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中
李琦詩歌印象
○陳愛中
自從1977年有詩篇見諸報刊,幾十年來,女詩人李琦的寫作是勤奮并卓有成效的。出版有詩集《帆·桅桿》《守在你夢的邊緣》《李琦近作選》等近十部,獲得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多項專業(yè)性榮譽。新時期以來漢語詩歌詩群林立,詩人代序更迭,更新和反叛成為常態(tài),詩歌的亂世江湖攪亂了宏觀的詩學秩序,但這些似乎和她都沒有關系。她所居住的黑龍江居于塞外,白山黑水的邊疆風景給了詩人無上的靈感,構筑了她的詩歌園地,地域的邊緣意味著文化的邊緣,也正是這種邊緣,使得她的詩歌容易不為外來思想所俘獲,也沒有那么厚重的來自傳統(tǒng)的壓力,可以遠離中原的喧囂,秉承詩意的召喚,獨成一格。從青春激情的詩意歌唱到中年詩學的哲思醇厚,李琦以其一貫的詩學堅持和不落俗套的小眾審美,裝點出別樣的詩歌景致。
從上世紀80年代的《帆·桅桿》到《最初的天空》《李琦近作選》,家庭題材在李琦的詩歌中一直占據(jù)重要的位置,家庭及其延伸出來的人性情感是其情感投注的重心,寫倫理親情,講少男少女的青春愛情,在價值和情感選擇上多是正面和積極的,偏于傳統(tǒng)和保守。第一,以溫情的姿態(tài)描畫家庭人物的靜態(tài)肖像。如寫“一生喜歡讀書/常年藍色的布衫”,“把自己變成了一本書”的祖母(《我一百零三歲的祖母》),寫“內心澎湃,外表平靜/逃跑的根基,流人的天性/喜歡走路,向往異鄉(xiāng)/肌體里藏著大風和波浪”的祖父(《我喜歡在世間散步》),亦有難以抵抗流年感傷的母親(《看母親走路》)。這些詩歌都能以寥寥數(shù)語,寄托時光易逝的生命感悟,在靜態(tài)的日常瑣事中,彰顯親情的溫馨與醇厚,從細微處著筆的白描,莫不充盈著豐沛的情感。第二,以柔情的筆法寫和諧富足的家庭關系。既描畫恩愛夫妻的琴瑟和諧,又濃墨重彩寫母女之間的濃重親情(《媽媽》),寫戀人的兩地相思、纏綿悱惻(《春夜》),寫親人間的離愁別緒,“臨別前,我把掉落的扣子,/輕輕給你縫上。/離分手的時間很短、很短了,/我,仍把線穿得很長、很長……”(《縫》),等等。第三,在處理男女兩性關系上,當眾多詩人努力爭取與男權文化相抗爭的對等權力,以對立的姿態(tài)和罪感的觀念來看待男性文化時,李琦在詩歌中卻培育出一枝美麗的“攀援的凌霄花”,堅持而甘愿為愛情付出,愿意“為一個屬于祖國的男子/做一個永恒的支點”,并因之而自傲,“這是只有白云一般純潔的女人/才配占有的向往”(《她》),東漢班昭在《女誡》中說:“陰陽殊性,男女異行……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在剝脫男強女弱的封建化含義后,李琦的詩接續(xù)了這種基于男女生理差別和性格特征而生發(fā)的兩性和諧格局。近代以來,傳統(tǒng)農耕家庭在域外“娜拉”們的控訴聲中漸漸演變成與自由、人權、民主等現(xiàn)代社會相對立的概念,在喪失審慎理性分析的情境下,“家庭”成為社會變革的焦點。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如何擺脫家庭的牽累,洗脫父權文化厘定的女性身份就成為女性詩歌不變的話題。甚至,當女權的概念提出時,如何塑造一個沒有男性文化或者弱化男性文化的極端世界,也成為女權文化追求的境界。半個世紀之后,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女性詩歌依然高擎對立的大旗,舒婷在《致橡樹》中栽下的“木棉樹”,翟永明裝飾的“獨身女人的臥室”,伊蕾所扮演的“獨舞者”,等等,洶涌的女性詩歌中男性一直是缺席者。