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利平
縱觀各起校園案件,當今大學生嚴重缺乏法治意識,更別談利用法律武器來武裝保護自己。從大學生人身權、財產(chǎn)權被侵害的結果看,無論是侵害事實的發(fā)生和經(jīng)過,大都禍起大學生自身對法律知識的匱乏。本文將從大學生的個人信息權保護角度,探討大學生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財產(chǎn)安全以及其他合法權益不受不法分子的侵害。
一、公民個人信息權的概述
信息是一種普遍存在于人們生產(chǎn)活動和社會活動中的基本載體,它需要借助一定的介質而存在,如文字、圖形、聲音、圖像、符號等介質,并通過這些存在的介質傳播文檔、資料、信號、消息等內(nèi)容。
在法律理論領域,普遍認為信息的內(nèi)涵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來理解。狹義的信息是一種消息、情報、文檔資料。而廣義的信息是指能體現(xiàn)事物的客觀存在方式、運行狀態(tài)以及彼此間相互聯(lián)系的一種客觀存在的物,它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類社會活動、人類思維活動中的一種物的普遍屬性。
二、高校大學生自身泄露個人信息的主要行為以及其他侵權行為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高校大學生個人信息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例如大學生的個人社會情況,內(nèi)容不僅包括常見的公民個人信息,如居民身份證、護照、家庭住址等,還包括專屬于大學生的信息,如大學生學生證、學生一卡通、學生副卡等。這些大學生專屬信息,同樣具備人格權屬性和財產(chǎn)權屬性,比如,學生一卡通既是學生身份的象征,也是學生生活消費的載體。縱觀校園各起校園案件,很多不法行為都是從侵犯大學生個人信息這一“軟肋”開始。
(一)高校大學生自身泄露個人信息的主要行為
1. 擅自對外披露其個人信息。
當代大學生,包括大一新生,從法律層面講,大多已滿十八周歲,為成年人,但從社會生活角度看,他們?nèi)蕴幱凇拔闯赡辍睜顟B(tài)。簡要分析這一現(xiàn)狀的產(chǎn)生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缺乏社會經(jīng)驗;二是缺乏法律知識儲備。他們對公民個人信息權的保護、隱私權的保護等關乎切身法律權益知識并沒有清晰概念。為此,在需要提供自身個人信息的場合或情況下,高校大學生一般會毫不猶豫地將本人個人信息提供給他人。此種情形十分常見。比如每年新生入學季,校園門口會有各種商販、營銷人員等開展各種營銷活動,很多只需要提供學生的真實手機號碼、真實姓名等信息,就可以獲得折扣或者禮品。面對這些情形,多數(shù)大學生會不假思索的將自己的個人信息提供這些商販、營銷人員。殊不知,一旦這些商販、營銷人員將掌握的個人信息泄露、非法轉賣,高校大學生的人身權和財產(chǎn)權將面臨巨大威脅。
2. 參加網(wǎng)上活動擅自泄露個人信息。
隨著高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網(wǎng)絡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重要媒介和工具。網(wǎng)絡消費已成為大學生的重要生活方式。根據(jù)上例,人們在線注冊網(wǎng)上賬號時候,需要輸入個人信息,如姓名、聯(lián)系電話、家庭住址、銀行賬號、密碼等詳細個人信息。一旦不法分子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收集到這些公民個人信息,個人信息權利人將會面臨人身、財產(chǎn)權被侵犯的局面。
(二)其他侵權行為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個人資料數(shù)據(jù)化、信息化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災難。當今社會上屢見不鮮的各類犯罪行為如電話詐騙、盜竊,與信息資源容易獲取、收集無不關系。
1.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等企事業(yè)單位泄露個人信息行為。
迄今為止,我國尚未建立一部專門的單行法——《個人信息權保護法》——來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權,而其他法律法規(guī)對公民個人信息權的保護也不全面、不完善,導致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等企事業(yè)單位疏于保護公民個人信息權。同時,大部分工作人員對保護公民個人信息權的重要性的認識度不高,有些工作人員甚至存在損害公民個人信息權的行為。
此外,有些金融機構如銀行,也未能盡到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義務。近年來,不法分子以各大銀行的客服電話致電公民詐騙錢財?shù)氖录乙姴货r。其中,高校大學生被不法分子視為主要詐騙對象之一。
2.非法收集、交易公民個人信息行為。
很多不法分子,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收集公民個人信息后,冒充電信公司客服人員、冒充保險公司客服人員、冒充學校領導、法院工作人員、甚至冒充醫(yī)院醫(yī)生來騙取錢財,嚴重的,甚至危害公民生命。
