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貴超
自從入伏,巴彥他拉村就異常悶熱。白天,我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同志頂著高溫入戶調(diào)查;晚上,躺在潮熱的被褥上輾轉(zhuǎn)難眠。這對于長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來說,無疑是個挑戰(zhàn)。每到難以入眠時,我便會透過窗戶仰望滿天星空,任由思緒漸漸飄向遠方。
這段時間,我和工作隊的同志天天在村里挨家走訪,詳細了解每戶的家庭狀況、生活情況。雖然早出晚歸,工作緊張忙碌,一到晚上就覺得渾身酸痛,但一想到這是在為老百姓做事,心里就熱乎乎的。
今天,我隨機走訪到了80歲的貧困戶劉再寬家。劉再寬自2015年起患病癱瘓在床,跟老伴兒住在簡陋的房子里,靠老兒子幫襯生活。通過詳細了解,我得知老人是因病致貧,家庭的主要收入都用于吃藥打針和住院上,便向他家宣傳和解釋新農(nóng)合以及醫(yī)療方面的相關(guān)政策,回來后還在琢磨對他家的幫扶措施。
精準識別貧困戶是駐村扶貧工作隊的首要任務(wù)。針對不同的致貧成因,分類指導,一戶一策,精準幫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先決條件。
巴彥他拉村困難群眾的致貧原因各不相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于那些處于貧困臨界線,家中卻有疾病、殘疾、教育、醫(yī)療、危房等實際困難的群眾,工作隊一定要做到認真識別,從源頭上把好貧困戶識別關(guān)。
伴隨著我對一家一戶的了解,不知不覺間,我已經(jīng)融入這個小村子,也會在不經(jīng)意間說出一句當?shù)胤窖?。為了圓上每一個失學孩子的上學夢,為了每個患病的兄弟姐妹能及時得到醫(yī)治,為了每個住在泥草房里的老人能住上暖屋子,為了父老鄉(xiāng)親不再有苦惱和哀愁,苦點累點,都值了。
(作者系省民族事務(wù)委員會派駐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巴彥他拉村第一書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