這導致女性詩歌在“自顧自戀”的私語化路途上愈走愈遠,甚至產生虛無縹緲的厭世情結。當“欲望寫作”“身體寫作”“私人話語”成為漢語新詩趨之如鶩的時代題材時,基于審美意義上的詩情畫意的缺失不禁讓人扼腕?!拔矣X得男人和女人物質構造就不同,這是先天因素決定的,否認這種差別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種差別不僅僅表現(xiàn)在女人很柔弱、男人很剛強等一般的層面上,還體現(xiàn)在他們的思維方式很不同,處理事物的方式上也不同,也就是說,很多想法很不一樣。他們之間確實有一種難以溝通的溝壑,完全填平這種溝壑比較困難。”①既然如此,如何在新的時空背景和價值觀念上重建新型的男女關系和重建符合情感現(xiàn)實的家庭模式,也就是包括詩歌在內的文學關注的重要內容。如果從這個角度來重新看待李琦一貫的詩學選擇的話,說是傳統(tǒng)的堅守,不如說是對未來的昭示?;蛘哒f,在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李琦的詩歌在處理男女兩性關系和重新厘定家庭在女性的自我認同上提供了值得深思的范本。
可以說,在當時代詩歌紛紛離開描述家庭的兩性和諧,而去追求所謂解構的快感,強調對立的尖銳、深刻之時,李琦對傳統(tǒng)家庭田園的重新構建就是具有個性和價值的,也就有了特別的時代意義。當舒婷在《神女峰》中說“于其佇立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膀痛苦一晚”的時候,同樣時空的石頭在李琦的筆下卻呈現(xiàn)出另一番景象,“與其變?yōu)槭^/不如用石頭的意志/去追尋我們的親人/或者,走進他們的功勛/或者,用我們柔軟的手臂/搭一座凱旋的大門”(《望夫石》)。這是一種主動積極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處理兩性關系的心態(tài),以頗富成就感的姿態(tài)表現(xiàn)出男女之間的偉大之愛。“愛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疏離感,但同時又能使人保持個性,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在愛中會出現(xiàn)這樣的悖論形態(tài):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又仍然保留著個人的尊嚴和個性?!雹诶铉姼柚袑彝ヮH為“另類”的正面書寫,是在重新喚醒潛藏在男女意識深處的忘我與付出的渴望,揭開了被現(xiàn)代人視為“束縛”的家庭意象的另一種面紗。世紀流轉,當現(xiàn)代的娜拉們以迅疾的姿態(tài)一股腦地將家庭棄置,但卻迷茫于前途何方時,李琦的書寫如一盞燈,始終在溫情地呼喚迷途的路人。
記得才女張愛玲是善于寫各種姿態(tài)的月亮的,她善于此,多源于那個遺老遺少的家庭文化,以及略微自閉的性格,如果說喜歡月亮還是因為對黑暗的抗拒,并因之飽含希冀的話,那么時間如流水之后的上世紀80年代,沒有月亮的黑夜卻成為詩歌瘋狂追逐的象征,這多少有點讓人猝不及防。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翟永明的《女人》組詩、唐亞平的《黑色沙漠》系列發(fā)表后,“黑夜意識”成為女性詩歌集中抒發(fā)的內容,可以說,“黑夜意識”提供了一個供女性沉思默察自我命運的歷史、現(xiàn)狀和將來的切入點。“渴望一個冬天,一個巨大的黑夜”(翟永明《獨白》),“兩個白晝夾著一個夜晚/在它們之間/你黑色眼圈保持欣喜,我在何處形成/夕陽落下敲打黑暗/我仍是痛苦的中心”(翟永明《憧憬》),在黑夜中發(fā)現(xiàn)潛藏的被壓抑的欲望,在黑夜中舔舐男權文化帶來的創(chuàng)傷,等等。但因之而來的消極避世、審丑與過于自戀的非正常狀態(tài)也是紛至沓來。
