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洗衣機……最近,一股“共享”的旋風迅速席卷全國。各種五花八門的“共享+”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衣食住行娛各個方面無孔不入。作為青年的聚集地,大學校園也開始追逐這股“共享風”。
今年6月,西南民族大學將學校50間暑期閑置的宿舍重新設計一番,打造成了民俗風的“共享宿舍”,供來成都旅游的背包客和暑期在成都實習的大學生使用。
據(jù)了解,“共享宿舍”是學校根據(jù)實際住宿情況,通過政府、校方和運營機構三方合作的項目。入住者可采取線上預訂或到校辦理這兩種方式入住,辦理成功之后,即可獲得學校的“一卡通”,享受食堂、體育場等一系列設施,每天的費用僅為25元。這種環(huán)境好、價格低的共享宿舍受到了大家的熱烈追捧。
另一邊,由湖北大學大四學生楊海北創(chuàng)辦的共享廚房也大熱起來。只需交10元的器材使用費,便可以約上小伙伴,拎著自己購買的食材,在共享廚房里享受大家做出來的家鄉(xiāng)美味了?!敖K于擺脫了在寢室偷偷煮面條的尷尬了”“在學校也能體驗大家一起做飯帶來的樂趣了”……共享廚房開張近3個月,目前每個月基本上都有百余人預約使用。
共享籃球柜用微信掃碼就能取球(圖/東方IC))
事實上,校園里的共享經濟往往讓人感到“腦洞大開”。在浙江嘉興學院梁林校區(qū)的共享籃球柜,用微信掃碼就能取球,押金29元,玩半小時1.5元。在武漢市一些高校,出現(xiàn)了共享洗衣機,將臟衣服丟進洗衣機、掃碼、下單,整個過程完全通過手機操作實現(xiàn)。而湖南大學一群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團隊則在校園內運營“共享飲水”項目。
來自湖北大學的王康(化名)表示:“感覺現(xiàn)在校園里處處可見‘共享,我最常用的就是共享單車,因為有時候去上課或去學校其他地方比較遠,用共享單車就特別方便?!?/p>
談起新興起的共享模式,王康很感興趣:“如果去外地旅游,我還挺想嘗試一下共享宿舍,因為感覺很新鮮,而且環(huán)境好又便宜,很適合大學生?!?/p>
當社會的“共享風”蔓延到大學校園時,有支持的聲音,也有反對的意見。
汕頭大學研二學生董思涵(化名)在談到“共享+校園”模式時表示,“感覺現(xiàn)在學校都是在濫用這些概念,其實學校本來就有很多設施就是共享的,比如圖書館、體育館這類資源,之前學校也有一些高年級的師兄師姐將自己的宿舍在假期租給別人住的情況,但現(xiàn)在什么都可以加上‘共享一詞,感覺就在蹭熱點?!?/p>
“我不太看好校園里各種東西都共享。”來自華北大學的吳森(化名)說,“像廚房、宿舍之類比較私人的地方,如果變成流動式的,會帶來很多安全問題,現(xiàn)在很多東西也是打著共享的噱頭,變相做廣告?!?/p>
當然,也有同學對此表示支持,“校園是年輕人的聚集地,也是創(chuàng)新的發(fā)源地。新事物很容易被年輕人接受并發(fā)展壯大,后期可以逐步推廣到全社會?!蓖蹩嫡J為,“校園和共享理念的結合可以孕育很多創(chuàng)新的產品,再加上政府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大力支持,這會是一個很好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平臺?!?/p>
對此,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黨總支部書記杜式敏表示,資源的充分利用,生活成本的節(jié)約和環(huán)保理念的傳播是“共享”帶來的好處。
談到是否應該在校園里推行各種“共享”模式,杜式敏也表示支持?!疤貏e是學生可以在這種模式下,得到更多的好處,比如共享廚房、共享宿舍,既讓學校的資源得到了利用,也節(jié)省了學生的費用支出,還培養(yǎng)了環(huán)保意識?!?/p>
但杜式敏認為,“共享”理念在校園推廣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教育和管理準備。
當五花八門的“共享+”頻繁登上網絡熱搜榜,學校也慢慢接受“共享潮”的進入后,什么樣的共享模式才是適合大學校園的,這是高校面臨的主要問題。
“符合共享、便捷、優(yōu)惠、環(huán)保理念的‘共享模式才是我們需要的,一些實用性并不強,并且沒有安全保障的,我們是不會嘗試的?!蓖蹩嫡f。
湖北大學的魏羽(化名)就曾見過一些并沒有用處的“共享”模式?!爱敃r我在一些學校見到過‘共享操場,節(jié)假日或寒暑假時通過辦卡就可以在學校操場鍛煉。但我覺得并沒有什么用,因為還是有很多人可以不辦卡混進去。”
魏羽認為,只有一些平常使用成本比較高,又具有實用性的資源才是真正需要共享的。
當“共享”接踵而來,學校也會面臨諸多問題,如何解決其中的矛盾,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杜式敏認為,高校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要緊隨共享思潮的發(fā)展?!捌鋵?,這個概念在學校早就有過萌芽,只是沒有發(fā)展到今天這么廣泛。”
杜式敏表示,現(xiàn)在社會上已經出現(xiàn)了許多由“共享”帶來的問題,學校也應對此有所準備。
“對于學校來說,我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做好管理工作,發(fā)展真正適合學生的項目。”同時,杜式敏表示,在這個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讓共享經濟在校園乃至社會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益。(據(jù)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