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怡雯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227-01
在這幾年間,越來越多人投入到對兒童說謊行為的研究中。兒童的說謊行為隨著研究者的不斷研究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定義及理論支持。而這些研究為我們教育者及家長帶來了許多不同的啟示。而且,研究兒童說謊行為,這對兒童心理學領域的發(fā)展也起到了必然的促進作用。
1 說謊的界定
1.1 關于說謊行為的定義
“說謊”在《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是:有意說不真實的話。
“謊言”在心理學中的定義:說謊是一種為逃避說真話帶來的后果,對那些不愿讓人知曉的事情進行掩蓋、推托、搪塞、阻撓等等行為。
1.2 說謊與欺騙的關系
說謊和欺騙這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說謊只是改變了自己的言論,不會改變別人;而欺騙卻是通過說謊等手段來改變別人的言論或行為,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
現在看來,判定一個人是否說謊,要從三方面來區(qū)分,那就是:事實成分、信念成分和意圖成分。大多數的謊言是沒有過分的意圖的,有的只是違背了事實;而欺騙則就是三者兼具,通過欺騙來滿足自己的一些需要。
1.3 兒童謊言的說謊動機
對于兒童早期說謊行為,盧樂珍認為其動機主要表現為天真幼稚、爭強好勝、虛榮性強、逃避懲罰、恐懼焦慮和利益誘惑六方面。說謊并非一生下來就會的,而是后天才形成的,這就與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了。再來就是,有的兒童說謊了,家長不覺得錯誤,反而覺得自己的孩子很聰明,這樣就助長了兒童的說謊行為。最后,有些家長會幫助兒童來說慌,以便于來逃脫一些責怪。
2 兒童說謊行為的理論
2.1 命題理論
命題理論是這么認為的,說謊者的言論、動機和信念很大的促進了“謊言”的形成和發(fā)展。這樣,“謊言”就產生了。
2.2 原型理論
原型理論通過三個語義成分定義了說謊的特征:(1)言語表述與事實相違背(事實成分);(2)說話者知道此言語表述是錯的(信念成分);(3)說話者有意欺騙聽者(意圖成分)。這些年來,隨著研究者對于這三個原型研究的不斷深入,在兒童說謊這個論題上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2.3 民俗模型理論
20世紀80年代末,Sweetser的民俗模型理論發(fā)表了有別于原型理論不一樣的觀點,這個觀點說明了社會文化對說謊行為的影響?!耙环N言語表述是否被認定為謊言不僅取決于說謊的原型成分是否出現,還取決于交談發(fā)生的背景?!毖芯窟€表明,如果說謊者說謊的動機是好的,沒有傷害其他人,這就不會被定義為謊言;而反之,如果說謊行為是為了去傷害他人,是惡意的,那就屬于謊言了。
3 兒童說謊行為的研究
心理學家Clara和William Stern,他們通過對自己孩子的觀察和其他家長的反饋,系統完整的研究了兒童的說謊行為。通過的許多案例的分析,他們覺得很多的謊言行為都不屬于欺騙,而叫做“前謊言”。
兒童說謊研究的代表人物:皮亞杰。他是最早的對謊言對出定義心理學家。他通過“對偶故事法”發(fā)現,七歲以前的孩子看待說謊行為,只看謊言與事實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從不考慮說謊者為什么說謊,說謊的原因是什么;而七歲以后的孩子就回去探究說謊者水荒的原因及動機,他們把所有與事實不想符合的陳述都定義為謊言,無論這個謊言是善意還是惡意,是有意還是故意。
大多是的研究著都認為:兒童在三歲以前對于“謊言”這一詞匯是沒有完整的概念的,而四歲以后的兒童就能根據事實來判斷什么是謊言,什么是真話了。
傳統的道德教育告訴我們,謊言是不應該存在的??墒窃絹碓蕉嗟难芯空哒J為說謊其實是兒童自身發(fā)展的一部分,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善意的謊言,卻能夠大大的提高了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和情商。這樣,兒童就面臨了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那就是什么時候才能說謊呢?那我們到底應該怎么來運用及對待說謊行為呢?這可能就是研究者接下來要研究的問題了。
4 啟示
4.1 正確對待兒童的說謊行為
實際上,兒童大多數只有在覺得害怕恐懼時才會說謊,這是兒童的一種自我抵御。而且,兒童一旦說謊,就會變的很茫然、很矛盾,在認不認錯這一點上考慮很多,既想認錯,又怕認錯了之后會批評,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因此,在發(fā)現兒童有說謊行為后,不要去一味的批評,而要問清楚說謊的原因,用寬容的態(tài)度去對待兒童的說謊行為。
兒童的說謊行為已經不單關系著兒童的道德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也顯示了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兒童可能會為了要跟他人有一樣的表述而選擇去說謊,這就體現了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說謊的兒童,不能不問事由的去批評、否定,這些不理智的判斷機言語可能會給兒童帶來永恒的心理創(chuàng)傷。不要把這些與事實相反的話全然當成是謊言,也不能定義兒童為道德有問題者。
4.2 引導兒童正確對待說謊行為
兒童為何會說謊?這主要是因為兒童不信任成人。因此,杜絕謊言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要讓兒童絕對的相信成人。要做到讓兒童信任我們,我們就必須先做到去信任兒童。
首先,兒童說謊大多起源于自己遇到的失敗和挫折,這就要求我們要幫助兒童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失敗也挫折。兒童如果提出要求,就要盡可能的滿足他們,而實在滿足不了的,也一定要跟兒童說明原因,不能斷然拒絕,避免兒童因此而說謊。
再來,成人作為兒童的模仿對象,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我們在社會生活及與兒童的交往中就一定要做到誠實,不說謊言。這樣才能成為兒童的好榜樣。
最后,兒童常常會由于環(huán)境、情境的改變而去說謊。這就要求我們要給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安全的心理氛圍,多與幼兒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
參考文獻:
[1] 盧樂珍.兒童道德啟蒙的理論與實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395-401.
[2] 史冰,蘇彥捷.兒童欺騙的情境依賴[J].心理科學,2005年04期.
[3]劉偉,張振.兒童說謊行為及其干預方法的研究綜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1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