對于絢麗多姿的詩歌人生來說,只有黑夜是不完整的。與詩歌的主流走向相比,李琦詩歌的格調是明朗的、從容的,恍如黎明初顯時的縷縷陽光。當詩人整體哀嘆詩歌境遇步入黑夜的深淵,哀悼詩歌盛世不再時,她可以理性而樂觀地看待詩歌與時代的關系,因之是從容和樂觀的。詩歌和詩人“注定是孤獨的、寂寞的。時代不再提供一個如多年前那么一個特定的、需要詩歌的背景了,所以,詩人們從曾有過的喧嘩與奔騰中定格,變成了一眼井。這是壞事么?我看不是。經(jīng)歷了一些騷動、分化,尤其是經(jīng)過了商業(yè)大潮的沖刷、各種時髦主義的過濾,詩人的隊伍提純了、精干了、更具有創(chuàng)造力了。高談闊論變成了潛心思索。集團式的沖擊變成了個人的寫作。流派不那么眾多了,旗號也不那么招搖了,詩人們撤出了江湖。他們安靜地折回斗室,守住一盞寂靜的孤燈,老老實實地寫自己的詩。也許,恰是在這被忽略被忘記被傷害的時候,詩人反倒隱約聽到了那來自詩歌王國的神圣的召喚”③。盡管也是一盞“黑夜”的寂靜孤燈,但李琦營造的卻是明媚、流麗的味道,這和“詩歌是貴族的”“詩人天生是孤獨的”等詩學理念相契合。我總覺得,她是為數(shù)不多的能夠正視詩歌現(xiàn)狀的詩人之一。也正是這樣的雍容心態(tài),同樣的題材在她的筆下煥發(fā)出了另一種悠然生命,沒有過度感傷和消極的意緒。當人們痛訴空間阻隔對婚姻的創(chuàng)傷時,在她的《兩種難過》里卻顯得哀而不傷,能夠坦然而從容地接受這種距離帶來的美感,或者說,恰恰是時空的阻隔成就了相知相守的情感厚度和深度,這一點不亞于耳鬢廝磨、長相廝守的纏綿悱惻的情感,耐得住時間的積淀。
詩人創(chuàng)造語言,從原初的經(jīng)驗賦予語言以新的生命。李琦詩歌的語言是敞開的,意境柔韌而春意盎然,喜歡在日?,嵤碌臄⑹鲋?,見證一番哲思的美麗。以小見大的宏大敘述模式在這里煥發(fā)出了新的生命,以一斑窺豹的技法,能夠通過細節(jié)和微小處書寫宏大的社會文化的壯闊畫卷。比如寫《石頭道》,時空穿梭間將石頭道街,這樣一條位于哈爾濱中央大街的,浸染著厚重歷史的街道躍現(xiàn)紙上,將滄桑的歲月寫得輕倩而有躍動的活力。在《丁香》中,戴望舒筆下纏綿而幽怨的意象被賦予另一種韻味,濃濃的親情下,不復有“丁香空結雨中愁”的千愁萬緒,這種借物言志的方法也許顯得有點俗套,但在這種“古舊”形式的背后,映現(xiàn)出的卻是情真意切。她可以將母女親情和復雜的人生況味糅合在一起,在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處見人世真理,相對于抽象的說教,這是頗富情趣的。甚至,一只花瓶也能夠映現(xiàn)出世界的瑰麗來(《我最喜歡的這支花瓶》)。也許有人說,這種寫法稍顯陳舊,但誰能否認這類詩歌能夠讓我們從單純著眼于一己情歡的狹隘視角挪移開,看看周圍的風景,喚起了這個社會久違了的美好情愫呢?應該承認,李琦的書寫是唯美的,有著沁人心脾的智性雨露,溫潤而開朗,李琦詩歌所造的詩境,既有人淡如菊,亦有奢華如夢。
法國藝術學家丹納用幾十萬字的篇幅來論證“藝術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④的因果論點,這對于因《冰雕》這樣地域色彩濃厚的詩歌聞名文壇的詩人來說,尤為恰當?!敖o我詩情的大北方??!多少次當我悵惘、迷茫時,我總是愿意走進那蒼莽的雪野里,一片靜穆中,我仿佛聽到一個雄渾卻低沉的聲音——‘孩子,你向前走吧!’奇怪,我總能在北方的天空與土地之間聽到這聲音,我又總是受這聲音的感召,真的向前走去了……”⑤。于是,我們閱讀到曾經(jīng)的“哈爾濱”,詩情畫意,鳥語花香(《我童年的哈爾濱》),也品嘗到塞外邊民酒香的醇厚(《冰城大曲》),以及黑水冰雪的地域賦予的剛烈性格(《陳釀》)。