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墨林
把陳桃花從湖南株洲帶到美國洛杉磯的,是一所私立高中的錄取通知書。
2014年夏,這薄薄的一頁紙,鋪開了兒子的異國求學路,也折疊了陳桃花迄今近3年的人生。從43歲開始,她擁有了一個新身份:陪讀母親。
平日里,除了照顧兒子的起居,她還需應對陌生文化的隔閡、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事業(yè)驟停的失落,以及與國內親人的裂痕。
兒子中學所在的圣蓋博谷(San G abriel Valley)亞裔居民占總人口27.4%,比白人數(shù)量還多,其中大部分是華裔,又稱“華人谷”。在這里,陳桃花認識了更多中國媽媽,她們過著相似的生活,每天做飯、購物,偶爾聚在一起聊天,卻仿佛透明的影子,穿行在自己的世界,與周圍的一切不發(fā)生任何關聯(lián)。
“人生如夢?!边@是陳桃花脫口而出的一句感慨。她曾是干練的注冊稅務師,穿著得體的職業(yè)裝,在寫字樓里研究稅政。
“值得嗎?”一段靜默之后,她又說。仿佛是一句自問,思索的艱澀和猶疑,透過聲波傳遞過來。
這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下午,屋子已擦拭干凈,冰箱裝滿新鮮食品。對陳桃花來說,這意味著一天的工作已經(jīng)結束,余下大把空閑時間?,F(xiàn)在她最怕閑著,即使這是當年工作時夢寐以求的狀態(tài)。這讓她想到了曾經(jīng)看過的童話故事:一個吝嗇鬼變著法子祈禱發(fā)財,神給他下了場金幣雨,卻沒個盡頭,他被金幣埋死了。
能感覺到,陳桃花需要一個洞口,毫不吝惜地把時間投擲進去。通話長達4小時27分鐘,直至太陽西沉,天空投下孤獨的影子,她說自己有時會在沙發(fā)上這樣一直坐到天黑。
“陪讀是一個需要十分慎重的決定,很多人不了解將要付出的代價是什么。”陳桃花的聲音帶著一種微妙的苦澀,“或許我的事情可以警示一些人?!?/p>
孤獨影子的覆蓋之下,是一個在以往的新聞報道中面孔模糊的龐大人群:海外陪讀母親。在圣蓋博谷,這個群體的數(shù)量或以萬計,“中國媽媽團”數(shù)次引起當?shù)孛襟w關注。在國內,她們牽住人們視線的方式,多與孤獨與作為孤獨衍生品的故事有關,譬如對國內丈夫出軌的懷疑、回國捉奸的獵奇等等。
一個極端、偶發(fā)、某種程度上又固化了這一刻板印象的事件是:2015年6月,一個在加拿大讀中學的中國學生自殺了,起因是他母親在長日孤獨的異國生活中,與另一個男人相愛。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做法一方面是在控訴瀕臨破碎的家庭,另一方面也是在釋放一種愧疚,覺得不應該讓媽媽來陪伴自己。
這并不公平。這些曖昧、易于引發(fā)同情、帶著微妙貶義的標簽本不屬于她們。然而,當她們選擇陪讀,并決定放棄一些東西的那一刻起,就如同被棄置在黑暗中不得不扭曲生長的植物。
或許,從陳桃花的故事中,我們可以試著追溯這種孤獨的源頭在哪里。
起點
故事的開始也仿佛在夢境之中。陳桃花暈機。走出洛杉磯機場時“打著晃”,頭痛欲裂,腳下像踩著棉花,有“一種強烈的不真實感”。她之前沒坐過這么久的飛機:上海到洛杉磯,15個小時。上海是她曾去過的最遠的地方,終點變成了起點。
她記得這樣一些零碎的畫面:遙遠的彩色燈柱,出租車司機的黝黑側影,車內的英文提示音,還有打在臉龐上的風,帶著太平洋的濕潤氣息——家鄉(xiāng)的城市環(huán)著山丘,空氣從來不是這種味道。
