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644年,明朝土崩瓦解。最后一位皇帝崇禎因為用人不善、剛愎自用,只知顧及其龍顏,不敢勇于承擔責任;對待朝臣態(tài)度惡劣甚至殘忍殺害,對待百姓更是苛捐雜稅,以致紛紛反抗,成為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而被史學界所詬病,扣上了“亡明之君”的帽子。這些說法無可厚非,然而我們卻不能忽視其大臣的所作所為,他們當中有的“拉幫結(jié)派”甚至黨同伐異;有的只知空談妄論,脫離實際;有的辜負皇帝信任,擅殺同朝官員;更有甚者貪婪成性,導致朝廷與民間矛盾沖突愈演愈烈。可見崇禎朝大臣也必須為明朝的滅亡承擔應有的責任。
關(guān)鍵詞:崇禎;大臣;明亡;罪魁禍首;考辯
1644年崇禎自縊,留下了“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钡脑t書。崇禎在詔書當中一方面肯定了自己的錯誤,一方面又強調(diào)了其大臣對于明朝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孟森卻認為“帝茫無主宰,而好作聰明,果于誅殺,使正人無一能任事,惟奸人能阿帝意而日促其一線僅存之命,所謂‘君非亡國之君者如此?!睋?jù)此得出崇禎是明朝滅亡罪魁禍首的結(jié)論。是非曲直學術(shù)界尚未公斷。筆者以為崇禎和其大臣對于明亡均負有不可推卸之責。
1 內(nèi)憂外患下的抉擇
(一)勤勉治國的皇帝
崇禎接手的明王朝已是千瘡百孔、風雨飄搖。于內(nèi),政治上,萬歷以來的皇帝疏于政務的治理,聽由宦官和大臣把持朝政;內(nèi)閣首輔相互傾軋,不斷更換;閹黨勢力獨大,百姓生活水深火熱;朋黨斗爭亦是激烈無比,時刻皆在左右朝廷格局;民間的農(nóng)民起義更是接連不斷,整個社會動蕩不安;經(jīng)濟上,萬歷以來驕奢淫逸,為滿足自己的享受需求,對待百姓橫征暴斂,所收大約520萬兩,全入內(nèi)府。軍事上,邊防廢弛,軍隊戰(zhàn)斗力急劇下降。于外,東北方后金興起,不斷南下入侵,邊境百姓苦不堪言;沿海之地,還要面對荷蘭、葡萄牙的虎視眈眈。內(nèi)憂外患,是繼續(xù)惡性發(fā)展,任其滅亡,還是殫心竭慮,復興明朝昔日的輝煌?崇禎的選擇至關(guān)重要。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崇禎很明顯的選擇了后者,為此他勤勉治國,不好聲樂?!兑笆窡o文·烈皇帝遺事》載:“上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田貴妃婉慧得上意,亦百姓少進御?!薄冻绲澾z錄》也有其勤勉治國的相關(guān)記載:有次崇禎去拜見劉氏,剛剛坐下就睡著了,片刻醒來之后對劉氏訴說:“今苦多難,兩夜省文書,未嘗交睫。”足見,崇禎處理政務可謂盡心竭力、殫心治理。登基之后,剪滅魏忠賢極其黨羽,更是得到朝中士大夫和百姓的高度贊揚。同時,崇禎體恤百姓,改變了萬歷以來只顧自己奢侈享受,不顧人民生靈涂炭的陋習。據(jù)《野史無文·烈皇帝遺事》載:“上幸太液池,見畜豢在阱內(nèi)……慨然嘆曰‘鳥獸所食者皆民脂民膏,養(yǎng)此何用?”后來便趕走這些鳥獸,獵殺虎豹。崇禎八年夏,發(fā)生了大旱災,皇帝在烈日之下跪地祈禱。為了應對旱災之后的瘟疫,崇禎更是“發(fā)帑銀一萬,命太醫(yī)院于惠民居制藥施民。諭刑部清獄,重者審錄減等,輕者釋之。貧者給衣食,病者給藥,死者給棺殮?!贝送?,崇禎還強調(diào)節(jié)儉。據(jù)《崇禎遺錄》載:“上恭勤節(jié)儉,勵精圖治。自神宗以來,善羞日費萬余金,上命盡減,但存百分之一。舊制,冠袍靴履日一易,上命月一易?!睆氖褂萌瞬欧矫鎭砜?,其對于任用的官員頗為信任,《明史·袁崇煥傳》載“元年四月,起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請勿令在朝諸臣以權(quán)力掣臣肘,以意見亂臣謀,帝息從之,并假便宜賜尚方劍?!?/p>
綜上,不難反映崇禎治國嘔心瀝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明朝的危局,然而想要力挽狂瀾拯救即將崩塌的明王朝就顯得有心無力。尤其是他在施政當中也犯了幾個致命的錯誤,加速了明朝滅亡的步伐而被扣上了罪魁禍首的帽子。
(二)急政亡明的皇帝
