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岸清,程廣強
(福建省測試技術研究所 350003)
兩種方法檢測中國蘆薈不同部位多糖含量
林岸清,程廣強
(福建省測試技術研究所 350003)
以苯酚-硫酸顯色反應法和電化學差示脈沖伏安法,測定比較蘆薈的凝膠、整葉、葉皮和根莖的多糖含量,結果表明: 苯酚-硫酸顯色反應法和電化學差示脈沖伏安法均取得良好的線性關系、精密度和回收率; 蘆薈的多糖含量以根莖最高,葉片的皮次之,凝膠最少。
中國蘆薈;多糖;苯酚-硫酸顯色法;電化學差示脈沖伏安法
Abstract: Polysaccharide contents in gel, whole leaf, leaf epidermis and rootstalk of Chinese Aloe were measured by phenol-sulfuric acid coloration method and electrochemical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the phenol-sulfuric acid coloration method and electrochemical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had good linear relation, precision and recovery. The content of polysaccharide in the rootstalk of aloe was the highest, the leaf epidermis was inferior and the gel was the lowest.
Keywords: Chinese aloe; polysaccharide; phenol-sulfuric acid coloration method; electrochemical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蘆薈是百合科蘆薈屬植物,其品種至少有300種以上,品種間差別很大,形態(tài)萬千,深得人們喜愛。中國蘆薈,又叫斑紋蘆薈,已載入中國藥典[1],味苦性寒,歸肝經、心經、胃經、大腸經,可以治療肝火頭痛、目赤腫痛、熱解便秘、燙傷、咳嗽,也可美容,臨床上應用于五官科、內科、外科、婦科、對腫瘤的治療、X線損傷的治療等[2]。近年來蘆薈在醫(yī)藥、美容和日用品方面開拓了廣大的市場,但蘆薈深加工技術還比較薄弱。蘆薈多糖是蘆薈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蘆薈產品開發(fā)極其重要的部分[3-4]。本文通過采用苯酚-硫酸顯色反應法和電化學差示脈沖伏安法測定比較蘆薈的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為蘆薈多糖的開發(fā)和研究提供參考。
1.1試驗材料
試驗所需儀器:CHI660B電化學分析儀(上海辰華儀器公司)、Ag/AgCl參比電極(上海辰華儀器公司)、AL204電子分析天平(Mettler-Toledo公司)、T6新世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多功能粉碎機(北京兆易科技有限公司)。
試驗所需試劑:葡萄糖為色譜純試劑,無水乙醇、苯酚、濃硫酸、碳酸鈉、碳酸鋇、鐵氰化鉀均為分析純試劑。
試驗所用中國蘆薈取自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qū)一農場。
1.2多糖提取方法
取成熟新鮮的中國蘆薈整株,洗凈,先掰下蘆薈葉,取得根莖,蘆薈葉剝皮,刮下葉內膠體部分,分別將蘆薈凝膠、葉皮、整葉和根莖打漿混勻。分別稱取10.0 g樣品3份,加無水乙醇,靜置沉淀12 h,4000轉/min離心15 min,棄去上清液,再加80%乙醇溶液30 mL,攪拌清洗濾液,4000轉/min離心15 min,棄去上清液。濾渣加80℃左右的熱水100 mL,攪拌提取20 min,過濾得濾液,濾渣用熱水洗3次,合并濾液,定容至500 mL,得4種不同部位的蘆薈多糖提取液。
1.3測定方法
1.3.1苯酚—硫酸顯色反應法 精確稱取葡萄糖100.0 mg,置100 mL容量瓶中,蒸餾水溶解定容至刻度,得1000 μg/mL葡萄糖標準儲備液。準確移取標準液1.0、2.0、4.0、6.0、8.0、10.0 mL,分別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分別取上述溶液1.0 mL置10 mL具塞試管中,加1.0 mL 5%苯酚溶液(取3.2 mL 80%苯酚,用水定容至50 mL容量瓶中,必須現配現用)。加入5.0 mL濃硫酸,注意移液管必須垂直于液面上10 cm左右的距離,不碰壁,勻速加入試管中。搖勻,室溫靜置30 min,以試劑空白為參比,在490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以吸光度A對濃度C(μg/mL)作回歸方程。
1.3.2電化學差示脈沖伏安法 精確移取上述1.3.1的1000 μg/mL葡萄糖標準儲備液0.5、1.0、1.5、2.0、2.5、3.0、3.5、4.0、4.5、5.0 mL分別置于50 mL的容量瓶中,加水定容,搖勻。分別取上述溶液各2.0 mL置于10 mL具塞試管中,各管再加入5 mmol/L K3Fe(CN)6溶液2.0 mL(準確稱取K3Fe(CN)60.0825 g與Na2CO30.53 g,用二次蒸餾水溶解轉移至50 mL容量瓶中稀釋至刻度),混勻,置沸水浴中反應15 min,冷卻至室溫。將試管中反應液分別移入10 mL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稀釋至刻度,搖勻,轉入電解池中。每次測量前通高純度N25 min以除去溶液中的O2, 將預處理的電極浸入電解液中開路攪拌富集2 min,靜置10 s,記錄從-0.2 ~ +0.8 V電位測定葡萄糖標準液的差示脈沖伏安曲線,以空白溶液測定所得曲線進行背景校正,測量其氧化峰電流,以氧化峰電流Ip對濃度C(μg/mL)作直線回歸。
