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青之子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作家哈里森來上海訪問,臨走前找到時任市長朱镕基,請其幫忙給自己買一張飛機票。
朱镕基不解,開玩笑地問:“難道我們上海只賣飛機票給中國人,不賣給你們外國人嗎?”
“不,不!”哈里森搖了搖頭,說:“售票窗口不但不賣票給外國人,也不賣票給普通中國人!我想回北京,但回不去……”
朱镕基一驚。哈里森走后,朱镕基專門到機場去了解情況,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上海從機場、港口根本進不來,進來以后出不去,買不到票。局長那里留個票,處長那里留了票,科長那里留了票,到窗口根本就沒有票了;誰要想買張票,得走好多后門,費盡心思,想種種辦法。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造成這種極其嚴重局面的,只是一兩個單位的幾個人而已。而且地方根本管不了這些中央企業(yè),火車站歸鐵道部,港口歸交通部,機場歸國家民航局……機構設置繁雜重復、條塊分割,老百姓要想辦成一件事,就要跑東跑西,花很長時間才能把所有手續(xù)都辦齊,把所有公章都蓋齊。這期間如果不走后門,恐怕很多地方還得卡殼,甚至讓你寸步難行。
1987年7月,朱镕基在上海市政府市長辦公會議上怒斥“走后門”現(xiàn)象:“這實在不像話!現(xiàn)在進出上海的人,只能走后門買高價票,否則根本進不來、出不去,這怎么得了?這種情況下,外國人想投資也不會來,旅游也開展不了。再這樣繼續(xù)下去,不僅坑苦了老百姓,上海遲早還要成為孤城、死城!”其后,朱镕基布置有關部門嚴厲打擊“走后門”現(xiàn)象。
中國人辦事愛“走后門”,這其中的無窮玄機、奧妙實在難以一言道盡。很多時候,“走后門”是老百姓辦事的無奈選擇,其根源在體制。不改革弊制,一切良好的愿望都是畫餅充饑,一切崇高的事業(yè)都是空中樓閣。盡管朱镕基怒斥“走后門”一事已過去三十年,“走后門”的余毒在今天仍未完全消除。
【原載《特別關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