高校大學生更容易成為這類不法行為人的目標,因為:首先,高校大學生安全防衛(wèi)環(huán)節(jié)薄弱。大學生涉世不深,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不能很敏銳的識別各類披著合法外衣的詐騙行為。而高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切實保護到每一位學生的點點滴滴。其次,高校大學生的經(jīng)濟狀況相對充足。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當前大多數(shù)大學生家境不錯,家長給的生活費寬裕,額度較大。犯罪行為人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目標學生的詳細個人信息后,偽裝成學校老師、領導等手段,向大學生騙取錢財。筆者從學校武保處那里得知,每年被詐騙數(shù)額能高達幾十萬元人民幣。
此外,個人信息盜用、個人信息濫用等情況屢見不鮮??膳碌氖?,這些致電人往往能準確直呼其名,甚至知道他/她所在年級、學號、攻讀專業(yè)等具體個人信息。
三、如何保護好大學生公民個人信息權,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
(一)各所高校應大力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各所高校應做好法治教育工作。首先,利用教育教學平臺。各高??赏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這一平臺,增加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課時。同時,高校應配備高素質、專業(yè)的法律專業(yè)教師從教;教學內(nèi)容應與時俱進,盡量與當前最新的法律齊并進。其次,營造校園法治氛圍。一方面,高校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另一方面,學校應構建法治管理模式。高校從上到下,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例如,評優(yōu)評先工作公開、公正、公平,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投票競選等,學生的維權途徑應公開并暢通。
(二)高校應提供比較安全、有序的校園周邊環(huán)境。
大學周邊環(huán)境復雜、無序,會給學生的人身、財產(chǎn)安全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高校應采取合理有效的辦法,盡量將校園周邊環(huán)境管理規(guī)范化、有序化,給學生提供一個相對舒適、安全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
(三)相關政府大力打擊違法犯罪行為。
高校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政府理應充分重視他們的成長、成才。首先,相關政府部門應依法辦事。對于危害社會、禍害棟梁的違法犯罪行為,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嚴格懲處違法犯罪行為。其次,相關政府部門應配備健全設施。健全的設施是硬性條件。相關政府部門應綜合考慮具體高校的具體困難、突出問題、困難等,按照高校實際需求,盡力配合高校,給大學生提供相對全面的安全設施。例如,在高校新生入學之時,公安部門可以給高校配備更多警力、多設立幾個治安亭、安排人員給新生做安全講座、維護好周邊治安等。
(四)國家盡早出臺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單行法。
在我國,面對社會中頻頻出現(xiàn)的個人信息侵權現(xiàn)象,個人信息權的民事確權和相應的法律維護已成為我國今后重要的立法內(nèi)容。民法通則是一部基本法,無法就個人信息保護中的一系列問題做出專門、細致入微的規(guī)定。筆者認為,我國也有必要制定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專門規(guī)定和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權,規(guī)范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利用以及法律責任。這樣,“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新世紀、新社會環(huán)境有新的保障,得以更完善的實現(xiàn)。
筆者認為,要提高高校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必須從國家、政府、高校、到整個社會,形成一個有效的運轉效應。首先,我國必須盡快完善立法,明確公民個人信息權,讓包括高校大學生在內(nèi)的所有公民個人信息在法律的保護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侵權行為。其次,高校應加大力度,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觀念。高校運用教育教學各大平臺,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儲備、分享實際案例,讓大學生能真真切切的熟知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識,只有自身強大,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此外,社會治安環(huán)境、全民整體素養(yǎng)也應提高。
當然,相關立法機關也可以通過專門制定一部《個人信息保護法》來實現(xiàn)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這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普遍做法。
(作者單位: 中歐工程技術學院,上海 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