崇禎皇帝是一位年輕的皇帝。正如前文所述,他在登基為帝時,明王朝內(nèi)憂外患,處于崩潰的邊緣。為了力挽狂瀾,重現(xiàn)往日的輝煌,青年皇帝難免急于求成,據(jù)《明史·劉宗周傳》記載“陛下求治心切,操之太急。醞釀而為功利,功利不已,轉(zhuǎn)為刑名?!睋?jù)統(tǒng)計,崇禎誅殺總督包括袁崇煥在內(nèi)7人,誅殺巡撫孫元化等11人。由此引起了官員們的恐慌,他們既不敢向皇帝推薦人才,也無法盡心從事自己的職業(yè),甚至出現(xiàn)了朝廷無人可用的局面。正如《明史·劉宗周傳》記載“諸臣畏罪飾非,不肯盡職業(yè),故有人而無人之用,有餉而無餉之用,有將而不能治兵,有兵不能殺賊。”作為一個年輕的皇帝,他喜好顏面以及阿諛奉承,不肯主動承擔自己的過錯。正如劉鴻指出“陛下畢竟是沖主”,意在警告崇禎凡事不可自作主張,而被罷官;奸臣溫體仁卻因懂得阿諛奉承而步步高升?!白泽w仁輔政后,同官非病免物故,即以他事去。獨體仁位居八年,官至太子少師……迎合帝意?!贝送猓€不顧朝臣的反對,重新啟用宦官,產(chǎn)生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使得明王朝的統(tǒng)治更加動蕩不安。如導致了宦官與文官武將之間矛盾重重,嚴重削弱了文官武將的積極性,致使對外作戰(zhàn)多以失敗而告終,這點從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和對后金作戰(zhàn)失敗可以窺測一二。陳新甲的死亡事件表明崇禎為了維護自己的顏面,不肯承認自己是明清義和的主導者,而以犧牲忠臣為代價,促使更多的大臣產(chǎn)生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涼之感。
綜上,崇禎對于明王朝的覆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崇禎朝臣在其繼位之后的行徑,亦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 崇禎朝臣行徑考察
(一)官吏的黨派之爭
崇禎年間的黨派斗爭頗為嚴酷。對此,崇禎頻頻下詔“禁止臣下互相黨附、分門別派”。從詔書的內(nèi)容來看,不難得出群臣之間經(jīng)?!袄瓗徒Y(jié)派”,甚至黨同伐異。最為典型的是東林黨派和溫體仁派系之間的爭斗,周延儒派系同溫體仁派系的爭斗。從主東林黨派和溫體仁派系之間的爭來看,主要表現(xiàn)在閹黨誣陷錢龍這一錫事件。錢龍錫是崇禎“定逆案 ”的主事者,被宦官所痛恨,他們時刻想要將其除去。恰在此時發(fā)生了袁崇煥被捕入獄的事件,這就為閹黨彈劾錢龍錫找到了借口。據(jù)《明史·錢龍錫傳》記載,御史高捷等卻不顧事實,誣陷錢龍錫,進而來打擊東林黨人。該次誣陷事件的背后支持者乃是奸臣溫體仁。當其成為首輔之后,與宦官同流合污,特別是在崇禎七年和崇禎九年推薦宦官呂純?nèi)绾突艟S華擔任高職官員,借助宦官勢力排擠東林黨人。就周延儒派系同溫體仁派系的爭斗而言,主要表現(xiàn)在復社同閹黨勢力的斗爭。復社是為參加科舉考試以及進一步同閹黨勢力斗爭而成立的社會團體,其對東林黨的支持,引起了閹黨派和溫體仁派的仇視,他們相互勾結(jié)污蔑復社領(lǐng)導人張溥僭擬天王、妄稱圣人之名、煽聚朋黨,從而妄圖干預朝政。當然這些罪責均是上綱上線、胡亂扣帽,相對于真實情況更是夸大其詞??梢姡绲澇嫉狞h派斗爭是在國家危亡之際為滿足自身利益而展開的,嚴重削弱了明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chǔ)。
(二)東林黨的“偏離實際”
東林黨人由東林書院所培養(yǎng),然而他們只知孔孟之道,面對內(nèi)憂外患下的明王朝卻是不知所措。這點從東林書院的辦學宗旨和講學內(nèi)容可窺一二。譬如,書院要求學生知本、立志、尊經(jīng)、審幾,整肅習氣、尋師覓友、廣見博聞,注疏六經(jīng),即士子們理當正本清源,了解孔孟以來儒學的正統(tǒng),不為異端邪說所迷惑。就其講學內(nèi)容而言,主要是談論《論語》、《孟子》等圣賢經(jīng)典,希望能夠通過提升學子們的道德水平,成為繼圣賢之后的又一良才,從而為治世貢獻自己的力量??梢姡瑬|林黨所培養(yǎng)之學子無法做到經(jīng)世致用,只知評品人物和高談妄論,對于如何處理明末的農(nóng)民起義問題毫無見解,弱化了東林黨作為黨派的求心力,致使閹黨勢力卷土重來。
(三)擅殺同朝大臣,造成嚴重后果
前文提及袁崇煥在得到崇禎的信任之后,憑借上方寶劍便宜行事之權(quán),擅殺毛文龍,造成了一系列的嚴重后果:第一,使后金缺少了一支可以牽制或者從背后攻擊他們的力量,同時導致毛文龍部將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等人投降后金,成為一支威脅明王朝統(tǒng)治的力量。第二,閹黨以此為借口向東林黨發(fā)起了反擊,對崇禎以后的政局產(chǎn)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關(guān)于該點黃宗羲的評價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澳姘鸽m未翻,而烈皇之胸中,已隱然疑東林之敗矣。由是十余年之行事,親小人而遠君子,以至于不救。然則有明之亡,非逆案之小人亡乎?”可見,袁崇煥擅殺大臣產(chǎn)生的惡果導致明王朝迅速湮滅于歷史進程當中。
