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致苑 謝鷹
[摘要]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項偉大壯舉,長征途中的文化宣傳活動對長征的偉大勝利起到關鍵性作用,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紅軍戰(zhàn)士在長征途中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宣傳活動,不僅激勵了戰(zhàn)士們的士氣和斗志,同時,在宣傳革命主張和革命道理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為紅色基因的傳承及今天的文化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長征;長征文化;文化宣傳活動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的長途跋涉,戰(zhàn)勝了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中國工農紅軍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以倫比的英雄史詩。長征的意義,在于中國工農紅軍在黨的領導下,樹立起革命的理想,用文化宣傳的武器廣泛傳播與激揚革命精神。他們所到之處,以革命宣傳、文化學習、文藝活動等形式,宣傳紅軍的主張和政策。毛澤東稱“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宣告了國民黨反動派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歷經11個省,播散著革命的種子,向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人民的道路”。紅軍長征中取得的偉大勝利與文化宣傳工作密切相連,文化宣傳工作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一、長征文化宣傳的奠基
1927年9月,“三灣改編”時,規(guī)定以“寫標語、貼標語、發(fā)傳單、演講宣傳”的形式來宣傳革命主張。1929年12月,“古田會議”強調革命宣傳是“組織群眾、武裝群眾”的有力武器,這次會議不僅確立了正確的建軍路線,使紅軍建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上的人民軍隊,還決定以傳單、布告、宣言、壁報、革命歌謠、畫報、化裝宣傳、演說等形式進行宣傳,長征時期的文化宣傳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隨著工農革命的不斷發(fā)展,紅色蘇區(qū)文化宣傳活動得到普及。1931年頒發(fā)的《紅軍教育與管理》條例中規(guī)定,不僅要對紅軍的階級覺悟、軍事技能、軍紀的教育管理,還要重視“社會的文化運動”,軍、民一家親,在紅軍的帶動下,紅色蘇區(qū)民眾開展起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長征前,紅色蘇區(qū)組織工農開展識字、讀書活動,成立劇社開展各種歌舞、游藝、音樂、新劇、話報劇等活動,這些活動旨在提高工農勞苦群眾的政治、文化水平,激發(fā)工農革命熱情。1933年7月,中華蘇維埃政府在上杭縣成立了白話“紅色新劇團”,在瑞金創(chuàng)辦了高爾基戲劇學校,培養(yǎng)出大批文藝干部,他們在長征中成為文藝宣傳活動的中堅力量。1933年10月,在川陜蘇區(qū),各縣成立宣傳隊和川陜工農劇團,組織貼發(fā)隊,粉筆隊,寫標語,發(fā)傳單,宣傳革命道理,演繹工農實際生活。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要求紅二、六軍團“組織戰(zhàn)爭動員的宣傳隊,到各鄉(xiāng)各村各屋場中去,做廣泛的宣傳鼓動工作”。
二、長征文化宣傳活動的形式及內容
文化宣傳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存在方式。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只有工農紅軍歷時兩年,轉戰(zhàn)十一個省,在兩萬五千里的征途中,通過張貼標語傳單、漫畫、文藝藝術、出版戰(zhàn)地報刊、文化學習等多種文化形式,宣傳紅軍的英雄壯舉,報道紅軍驚天地、泣鬼神的動人故事,它已成為民族的記憶。
