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地上,遠在六七十萬年前至一萬八千年前,就有“北京人”“新洞人”“山頂洞人”等先后在房山區(qū)周口店一帶的山洞中生息。他們都是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祖先之一。隨著人類不斷繁衍,活動區(qū)域陸續(xù)擴大,生活方式由狩獵鳥獸、采摘野果而逐漸轉變?yōu)檗r(nóng)耕和商貿(mào),從而有了畫野分疆、設官置守的必要。
北京行政建置與區(qū)劃之始
早在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中國疆土便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雍、梁等九州。舜帝時則將冀州北部分劃為幽、并二州,又將青州北域分劃出營州,遂有了十二州之分。這時,今北京地區(qū)屬于幽州。夏禹時,又恢復九州之制。
西周初期,今北京地區(qū)始有正式的行政建置與區(qū)劃?!妒酚洝ぶ鼙炯o》記載: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帝堯之后于薊,又封功臣謀士召公奭于燕。薊和燕都是西周初封立的諸侯國。后來,強燕吞并弱薊,薊城遂成為燕國之都。由于之后諸侯國間不斷地征伐爭斗,至戰(zhàn)國時,唯有燕、秦、楚、齊、韓、趙、魏“七雄”。燕王噲時,齊國伐燕,燕國幾亡。但燕昭王即位后,燕國殷富。于是以樂毅為上將軍伐齊,燕兵入至齊都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這是燕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戰(zhàn)國后期燕國漸漸衰落,燕王喜時為秦國所滅。戰(zhàn)國時期,燕國有三個都城,即上都薊城,中都良鄉(xiāng),下都武陽城(在今易縣)。周朝已有郡、縣之置,但那時縣大郡小,一縣領四郡??h官稱縣正、縣宰、縣尹或縣公等。
公元前221年,秦滅韓、趙、魏、楚、齊、燕六國,統(tǒng)一中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后歷兩漢、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五代的千余年間,總體上說,都是實行州領郡、郡領縣的地方行政制度。州官稱刺史或州牧,郡官稱太守或郡守,縣官稱縣令或縣長。此外,在州、郡、縣另設有監(jiān)、丞、尉等官以輔佐主官。這千余年間,今北京地區(qū)的州主要為幽州,郡曾有廣陽郡(國)、漁陽郡、上谷郡、涿郡、燕郡(國)、范陽郡、密云郡、安樂郡、媯川郡等??h曾有薊、廣陽、陰鄉(xiāng)、良鄉(xiāng)、西鄉(xiāng)、軍都、昌平、漁陽、狐奴、安樂、路(潞)、平谷、厗奚(傂奚)、獷平、滑鹽、要陽、密云、白檀、燕樂、安市、遼西、懷柔、居庸、夷輿、玉河等。
唐朝后期,生活在遼河流域的契丹部族漸漸強盛起來,建立遼國,與中原的北宋王朝對峙。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遼改幽州為南京,又稱燕京,成為遼國的五京(另有上京、中京、東京、西京)之一,即一陪都。遼實行道、府、州、縣四級地方行政建置。于南京置南京道,道領幽都府,后改名析津府。府領六州、十一縣,其中在今北京地區(qū)者有析津、宛平、昌平、良鄉(xiāng)、潞、玉河、漷陰(遼代新置)等縣,另有順州領懷柔縣,檀州領密云、行唐二縣。另外,今延慶地區(qū)遼為西京道儒州、縉山縣地。遼代的官職南北有別,南面的官多為漢族人出任,官制多效仿唐代。
北宋末年, 宋、金聯(lián)合滅遼后,北宋一度擁有燕京地區(qū),置燕山府路、燕山府以及九州、三十縣,又在居庸關外山后之地置云中府及儒州、媯州等。但北宋擁有燕京及山后之地僅僅四年,便為金奪占。
北京始成為封建王朝的首都
十一世紀初,生活在東北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完顏氏強盛起來,其首領阿骨打于公元1115年登位建國,國號金。
大金國的疆域已南擴至淮河流域,與南宋王朝對峙。金朝初都上京會寧府(在哈爾濱市東南之阿城),海陵王完顏亮于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此后,今北京之地始成為一大封建王朝的首都。金代于中都置中都路,路領大興府一,節(jié)鎮(zhèn)三、刺郡九、縣四十九。其中在今北京市境者有大興、宛平、漷陰、昌平、良鄉(xiāng),通州及所領潞、三河二縣,順州及所領溫陽、密云二縣,以及薊州領縣中的平峪(谷),涿州領縣中的奉先縣等。此外,今延慶區(qū)地在金代為媯川、縉山二縣,別屬西京路德興府。因為中都城已是金王朝的首都,所以這里的高品級京官比較多,除了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各一員)外,還有尚書省,有尚書令一員,左右丞相各一員,左右丞各一員。另外還有朝廷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尚書、侍郎、郎中等官。也有都元帥府、樞密院、御史臺等軍事、監(jiān)察及其他等各種朝廷衙門及官吏。大興府的主官稱府尹,其職責是 “掌宣風導俗、肅清所部,總判府事,兼領本路兵馬都總管府事。車駕巡幸,則置留守同知、少尹、判官?!背?,大興府還有同知、少尹、總管判官、府判、推官、知事等官吏。至于縣官,則有縣令、縣丞、主簿、尉等官吏。
金章宗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蒙古族首領鐵木真建蒙古國,皇帝號成吉思汗。六年后,蒙古國興師伐金,金室被迫遷都南京(開封)。轉年(公元1215年),蒙古兵攻占金中都,廢“中都”之稱,恢復“燕京”之號。忽必烈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改燕京為中都。四年(公元1267年),始于中都城東北郊建新都城,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國號為“大元”。轉年改新建都城為大都并遷都。元大都周垣六十里,開十一個城門。