那一刻只有身邊的兒子是熟悉的。陳桃花說,她有那么一瞬間感覺:這就是“相依為命”。
在之前漫長的生活中,“相依為命”一直是揣在母子心窩里的情緒。至少陳桃花這樣認為。譬如兒子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丈夫把試卷揉成一團,摔在兒子胸前,一言不發(fā)回到臥室。兒子倔強地站著,一滴眼淚也沒有掉。陳桃花笑著打圓場,就像什么都沒發(fā)生。
陳桃花和丈夫都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丈夫來自知識分子家庭,學業(yè)上的出色是一種傳統(tǒng)。陳桃花說,丈夫作為父親是一個矛盾體,驕傲而固執(zhí),蔑視教育體系,卻又無法接受兒子在這個體系下不夠優(yōu)秀?!霸奂彝甑傲??!币惶焱盹垥r,丈夫突然說了句沒頭沒尾的話,大概是針對兒子卡在中等的成績,說完就放下筷子徑自進了房間,兒子和她都假裝沒聽見,默默吃飯。
兒子即將升初三,升學考試的陰影越來越重,灰色的氣氛始終籠罩在她的家里,像窗臺上積聚的厚厚灰塵。陳桃花家住9樓,窗戶朝著車水馬龍的主干道,灰塵短短幾天就能落滿窗臺,陳桃花永遠也擦不干凈。
在出租車駛出洛杉磯機場的那一刻,陳桃花看到兒子的眼睛里有一種灰塵擦拭干凈后,久違的光亮。
住所由中介事先聯(lián)系妥當,一座綠樹掩映的小別墅。房東是一位韓國人,操著熟練的廣東腔中文。第一天晚上做了辣子雞丁和西紅柿炒蛋,作歡迎宴。別墅容納了7名租戶,都是亞裔,聚堆兒嘰嘰喳喳,有著與家鄉(xiāng)鄰里相似的鬧騰。她覺得這一切很親近。
“這里就是美國了?!标愄一ㄒ槐橛忠槐樘嵝炎约?,像一層一層剝洋蔥,刺激和惶恐在加深。
陳桃花持讀書簽證赴美,但幾乎不用上課,掛名在一所并不十分正規(guī)的大學。中介對此有嫻熟的套路,陳桃花名牌大學的學歷和大機關的工作讓流程變得容易。最大的問題是錢,母子在美國的學費和房租年逾百萬,家里流動資金不夠,必須賣掉一處早年在海南投資的小房子。
陳桃花母子在這幢別墅住了半年。兒子住校后,她換了一處租金便宜的地方。
初來美國,陳桃花和兒子的緊張情緒是相同的,有閱歷墊底的母親更能撐起面子上的自信。前半個月,她帶著兒子四處“考察”,往小家里添置生活物品,鼓勵他適應環(huán)境。有一次因為兒子房里換床單,他們就睡一張床,房東提醒美國文化里不能這樣,她和兒子都嫌事兒真多。
兒子辦理入學后,這種狀態(tài)像融冰一樣迅速消失了。學校里亞洲面孔出乎意料的多,漂泊天涯,一見如故,孩子們的周末被一次一次的聚會填滿,回家說不了幾句就進了房間。陳桃花落了單,但還是很欣慰兒子的快速適應?!拔也皇前押⒆咏壴谏磉叺哪欠N家長,我來美國只是為了照顧他。”
對兒子這類初來美國、語言和心理都需適應期的學生,學校有專業(yè)的心理輔導老師“扶著過第一關”,陳桃花經(jīng)常收到老師的反饋報告,貼心地附著中文翻譯,大都是讓她放心的贊許。其中有一句讓陳桃花笑得合不攏嘴:“您孩子的天賦讓我們印象極其深刻,學校會為他制定充分滿足其潛力的培養(yǎng)方案?!?/p>
這符合陳桃花之前的期許。去美國讀中學,徹底跳出從前的規(guī)則和體系,并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她和丈夫一度非常忐忑。但反復權衡,他們還是覺得兒子的前途在另外一套評價標準中,會更加暢通。