(一)以張貼標語傳單的形式進行宣傳活動。長征時期,書寫、張貼革命標語口號是紅軍重要的宣傳方式。紅軍用“煙筒里煙灰、鍋底下的黑灰、白石灰、木炭、紅土”等,在屋壁上、在門板上、在磚土墻上書寫標語口號。紅軍為瓦解敵軍,提出的宣傳口號有:“紅軍優(yōu)待白軍俘虜兵!歡迎俘虜兵當紅軍!”,還有反映紅軍代表人民利益,白軍代表地主利益:“紅軍到,千人笑,紳糧叫;白軍到,千人叫,紳糧笑;要使千人天天笑,白軍不到紅軍到”。長征沿途類似如:“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唯一的領導者!”、“保護少數民族利益,尊重少數民族習慣!”、“不住喇嘛寺,不進經堂!不翻佛經和摸神像!”等傳單隨處可見。
(二)以漫畫的形式進行宣傳活動。長征期間,繪制宣傳畫也是長征文化的一種宣傳形式。如:在長征之初發(fā)布《北上抗日宣言》上,有一幅寓意深刻的紅軍漫畫,標題是《國民黨的賣國罪狀》。畫面上的4個人嘴巴上都被打了叉叉,其中一位身穿紅軍軍裝者,脖后插著“處決抗日要犯一名”的幡,圖附一行小字是“聞反必戒,亦君子自修之道也”,意思是說,聽到有人說造反,一定要封住嘴巴不能說,這幅漫畫諷刺了蔣介石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又如:中央紅軍在云南祿勸縣九龍鄉(xiāng)木克村留下了大型壁畫,畫寬7.8米、高1.9米,這幅壁畫配有題字為“工農暴動起來,實行打土豪分田地”,畫面背景有赤衛(wèi)隊旗幟,三名工農手持紅纓槍,押著頭戴西瓜帽,戴著眼鏡的土豪。繪畫生動、喻意明了。這些繪畫記錄了長征途中,紅軍戰(zhàn)士發(fā)動工農群眾起來革命的真實寫照。
(三)以文藝藝術的形式進行宣傳活動。長征之前中央革命根據地就已有相當厚實的文化宣傳工作基礎。長征途中,戲劇、歌曲、舞蹈表演和詩詞是一種非常受民眾歡迎的宣傳形式。長征途中,有揭示地方軍閥對勞動人民殘酷剝削的獨幕話劇《苛捐雜稅多如毛》;有表現軍閥損兵丟官的活報劇《王家烈狼狽相》;有表現民眾踴躍參軍的典型故事街頭劇《夫妻爭當紅軍》等。長征中的戲劇劇情取材于身邊的人和事,有著強烈的感染力,戲演到高潮時臺上臺下同聲高喊“打倒土豪”、“打倒軍閥”的口號。紅軍還教群眾唱革命歌曲,不僅豐富沿途群眾的文化生活,還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紅軍文藝工作者結合當地的民間小調、外國歌曲及舞蹈,自編自導自演歌曲、舞蹈及樂曲。其中,歌曲有《新兵同志聽指揮》《長征歌》;舞蹈有:《水兵舞》《農民舞》;民樂演奏曲有:《孟姜女》《小放?!返取A硗?,紅軍廣大指戰(zhàn)員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催人奮進革命詩詞歌曲。如: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陸定一的《長征歌》等。通過以上這些形式的文化宣傳活動,使得越來越多的民眾對紅軍的主張有了更進一步地了解。
(四)以出版戰(zhàn)地報刊的形式進行宣傳活動。長征期間,長征中的文化工作者在極其艱苦的工作環(huán)境中,克服困難,用刻鋼版、油印機的方式出版戰(zhàn)地報刊。其中有:紅一方面紅軍出版的《紅星》《戰(zhàn)士》《前進》等;紅四方面軍出版的《紅色戰(zhàn)場》《干部必讀》《紅爐》等,紅2、6軍團出版的《前進》《戰(zhàn)斗》等。這些報刊傳達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時,也報到了長征途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1935年6月2日的《戰(zhàn)士》報刊登了《用我們鐵的紅軍,無堅不摧,戰(zhàn)無不勝的勇敢精神,掃平一切當前敵人!》?!都t星》報刊登了《我們的勝利》《以堅決勇敢的戰(zhàn)斗消滅當前敵人》等文章,激起了廣大紅軍戰(zhàn)士的戰(zhàn)斗熱情。據不完全統(tǒng)計,長征途中出版的戰(zhàn)地刊物達10余種。endprint
(五)以文化學習的形式促進自身宣傳能力。參加紅軍的都是勞苦大眾,文化程度很低或者干脆是文盲。為了提高紅軍戰(zhàn)士的文化水平,中央紅軍總政治部編印的《紅軍識字課本》,成為紅軍戰(zhàn)士掃盲性質的初級認字識字讀本。紅軍戰(zhàn)士在戰(zhàn)爭間隙,不忘學習文化,不忘掃盲認字,紅軍許多干部戰(zhàn)士,就是這樣從一個大字不識的孩子,成長為能文能武的軍事將領?!都t軍識字課本》已成為反映革命傳統(tǒng)的重要文物。而另一本《紅軍戰(zhàn)士讀本》,紅六軍團政治部在甘孜刻印的,它分為兩冊合訂本,一冊為《對騎兵的戰(zhàn)斗》,另一冊為《番民的情況和黨對番民的政策》,這本書簡明扼要的介紹了藏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現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以及黨和紅軍對藏民的政策,為紅軍在藏區(qū)開展各項文化宣傳活動提供了保障。