由之,她寫北方的天寒和人的熱情如火,飽含深情的頌讀“北方”,“北方,像親愛的媽媽/每一片雪花/都是她的愛和叮嚀//呵,我們也羨慕/江南/鶯啼婉轉/柳綠花紅/可是,如果可以交換/我們仍不肯交出/我們凜冽而迷人的寒冬”(《我們的冬天》)。曼妙的雪花在她的詩中,“身姿輕盈/無與倫比/這梨花的前世/千萬只白鳥的羽毛/琴弦上最微妙的顫音/一瓣一瓣飄落/它是另一個世界里的歌聲”。在《野花谷》中則談及了這片土地的沉重歷史,寫海拉爾河的深邃(《海拉爾河》),寫酒醉赫哲族小飯館,“酒杯淚流滿面/佳釀生出雙腳/帶領我們隨波逐流/一條烏蘇里江/在杯盞之中/寬袍大袖,兩肋生風”(《酒醉赫哲族小飯館》),寫斑斑駁駁的白樺林,“大片的白樺/像一群從天而降的仙子/腳步剛剛站穩(wěn)/就急于廣袖飛揚,舞姿翩躚//滿樹變黃的葉片,像滿樹淡金色的小鳥/如同剛剛棲息,又像正欲飛離/興安嶺逶迤的山谷里/這超凡脫俗的樹種/風流倜儻,傳遞清潔的氣息”(《我見過最美的白樺林》)。在李琦詩歌里,甚至可以描繪出一副完整的龍江風俗畫。她的成名作《冰雕》一詩被認為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漢語詩歌的代表性作品,其詞清麗,意境清純,哲思深邃,地域色彩濃厚,很好地將那個年代素樸、沉思的精神以地域性的象征符號彰顯出來。
李琦的地域書寫又不僅僅局限于養(yǎng)育她的黑龍江,而是上升為具有宏大象征意義的邊緣符號。她從對北方邊地的地域情結出發(fā),擴展開去,將對邊地情愫的展望和書寫輻射到另外的邊緣,于是,邊緣也就有了多樣和遼闊的含義。比如寫南方邊寨女子的淳樸,和相思的愛情,那顆汁液飽滿的心。寫西南邊疆的神秘而又和諧的“古鎮(zhèn)”,寫彩云之南的瑰麗,寫從繕寫湘西邊寨的沈從文,“把這條江的故事講得最好的人/收起心底的波瀾/不再說話/他變成了岸”(《謁沈從文墓地》)。她的長篇敘事詩《死羽》又是對大西北人與情的宏大敘述,“我”“小麻雀”“苦爺”的生死之戀,“銅奔馬蹄下的飛燕”“世紀緘默的烽燧”,無不浸透出西北高原的蒼涼恢弘意味?!霸娛且环N創(chuàng)建,這種創(chuàng)建通過詞語并在詞語中實現(xiàn)”,而“詩人命名諸神,命名一切在其所是中的事物。這種命名并不在于,僅僅給一個事先已經(jīng)熟知的東西裝配上一個名字,而是由于詩人說出本質性的詞語,存在者才通過這種命名而被指說為它所是的東西”⑥。李琦詩歌對邊地風景的描述和沉思恰恰是給這種地域另一種詩意的命名和創(chuàng)建,豐富著人們對此方土地的溫婉想象。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
①張抗抗《女性身體寫作及其他》[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頁。
②[美]艾里希·弗洛姆《愛的藝術》[M],李健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頁。
③李琦《寂寞中的詩人》[J],《文藝評論》,1995年第4期。
④[法]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95頁。
⑤李琦《從前的布拉吉》[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頁。
⑥[德]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44-45頁。
2014年哈爾濱師范大學優(yōu)秀青年學者支持項目(編號:SYQ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