1.4精密度試驗
分別平行取10份等體積的蘆薈整葉的多糖提取液,5份用于苯酚-硫酸法顯色后測定吸光度,5份用于電化學法測定氧化峰電流。
1.5回收率試驗
精密量取蘆薈凝膠的多糖提取液10 mL于25 mL容量瓶中,同樣的提取液做4份,再分別加入1000 μg/mL葡萄糖標準溶液0.5、0.8、1.0、1.5 mL于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分別取這4種溶液按上述的苯酚—硫酸法和電化學法做回收試驗。
2.1線性回歸方程
苯酚—硫酸顯色法以吸光度A對濃度C作回歸方程,得A=0.0093C+0.0158,r=0.9992。葡萄糖標準溶液在20~200 μg/mL范圍內,吸光度對標準溶液濃度呈良好的線性關系。
電化學差示脈沖伏安法以氧化峰電流Ip對濃度C作回歸方程,得Ip=0.2247C-4.789,r=0.9905。標準溶液濃度在30~90 μg/mL范圍內,氧化峰電流對標準溶液濃度呈良好的線性關系。
2.2精密度試驗
分別通過5次平行試驗(表1),苯酚—硫酸顯色法的RSD為2.03%,電化學差示脈沖伏安法的RSD為2.98%,兩種方法精密度試驗結果均良好。
表1 精密度試驗結果
2.3回收率試驗
對4種不同含量的葡萄糖標準溶液做加標回收試驗,測定結果見表2和表3。苯酚—硫酸顯色法的回收率96.64%~101.30%,平均為99.06%;電化學差示脈沖伏安法的回收率100.70%~110.30%,平均為104.50%,兩者均滿足蘆薈多糖含量的測定要求。
表2 苯酚-硫酸法回收率測定結果
表3 電化學法回收率測定結果
2.4兩種方法測定蘆薈不同部位多糖含量
精密量取1.2項中4種制備好的蘆薈多糖提取液,按1.3和1.4項中的方法操作,根據各自的標準曲線計算,如超出線性范圍稀釋后再檢測,通過稀釋倍數計算含量,測定結果見表4。兩種方法測定蘆薈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比較接近,且呈現相同的趨勢:根莖的含量最高,葉片的皮次之,凝膠最少。
表4 不同測定方法測定蘆薈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 (單位:mg/g)
關于苯酚—硫酸顯色法測定多糖含量的報道[4-5]比較多,技術也比較成熟。本試驗所采用的電化學差示脈沖伏安法檢測蘆薈不同部位多糖,該方法比較少見報道。試驗結果表明,兩種方法的線性、精密度和回收率都符合要求,樣品的檢測結果沒有顯著差異,均適用于蘆薈多糖的檢測。但是二者相比較,苯酚—硫酸法的操作更簡便,成本更低,線性范圍更大一些。
本試驗對中國蘆薈不同部位多糖的提取和測定表明,蘆薈中根莖的多糖濃度最高,葉皮次之,其次是整葉,凝膠最少。由于凝膠的含水量高,多糖的濃度相對低,但凝膠是蘆薈整株中的精華和比重最大的部分,它所含的多糖也是最優(yōu)質的。蘆薈的葉皮和根莖的多糖含量較高,說明蘆薈的葉皮和根莖也是生產和儲藏多糖的重要器官。為了提高多糖的得率,可以考慮整葉提取多糖。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2005版[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2]許繼宏.藥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J].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戴如琴,邵愛娟.蘆薈在醫(yī)藥與保健食品方面的研究與應用[C].蘆薈產業(yè)化研討會論文匯編,1998:52-61.
[4]董長穎,曹保權.三種蘆薈凝膠多糖的提取與含量測定[J].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學報,2009,18(2):10-11
[5]蔣林,楊崗,王琴,等.不同產地和采收期對庫拉索蘆薈中蘆薈多糖和蘆薈苷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 2007,32(21): 2311-2313.
[6]陳偉,林新華,黃麗英,等.蒽酮-硫酸法測定庫拉索蘆薈多糖含量[J].中國醫(yī)藥藥學雜志,2004, 24(8):460-462.
[7]朱俊玲. 超臨界CO2萃取蘆薈多糖工藝的優(yōu)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 39(10):5794-5795.
(責任編輯:劉新永)
DeterminationofpolysaccharidesindifferentpartsofChineseAloebytwomethods
LIN An-qing, CHENG Guang-qiang
(FujianTestingTechnologyInstitute,FujianProvince350003)
2017-04-25
林岸清,女,1978年生,工程師。
福建省科技計劃項目(2011R1007-2)。
10.13651/j.cnki.fjnykj.2017.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