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翠
自卑根本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一種早年形成,成年繼承的強迫型“虐待”關(guān)系。它的本質(zhì)是關(guān)系問題,是世界觀的問題
如果要讓我排列中國人心靈第一頑疾的話,我會說是自卑。
多數(shù)的國人,內(nèi)心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的自卑,也就是自我感覺不太好,老覺得自己有問題,畏畏縮縮,害怕別人評價,不但不能做自己,還要偽裝著做一個合乎社會標準的自己。甚至有很多的人,外在條件已經(jīng)很優(yōu)秀,內(nèi)心也依然擺脫不了自卑。
在很多人的思維里,自卑是指向個人的問題,比如不夠優(yōu)秀。所以他們拼命地提升自己,試圖讓自己變得優(yōu)秀來擺脫自卑。然而這么做下去,卻于事無補。甚至,越努力越自卑,那么,問題出在了哪里?
其實,從心理學來說,一個人自卑不自卑跟他是不是優(yōu)秀沒有關(guān)系。決定一個人是否自卑的,往往是他早年的親子關(guān)系。也就說,如果父母對孩子一直用一種完美的、不斷升級的標準去衡量,而對孩子現(xiàn)實中的樣子不接納,或者總是對孩子已經(jīng)取得的成就不滿足,就容易導致一個小孩對自己不滿。在孩子看來,自己即便取得了一些成績,父母也視而不見,卻把絕大部分精力盯在缺點上。
一個從小生活在這樣環(huán)境下的孩子是痛苦的。痛苦的原因在于他們的父母內(nèi)心是匱乏的,大人希望通過孩子去解決自己內(nèi)心沒有被解決掉的一些問題,所以他們不斷批評和督促孩子。然而,父母卻從來沒有去想過,自己能不能做到完美?
我們經(jīng)??吹剑瑖巳粘6荚谯`行的道理,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卻絕對行不通。比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很多的父母明明自己學習不好,卻不能允許自己的孩子一樣學習不好。他們似乎總想把孩子當成自己人生遺憾的拯救者,當天真的夢想破滅時,沒有能力反思自身,只好不停地去攻擊孩子。
還有誰能比孩子更適合當大人的“背鍋俠”呢?懵懂的孩子一無所知,像一塊可以隨意捏的橡皮泥,即便你去欺負他,他也不能分辨,即便能分辨出,不是還有感情控制嗎?
一個早年親子關(guān)系不良的人,長大后很難擁有內(nèi)心自我和諧的能力,早年爸媽對自己不接納,成年后自己也會很難對真實的自己接納;早年爸媽老盯著自己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點,長大后自己也會使勁盯著自己的缺點,攻擊自己,覺得自己如此的不堪;早年爸媽老是眼睛盯著隔壁家小孩的優(yōu)點,讓自己相形見絀,長大后,自己也就會不自覺地眼睛使勁盯著別人,并不停地用看到的別人的優(yōu)點一遍遍地來衡量自己,讓自己反復陷入自卑的境地,羞愧痛苦無法自拔。
所以自卑根本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一種早年形成、成年繼承的強迫型“虐待”關(guān)系。我們常把自卑歸因于能力問題,但是它的本質(zhì)是關(guān)系問題,是世界觀的問題。
為什么說是個世界觀的問題,因為長久以來,中國人太喜歡用別人的標準去定義自己了。所謂別人的標準就是集體的標準,長久的集體主義文化的影響,讓每個中國人都置身于一個被群體規(guī)則綁架的社會中?!澳阋蔀橐粋€什么樣的人”必須是集體認可才是可以的,才是有價值的,這就導致了我們很難去接納真實的自己,我們對真實的自己不屑一顧,取而代之的就是必須要做到一個集體認可的自己才有價值。即便有時候這個集體認可的自己看上去明明已經(jīng)很荒唐,但是處于某種慣性的力量和社會潛意識,一個人似乎只能被它裹挾而去,而無法在洪流中立住自己,堅定地認可自己。
所以人格層面的自卑是某個單人的問題嗎?似乎它也不僅僅是父母本身的問題,在中國,內(nèi)心真正自信的人那么少,不良的親子關(guān)系何嘗不是因為受控于不良的社會關(guān)系。每一種文化在塑造相應的國民,每一代的國民又會把內(nèi)心投射出去,形成國與國不同的文化。
要改變自卑,要改變的不是能力或者不優(yōu)秀,而是要更改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你跟世界、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有一句話 我很喜歡,它說“你首先是花朵,這個世界才可能是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