兒子性格開朗,在國內是所有班級活動的主持人,刷新過學校的跳高紀錄。會寫毛筆字,會吹長笛,還不聲不響成了某門戶社區(qū)明星版主,直到網(wǎng)站把禮品寄到家里,她和丈夫才知道。依照夫妻倆對美國稀薄的了解,兒子這類人,應該是美式教育中的“受歡迎者”。
一次,陳桃花或者丈夫無意間說起,兒子你英語成績最好,要么去美國上學,美國人不會算術,中國孩子去了輕輕松松第一名。兒子說好啊,想了想,又說了一遍:能這樣太好了。丈夫和她對視,意識到這是一條可以走的路。
“所以很幸運,這條路走對了。我就覺得這真是一個特別偉大的決定?!标愄一ㄕf。
孤獨者的默契
隨著兒子在新的環(huán)境如魚得水,陳桃花也開始努力擴展自己的圈子。她最談得來的一個室友拿陪讀簽證赴美,陪伴讀力學博士的丈夫。小兩口特別親密,讓與丈夫乍別的陳桃花有點心酸。但她很感激室友愿意傾聽她“一個中年婦女的絮叨”,還把陳桃花介紹給教會的朋友。
當?shù)厝A人圈子里的家庭教會有兩種,一種是“正常的”教會,因為信仰而聚合;另一種則是純粹的抱團取暖。它們像水和油一樣會自動沉淀分層。陳桃花的教會里“一個基督徒也沒有”,每周末卻像模像樣地祈禱,有的教友車里掛著小佛像,手腕上是檀串念珠。
陳桃花覺得這一切很有趣、很新鮮。也正是因為朋友的扶持,陳桃花在美國的新生活充實而愜意。她起初熱衷于參加教會的例行活動,周末輪流做東聚餐,在教友別墅的地下室放音樂跳舞,偶爾還會結伴短途旅游。
她和丈夫每天通電話。被問及美國的生活,陳桃花開心地告訴丈夫,她和兒子都過得很好,因為“找到了組織”。
但溫暖之余,教會也帶給陳桃花一縷似有若無的陰霾—她新結識的幾個陪讀多年的朋友,婚姻都已名存實亡。她們聊起孩子時滔滔不絕,但談起婚姻,那種“同仇敵愾”的情緒,陳桃花完全插不上嘴。
當?shù)匾粭l堅固存在的歧視鏈,與這種情緒密切相關。圣蓋博谷是“華人谷”,也有另一個不那么體面的稱呼:二奶村。因為華人多兼學區(qū)好,很多國內有錢人來這里購買豪宅,安置“第二個家”,生下“光明正大”的孩子。陳桃花的朋友說,常有正牌太太專程飛過來抓現(xiàn)行,拿著不知何處尋來的照片,用鷹隼一樣的目光掃射哪一座豪宅里可能掩藏著秘密。
由于長久的分離,很多陪讀媽媽的婚姻里都帶著傷痕,遙遠的國內總有“另一個女人”的疑影。這讓她們對那些“破壞家庭的人”有一種斬釘截鐵的深惡痛絕:堅決劃清界限?!叭ψ永锊辉试S這種人存在?!?/p>
“等我把孩子帶到大學畢業(yè),我就回國殺了那個婊子,我也跟著死?!庇写尉蹠愄一牭竭@么一句話。它太過驚心和冷毒,以至于陳桃花那晚沒睡著。“連續(xù)好幾天心里都不怎么舒服?!?/p>
她打電話給丈夫說了這件事,丈夫哈哈大笑,沒當回事,讓她只管照顧好孩子。
陳桃花后來探問到,那句詛咒背后是一個堪比福爾摩斯查案的復雜故事:從丈夫電話透出的細微情緒變化累積懷疑,再設計一些問題勾起證實的線索,最后偷偷回國跟蹤,其間不露聲色地用美國號碼和丈夫通話,直到發(fā)現(xiàn)另一個女人。噩夢變成了現(xiàn)實。
那個媽媽悄無聲息地飛回了美國,丈夫不知道她回來過。
從聚會流傳的一些片段中,陳桃花覺察到,很多陪讀媽媽的心境處在隱忍和爆發(fā)兩種極端,這顯然和對失去的恐懼有關。但她也發(fā)覺,媽媽們的情緒被一種更加頑固的意志主導,那就是陪讀的意義。對此,她們心甘情愿,絕不后悔,并極容易被自己的“犧牲”所感動。陳桃花在美國一口氣加了很多微信好友,于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朋友圈經(jīng)常收到有關母愛和孝心的文章。
“有時候覺得傻,覺得沒到那份上,有時候就真的會被感動?!标愄一ㄕf。