(四)官僚貪婪成性,激化朝廷和百姓矛盾
明朝官僚貪賄手段層出不窮、貪污之風頗為嚴峻,致使欲成為一名廉吏亦是較為困難之事。如有的官吏及其勛親通過虛冒選兵來貪污受賄?!睹魇贰だ畎钊A傳》載“虛冒者,無其人,諸將及勛戚……以蒼頭冒選鋒壯丁,月支厚餉?!庇械膭t通過冒充士兵受賄?!睹魇贰ね跽聜鳌酚涊d“半死者,余冒伍”。韓一良的奏書對貪污之氣蔚然成風的現(xiàn)象展現(xiàn)地淋漓盡致?!俺妓勔?,一督撫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以至州縣并佐貳之求缺,各有定價;舉監(jiān)及吏承之優(yōu)選,俱以賄成……今日之勢,欲求人之獨為君子,已必不能!”同時崇禎對于文官武將的貪賄無比縱容,導致朝廷與百姓矛盾激化,以致百姓揭竿而起,更是逐步呈現(xiàn)“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尤其是“三餉”的征收使百姓陷入絕境,農(nóng)民起義的爆發(fā)自然順理成章。談遷在《國榷》當中提及“秦王富甲天下,府庫不下千百萬?!编嵙苍凇对プ兗o略》中記載道“縉紳之家率以田廬仆從相雄長,田之多者千余頃,即少亦不下五七百頃。鄉(xiāng)宦南陽曹某等,各畜健仆數(shù)千人,橫行州府……奪人田宅,掠人婦女……籍其家,足以供九邊十年之餉?!边@些材料無不折射出明朝官僚所獲得的財物均是來自對農(nóng)民的血腥掠奪。正所謂“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百姓迫于朝廷的苛政,與其沖突愈演愈烈,最終致使明朝滅亡在波瀾壯闊的農(nóng)民起義之中。
3 結(jié)語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明朝的覆滅是崇禎和其朝臣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對于這一問題的探討,我們必須辯證看待。既不能像傳統(tǒng)史學家將亡明的帽子完全扣于崇禎個人之身,亦不能像一些學者將悶棍全部敲打在崇禎朝臣的頭上,否則只能令人怡笑大方。就崇禎個人而言,筆者以為盡管明朝亡于崇禎的急政,但終明一代,其仍是一位合格的帝王??疾炱涑贾袕?,東林黨人為晚明的貪婪腐化的社會風氣注入了一絲清新活有力,讓我們略感一絲竊喜。然而其對于外部世界的腐化以及晚期的社會動蕩始終無法拿出行之有效的改良措施,只是一味強調(diào)“不賠款、不割地、不議和,大臣守國門,天子死社稷”的高尚氣節(jié)抵御當時的內(nèi)憂外患,而不知變通的做法對于挽救明王朝起不到絲毫作用。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明消亡于農(nóng)民起義的長河之中。然而,歷史的演進總是呈現(xiàn)螺旋式上升的特點,明朝雖然消亡,但其為后續(xù)的統(tǒng)治者敲響了警鐘,為康乾盛世的到來提供了經(jīng)驗教訓,同時對于加快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步伐奠定了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清】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
[2]孟森:《明史講義》,中華書局2009年版。
[3]張德信:《崇禎帝略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0年第4期。
[4]【明清】鄭達:《野史無文》,武漢出版社2006年版。
[5]【明】王世德:《崇禎遺錄》,浙江省圖書館抄本。
[6]南炳文、湯綱著:《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明清】 黃宗羲:《錢龍錫墓志銘》載自《黃宗羲全集》10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8] 談遷:《國榷》卷100,浙江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9]【清】鄭廉:《豫變紀略》卷3《明末清初史料選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簡介
師帥(1993-),男,西藏民族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guān)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