三、長征文化宣傳活動的意義及影響
(一)鼓舞激勵紅軍奮勇向前。長征途中,文化宣傳隊在紅軍行軍路上、在硝煙戰(zhàn)火中,利用快板、喊口號等形式激勵紅軍戰(zhàn)士克服艱難萬險,振奮斗志,勇往直前。利用快板激勵紅軍戰(zhàn)士不畏艱難過雪山,如“打竹板,聽我言,表一表紅軍爬雪山。戰(zhàn)士個個不怕冷,你幫我助渡難關?;ハ喾龀诌^了山,三軍過后盡開顏”。用通俗易懂的標語口號,激勵斗志,鼓舞軍心,如“踢死黔軍,踩死川軍,打死滇軍,拖死中央軍”、“烏江雖險,又怎能擋住紅軍飛渡”等。
(二)激發(fā)群眾參加革命的熱情。長征途中,沿途的群眾對于紅軍不了解。為此,紅軍開展各種文化宣傳活動,使他們認識到紅軍是保護窮人的,是窮人的好朋友。長征沿途民眾,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群眾,對紅軍有疑慮和誤解,紅軍在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的基礎上,加大對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宣傳力度。當看到紅軍保護少數民族方面的標語、傳單之后,認識到紅軍是一支新型的革命軍隊,了解了紅軍的革命主張和抗日救國的道理,于是為紅軍當向導、為紅軍籌糧、救護傷病員、甚至踴躍參加紅軍,揭開了少數民族革命的新篇章。
(三)擴大了國內外輿論對紅軍長征的了解。紅軍長征時期,長征的真實狀況得不到客觀報道,國民黨報刊歪曲紅軍消息,以“朱毛匪部西竄”之詞誣蔑紅軍,為了澄清事實,消除誤解,紅軍除了在沿途向群眾宣傳自己的主張之外,還通過派人到共產國際介紹紅軍長征目的、創(chuàng)辦海外報刊、組織力量做好新聞報道等形式,擴大國內外對紅軍長征的了解。如:1935年10月,陳云受命到達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報告了長征經過和遵義會議的情況。先行到達陜北的中共中央,也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向外界宣傳長征的英勇事跡。
四、結語
總之,長征中的各項文化宣傳活動,不僅僅激勵著紅軍戰(zhàn)士克服困難奮勇向前,并且激發(fā)了民眾對的革命熱情,使得紅軍的革命主張和政策得到了廣泛的宣傳與傳播,這是一種精神文化,是長征文化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應將這種精神文化的豐富內涵運用于各種實際工作中,激發(fā)大家的工作熱情,同時,為紅色基因的傳承,為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提供內在動力。
[參考文獻]
[1]中央黨史研究室.紅軍長征史[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2]張偉波.長征中的紅軍文化宣傳[J].軍事歷史研究,2016(5).
[3]白云濤.長征精神與長征文化[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10).
[4]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編輯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選編·紅軍時期[M].1989.
[5]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6]李仲彬.中國工農紅軍石刻標語的時代特點和語言風格研究文集[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
[7]文化部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長征中的文化工作[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8]李安葆.長征與文化[M].黨建讀物出版社,2002.
[9]朱純輝.長征時期紅軍劇社的文化活動[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