她自己從來不轉“那些東西”,因為兒子一看就煩,陳桃花辯不過兒子。
“犧牲”的一半是家庭,另一半是事業(yè)。它們拼在一起是大部分人熟悉和依賴的完整人生。但在當時,陪讀的決定對陳桃花顯得順理成章。她早已錯過了升職黃金期,十年工資一望到底,又恰逢工齡達到年限,可以辦理提前退休?!八跃陀X得理所當然,一點兒猶豫都沒有。”
兒子慢慢展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讓陳桃花的心安若磐石。第一年,兒子的成績是漂亮的Top10%,這在國內“根本不可能”。而且,兒子似乎完全適應了美國,小伙伴在家里進進出出,中英交雜。陳桃花唯一不放心的是他的朋友全是黑眼睛黃皮膚,她鼓勵兒子多交幾個白人朋友,“融入主流圈子”。
至于陳桃花自己說不清的擔憂—環(huán)境的陰影投射到心里的一些暗斑,在兒子光明未來的映襯下,微弱得幾可忽略。
此岸和彼岸的裂痕
買菜,做飯,收拾房間,參加教友活動,等待兒子周末回家小聚,時間像齒輪一樣平緩地運行。
感情的冰面第一次斷裂發(fā)生在2015年末—陳桃花的母親去世,她沒來得及回家。陳桃花說,這件事是她陪讀生活的分水嶺。
回國兩個月,也是她與丈夫冷戰(zhàn)的兩個月。
丈夫性格內向,不善交際,與岳父岳母家禮數(shù)往來周到,但向來是放下東西就走。這點陳桃花一直知道,其實丈夫對自己爸媽也這樣。她出國后,丈夫上門看她父母的頻次不減,還是留不下幾句話。
母親去世后,陳桃花突然覺得這是一種“罪證”:丈夫沒盡孝,母親走得可憐。
陳桃花說,她那時候幾乎沒法起床,也哭不出來。半夜清醒了就往地上跪,窗外凄風,烏鴉嘶鳴?!斑€有很多傷人的話,我記不清了,但我確實說過,收不回來了。”
這種強行發(fā)泄的情緒與愧疚有關。母親走了,生活還在。平靜下來的陳桃花意識到,她真正痛恨的人是自己,為什么那樣的時刻不在母親身邊,甚至沒有一點感應。
“我是媽媽唯一的女兒。”陳桃花說。更深一層的愧疚是,她和丈夫考量送兒子出國以及陪讀時,談的都是職場和人脈,夫妻分離,還有經(jīng)濟壓力。含辛茹苦撫養(yǎng)陳桃花長大、已過花甲之年的老母親,在天平上沒有一點重量。
兩個月轉眼過去,陳桃花打起精神回到美國。但她就像被傷痛腐蝕生銹的零件,無法嵌回曾經(jīng)的習慣之中。不知不覺,陳桃花掉進了很多陪讀母親掙扎過的漩渦:透過話筒追索丈夫微小的情緒變化,揣測對方是不是關心自己。
她和丈夫還是每天通電話,但常常陷入無話的狀態(tài)。她敏銳地發(fā)覺,兒子住校時,丈夫幾乎不問她給自己做了什么飯菜,而這是他曾經(jīng)的例行問題。
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傾倒后,生活仿佛陷入了一種失序。
陳桃花極少在兒子面前顯露悲傷。除了一句沖口而出的指責:“都是為了你們老胡家?!彼傅氖菦]見母親最后一面。
兒子也愧疚也難過。尤其是,陳桃花擔心國內的悲傷氣氛給兒子造成影響,沒讓他回去看外婆。那年春節(jié),兒子獨自一人在美國度過。
一度消失的灰霾,重新籠罩在大洋彼岸的房間里。兒子變得不愛回家。傷口愈合需要時間,時間吞噬了陳桃花的力氣。
陳桃花如常參加教會的活動,熱鬧的感覺畢竟要好一些。但在家里的時間,她會長久地躺在床上。天花板有一塊黑褐色斑點,讓她想起兒子學校心理輔導老師深邃的褐色眼睛。
由于亞裔陪讀媽媽群體確然是一個顯著存在的現(xiàn)象,且對孩子廣泛存在的過度保護客觀上與學校教育形成抵觸,在兒子的適應期,學校給孩子做心理輔導的同時,也會為中國媽媽們做一些指導。陳桃花聽得漫不經(jīng)心。仿佛提到不利情緒的傳導,不要給孩子壓力等等。
