tǒng),艱巨杜絕任何角色異化行為的發(fā)生。
3.堅持依法依規(guī)和公共利益優(yōu)先的原則,妥善解決角色離位。從新聞事件的介入,到采訪題材的確定,到采訪方式的選擇;從采訪中自身角色的作用,到對社會公眾期盼的回應等等,都要考慮是否符合與之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是否突破了忠于事實真實公正的新聞采訪報道底線,是否有利于維護公共利益。綜合考慮以后再行動,則可大大避免角色錯位或越位的發(fā)生。
四、結語
要解決新聞記者社會角色偏差問題, 首先就要找準新聞記者社會角色的正確定位, 強化其角色意識,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新聞記者行為的自我約束與外在監(jiān)督,確保新聞記者的行為規(guī)范,依法合規(guī),既符合職業(yè)道德,又符合社會公德,始終在正確的定位軌跡上運行。
參考文獻:
[1]歐陽霞.新聞記者的社會角色定位及偏差分析[J] .新聞記者,2011(08).
[2]劉元祎.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呼喚——記者角色錯位研究[J] .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9(03).
[3] 凱文·卡特之死與新聞記者的道德底線人民網, 2002 - 7-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