元于大都置中書省,又稱“腹里”,其他省稱為“行省”。中書省為太行山東西、黃河下游以北之地,統(tǒng)有二十九路,八直隸州,三府、九十一屬州,三百四十六縣。其中與今北京地區(qū)有關的是:大都路,直接統(tǒng)領左、右二警巡院,大興、宛平、良鄉(xiāng)、昌平等六縣;另有涿、霸、通、薊、漷、順、檀、東安、固安、龍慶等十州,其中,涿州所領之房山縣,通州所領之潞縣,薊州所領之平谷縣,漷州、順州、檀州、龍慶州等在今北京市境。此外,今懷柔區(qū)北部、延慶區(qū)東北部山區(qū),元代屬上都路興州之地。
元代大都的官職除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外,中書省有中書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參政、斷事官等品級不同的官吏,也有吏、禮、戶、工、兵、刑六部的尚書及屬下各級官吏,還有軍事系統(tǒng)的樞密院及監(jiān)察系統(tǒng)的御史臺等有關衙門和官吏。元大都設留守司,下設修內(nèi)司、器物局、城門尉、養(yǎng)種園等二三十種機構,以分掌皇家各種雜務。
在地方行政方面,元代分路、府、州、縣四級建置。元于大都置大都路都總管府,主官正三品,統(tǒng)屬機構有大都路兵馬都指揮使司、左右警巡院、大都警巡院、大都路提舉學校所等。元大都路直轄大興、宛平、良鄉(xiāng)、昌平、永清、寶坻六縣,其中前四縣在今北京市境;另外統(tǒng)領的州縣在今北京市境者有:涿州的房山縣,通州的潞縣,薊州的平谷縣,順州,檀州、龍慶州,漷州及所領的武清、香河縣的部分地區(qū)。今北京市懷柔區(qū)北部、密云區(qū)西北部以及延慶區(qū)東北部的長城外山區(qū),元代屬上都路興州之地。元代的州官有州尹、同知、判官、知事、吏目等??h官有縣尹、縣丞、縣簿、縣尉、典史等。
明初洪武、建文年間,建都南京,改元大都為北平,置北平府,屬北平等處行中書省,由燕王朱棣鎮(zhèn)守。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建元永樂。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并以為都。四年(公元1406年)始建北京宮殿城垣。十九年(公元1421年)改北京為京師。后因曾有國都回遷南京之議,故于正統(tǒng)六年(公元1441年)定制,以北京為京師。
明京師統(tǒng)八府、二直隸州、十七屬州、一百一十六縣。其中與今北京市有關者是:順天府,所領州縣在今北京市境者有大興、宛平、良鄉(xiāng)、通州及領縣之一的漷縣、涿州領縣之一的房山縣、昌平州與所領之順義、懷柔、密云三縣、薊州領縣之一的平谷縣。此外,延慶州與所領之永寧縣亦為京師直轄。今懷柔區(qū)北部、延慶區(qū)東北部山區(qū),明代則為韃靼朵顏部之地。明代的京官主要有太師、太傅、太保(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三孤,從一品),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有尚書(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其屬下各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司務等品級較低的官員。此外,朝中還有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國子監(jiān)、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太醫(yī)院、上林苑監(jiān)等機構的一些官員。順天府則有府尹、府丞、治中、通判、推官、儒學教授等官員。官縣為知縣、縣丞、主簿、典史等。
公元1644年,滿族人入關,建立清朝,定都北京。清代實行省、府、廳、州、縣等地方行政制度。清改明京師為直隸省,設一總督、三巡撫官統(tǒng)治。直隸省轄十二府、七直隸州、三直隸廳、九散州、一散廳、一百零四縣。其中與今北京地區(qū)有關者是:順天府,置府尹、府丞、治中、通判、經(jīng)歷、照磨、司獄、教授等官吏治理。順天府領五州、十九縣,在今北京市境者有大興、宛平、良鄉(xiāng)、通州、昌平州、順義、密云、懷柔、平谷、房山等十州縣。此外,今延慶區(qū)地大部屬宣化府。今懷柔區(qū)北部和延慶區(qū)東北部則屬承德府的灤平、豐寧縣地和口北三廳中的獨石口廳地。清代,州有知州、州同、州判、吏目、學正、訓導等官吏,縣有知縣、縣丞、主簿、典史、教諭、訓導等官吏。
近代以來的北京行政建置與區(qū)劃
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行政制度。民國前期,北京仍然是國都,稱京都市,置京兆特別區(qū),轄域基本同清順天府,直隸于中央政府。這時,今懷柔區(qū)北部、延慶區(qū)東北部山區(qū)則為新設的熱河特別區(qū)和察哈爾特別區(qū)之地。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國民政府建都南京,改北京為北平,設北平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后降為北平市,改隸河北省。不久,明清時一直在北京城內(nèi)的大興、宛平二縣縣衙分別遷往南苑北大紅門和盧溝橋。日本侵華期間又分別遷于南苑和長辛店。民國間,北平市轄域北至清河,南至大紅門,東至東壩,西至香山,此范圍之外的縣都屬河北省。至于北京城區(qū)及近郊區(qū)則劃分為若干區(qū)。
1949年秋,北平和平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定為新中國的首都。后經(jīng)多次行政區(qū)劃調整,至1958年基本形成今天的行政區(qū)域和區(qū)劃。
(作者:尹鈞科,北京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原副所長)
責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