她只清晰記得一句話,心理輔導師指著墻上懸掛的一幅雞蛋—象征生命的勃發(fā)與無限希望,對她說,一個壓力失衡的家庭比蛋殼還脆弱。
“我終于把它打碎了。”她用一聲很長很長的嘆息畫下談話的句點。
漸行漸遠
又是一年高考時。每年這個時候,陳桃花心情都會好一點兒。她喜歡翻看網(wǎng)上有關考試的新聞。有考生暈過去,有考生在考場外崩潰哭泣。她覺得自己果斷的決定把兒子帶離了“這種苦頭”。
往昔的生活濃縮在一個畫面中:那是她從家長會領回來的一本???,出于某種奇特的感情,她把雜志帶到了美國。封面照片是一個尖子班的學生在埋頭學習,穿著一模一樣的青色校服,面孔模糊。醒目的唯有教室后墻懸掛的標語:除了拼搏,別無選擇。
陳桃花說她很欣慰,在她的努力下,兒子不再是畫面里一個灰色的剪影。
她發(fā)覺自己開始全方位地審視兒子—當然是在暗處,她的一個原則是“絕不干涉”,那是她作為母親的底線和自豪。
陳桃花只是想知道,兒子在美國學校進步了多少,舉止是不是更有英倫范兒,比以前更獨立了嗎,尤其是,學校的“批判式教育”是否落到了實處,兒子的思想有沒有變得深刻。她會有意識地在飯桌上和兒子討論起一些政經(jīng)新聞,暗暗判斷他觀點的水準。
大部分時候,兒子的“答卷”讓陳桃花滿意。有時她也會反思自己“怎么像挑剔的投資人在打量一個成長中的項目”。
在教會,陳桃花家里的收入算最低之一,丈夫兼職白了許多頭發(fā),昏迷過一次,只是血壓低,沒什么事。兒子從不知道這些,他設想的家庭收入是真實數(shù)字的兩三倍。
陳桃花也拒絕打人家介紹的黑工,和知識分子的矜持沒關系,只因為怕露出端倪,讓兒子有壓力。“來美國,不就是為了讓兒子輕松快樂一些嗎?”
第一個假期兒子自己回國了。陳桃花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驗證“戰(zhàn)果”,給好幾個親戚打電話,問兒子的表現(xiàn)。她收到了不少客套的回應,親近的表妹笑話她,怎么變得這么婆婆媽媽。
這些凌亂的心緒,原本可以被克制完好地包裹住。母親去世后,陳桃花發(fā)現(xiàn),這個有關代價和回報的公式發(fā)生了重大逆轉,直至無解。
不自覺地,陳桃花開始“看很多事情不順眼”。她琢磨這是因為“無聊的臨界點到了”—剛來時是新鮮感填充了生活,如今心思都釘在孩子身上,“重視過頭了就會出問題”。
一次回國,陳桃花帶回了四大名著和《古文觀止》《史記》等書,滿滿一手提箱。她想利用周末時間,給兒子上中國文化課?!白鳛閷W校教育的補充,中國人得了解中國人的歷史,那是我們的根?!彼槐菊?jīng)地給兒子論述這個課程的必要性,兒子聽著沒忍住,噗嗤笑出聲來,稱她是“突發(fā)奇想”。
陳桃花感覺很迷惘,兒子迅速融入“說英語的、真正的美國”,自己卻囿于原地。兒子成長得不夠快,她為他憂慮;兒子真的走遠了,母子的共同話題、能一起做的事情越來越少,她又感到恐懼。
很多陪讀家庭上演著類似的故事,也縈繞著相似的氣氛。關于子女,陪讀媽媽們有兩個重點話題:一個是如何爬藤,望子成龍是中國父母共同的心愿;一個是苦惱子女“不孝順”—孝順原本就不是美國文化的基因,甚至不是現(xiàn)代文化的基因。
兒子和父親感情一般,出國后見面寥寥,更是沒什么話可說。有一次丈夫到美國探親,在飯桌上“有些殷勤地”和兒子說話,兒子淡淡地應著,吃完就回房間了。陳桃花看著丈夫有些低垂的、點綴著白發(fā)的頭,突然一陣強烈的心酸涌上來。她跟著兒子進了他的房間,低聲說出壓抑著憤怒的指責:你知道你爸爸為你付出了多少,你怎么這么不孝順?
但在私下里,陳桃花和丈夫往往相對無話。距離和時間終究消磨了一部分感情,他們無能為力。
或許是為了治療自己,陳桃花買來大量心理學的書來讀。她對一句話記得特別清楚:“人世間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唯有一種愛是不一樣的,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分離得越成功,也就是愛越成功?!?/p>
陳桃花覺得,這句話否定了她3年陪讀的一切,“等于說這條路從一開始就走錯了”。
“如果能回到3年前……你還會選擇陪讀嗎?”
陳桃花沉默許久。她說她會更謹慎,會考慮方方面面,會關注一些之前不應該忽略的東西,但始終沒有說出否定的答案。
不是結局
現(xiàn)在的陳桃花有很多屬于老人的習慣,譬如在院子里種地,譬如倚在躺椅上看風景。這是一個美麗的小鎮(zhèn),天空像水晶一樣透藍,地勢高低夾著翠色連綿,流淌到陳桃花居住的別墅腳下,偶爾一只野兔或者松鼠蹦跳過來,牽著陳桃花的視線遠去,融入蒼茫而憂郁的綠影。
陳桃花的朋友圈封面就是那一窗風景,搭配一句感慨:“幸與不幸,無非是得失孰重孰輕?!?/p>
“華人谷”最不缺的就是風景和故事,但陳桃花不是常見故事套路的主角。她受過良好的教育,性格開朗,家庭幸福。直覺上,這樣一個人不至于被如此無力的情感纏繞。但現(xiàn)實是,這樣一個人,為了孩子不孤獨,到頭來把孤獨留給了自己。
陪讀媽媽中流行一種“比慘”的傳統(tǒng),誰的故事更悲憤,大家就一起安慰誰。陳桃花大部分時間在沉默。兒子學業(yè)仍是優(yōu)秀,前途光明;丈夫雖變得有點陌生,但“絕對不可能出軌”,這是他們的默契,所以傷痕在回國后應該可以修復。
生活慢慢恢復了規(guī)律的運轉,但陳桃花總覺得心里缺了一塊?!澳欠N空落落的感覺?!彼龢O力形容,始終沒找到一個讓她滿意的詞。
記者沒有向陳桃花轉述兒子對她的評價,這顯然會增加這位母親的疲憊和傷感。事實上,她的兒子覺得媽媽像貼在身邊嘮叨的麻雀,爸爸像一年飛來見一次面的候鳥,親情在過度的遠和近這兩種極端狀態(tài)下,慢慢淡掉了。他明白父母在犧牲自己,花費巨大的代價為他謀一個前程。在美式教育下,他完成了從“學渣”到“學霸”的逆襲,自尊心逐漸修復的同時,新的價值也在經(jīng)歷著打磨和塑造。母親打量著兒子,他也慢慢開始審視母親。他發(fā)覺屬于自己的權利往往被母親視作一種恩賜。關于陳桃花對自己“開明,不干涉”的評判,兒子的回應是苦笑,并隨口說出小學時母親當著幾個朋友的面把他從網(wǎng)吧強拉回去的事情。
他理解母親的選擇性記憶,并把這一切歸結于愛。但愛是什么?兒子說,媽媽總是習慣把它定義為付出,給兒子安排的角色就是在一旁默默觀看,只需要為此付出等量的感激,并永遠無法理解為什么這一切讓他感到如此沉重。
陳桃花和丈夫心照不宣的一些裂痕,從沒有真正瞞住敏銳的兒子。他希望媽媽回國,去修補自己的生活。陳桃花總是有口無心地回答快了快了,偶爾也會反彈:“你是不是覺得媽媽很煩?”有時這種反彈還伴隨著負氣:“我還煩你呢?!备鄷r候,陳桃花注視著他的眼神纏繞著一種濃郁的傷感:“等你長大一點,我就可以放心回去了?!笨蓛鹤佑魫灥赜X得,在專屬于中國母親的那種度量衡中,他長大的那一天可能永遠不會到來。或許最近經(jīng)常做的一些夢,暗示著陳桃花注定會做出的選擇。在白天,陳桃花會花很多時間思考婚姻,也會想如果沒辭職,自己或許不會那么“頹廢,無用,迷?!?。但在夢里,丈夫和過去工作的畫面一次也沒出現(xiàn)過。陳桃花只夢見過兒子,且停留在兒子最幼小天真的模樣:和她膝蓋一般高,腦袋毛茸茸,手腳像嫩藕一樣白胖,搖搖晃晃地跑向她,叫媽媽,聲音甜甜的,像后院里新種下的甜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