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據GB/T13528-1992《紙和紙板表面PH值的測定法》的標準要求,通過對南京圖書館、重慶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貴州省圖書館、大連圖書館五家圖書館藏民國文獻酸堿度測試數據的對比分析,論文認為瀕臨滅亡的民國文獻整體酸化的現狀驚人,有必要加強協調各方力量,盡快推動民國文獻的脫酸工作,并改造民國文獻收藏環(huán)境,延緩酸化的速度。
關鍵詞 民國文獻 紙張酸堿度 文獻保護
分類號 G255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Literature Acidificati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Five Large Public Libraries in China
Chen Xuju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GB/T13528 - 1992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Surface PH of Paper and Paperboard” standard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PH test data of the literature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of Nanjing Library, Chongqing Library, Fujian Provincial Library, Guizhou Provincial Library and Dalian Librar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acidification situation of the literature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is alarming,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a concerted effort to promote the work of acid removal, environm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as soon as possible, as well as slow the speed of acidification.
Keywords Literature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Paper PH value. Literature protection.
0 前言
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由于政治風云變幻,思想文化激蕩,內憂外患迭起,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著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因此民國文獻在歷史價值、學術價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又因當時的紙質、印刷方式、裝幀形式等因素影響,民國文獻破損嚴重,大量的文獻已經無法提供閱讀,處于毀滅的邊緣。其中,紙張的酸化是影響民國時期文獻保存壽命的主要因素。
2012年,南京圖書館參與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項目“近現代文獻脫酸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并具體承擔子課題“近現代文獻酸化情況調研”。南京圖書館經過對館藏民國時期的12 796冊圖書酸化測試,已初步摸清了酸化情況,并據此對民國時期文獻的保護提出了一些思考。2015年,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及其他四家單位合作開展相關課題調研,成功入圍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項目,且與福建省科技廳等四個相關課題合并,組成科技部文化遺產保護重點項目。入圍科技部項目后,南京圖書館在原有測試數據的基礎上根據新的要求進行了一些酸化檢測,同時比對2012年的測試數據。此外還在全國選取了民國文獻館藏豐富的重慶市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貴州省圖書館、大連圖書館四家公共圖書館進行了調研與合作,按照同樣的樣本選取及測試要求進行了測試。
1 民國時期文獻紙張酸堿度檢測基本情況
1.1測試方法
采用無損檢測方法。參照《紙和紙板表面PH值的測定法》(GB/T13528-1992)進行測量,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微調。比如,標準規(guī)定實驗用水使用純水,而我們在實際測試中,使用了蒸餾水??紤]到封面的紙張與書芯紙張的差異性,以及書籍邊緣部位和中間部位PH值的差異性,為確保數據盡可能客觀全面,在測試點的確定上,我們對每冊書都進行三個點的測試,分別為書籍封面(簡稱封面)、書籍中間葉的中間部位(簡稱中間)、書籍前后5葉的邊緣部位(簡稱邊緣)。在下面的數據統計表中,均使用以上簡稱。
1.2測試對象
對于南京圖書館的館藏民國文獻,在2012年測試的12 796種民國文獻中,按照年代從1912年至1949年每年隨機抽取10種進行跟蹤測試,由于部分年份樣本數不夠,最終選取的樣本總數為371種。對于重慶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貴州省圖書館、大連市圖書館四家公共圖書館的民國時期圖書,按照每年3-6冊選取,碰到該年代館藏民國圖書較少的情況,可以略過。
1.3測試設備
測試使用的設備為德國WTW3210型便攜式PH計,由南京圖書館提供,并由南京圖書館參與該課題進行酸堿度測試的工作人員對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以確保相同的測試方法、相同的測試設備,測量出相對準確的數據。我們還制訂了測試操作的規(guī)范要求,力爭將不同的測試習慣、不同的設備間的偏差值縮小到最小程度。我們也對3臺測試設備進行了數據偏差試驗,設備使用前經過校準,90﹪的數據偏差在0.2之內。
2 各單位酸堿度檢測情況及其結果分析endprint
紙張酸化主要表現為紙張的韌性和強度變低,不僅顏色發(fā)黃,并且極度脆化,容易碎裂,常常出現稍一觸碰就遍地紙屑的現象。在我們進行大規(guī)模測試時,基本選取尚能移動的圖書進行操作,進行測試的都是專業(yè)的圖書保護工作人員,但是無法避免的是,仍然有較多的圖書掉渣的現象出現。通常情況下,我們將PH值分為若干級別:PH值在6.5以上表示沒有酸化;PH值在6.5—6.0表示輕度酸化;在6.0—5.0表示中度酸化;5.0—4.0表示重度酸化;4.0以下為嚴重酸化。
2.1南京圖書館民國文獻測試
2012年,我們對南京圖書館的民國文獻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測試,得到的總體平均PH值為3.954。2015年,我們從2012年測試的那批圖書中,每年抽取10冊圖書進行復測,由于部分年代的數量不足,最終復測的樣本數量為371冊,總體平均PH值為3.892,并無明顯的變化。同一批次民國文獻2012年測試數據和2015年測試數據總體情況對比見表1。
同一批次不同紙質、不同裝幀形式的民國文獻2012年測試數據和2015年測試數據對比情況,見表2。
2.3南京圖書館和其他四家調研單位總體數據對比
3 民國時期文獻酸化情況分析
3.1不同測試點結果分析
從我們選取的三個測試點來看,總體平均值顯示,封面平均PH值>書頁中間位置平均PH值>書頁邊緣位置PH值。(僅有重慶圖書館的數據顯示書頁中間位置PH值略微高出封面平均PH值0.064。這一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測試前,進行不同設備的相互校對時,同一測試點不同設備測試時,百分之九十的數據誤差在0.2之內)。書籍的封面通常采用硬紙板或者較厚的紙張制作而成,與書頁內部的數據不好直接比較。但總體情況較好。書籍中間位置總體平均值比書籍邊緣位置總體平均值要高,正常館藏條件下,書籍邊緣位置接觸空氣、照明、灰塵和微生物的幾率更高,被環(huán)境影響的幾率更大,因此呈現出了更低的PH紙,符合自然規(guī)律。
3.2不同紙質檢測結果分析
在不同紙質民國文獻的PH值對比中,我們采取書頁邊緣位置的平均PH值作比較。從表2、表4、表5中可以看出,手工紙的酸化情況明顯要比機械紙輕。南京圖書館的手工紙質民國文獻對比機制紙質民國文獻,邊緣位置點的PH值,手工紙PH紙要高出1.361。福建省圖書館的手工紙質民國文獻對比機制紙質民國文獻,邊緣位置點的PH值,手工紙PH值要高出1.211。貴州省圖書館的手工紙質民國文獻對比機制紙質民國文獻,邊緣位置點的PH值,手工紙PH值要高出1.927(重慶圖書館和大連圖書館無此方面的數據)。因此可以說,手工紙圖書有更好的保存現狀。從造紙的工藝來分析,民國時期機械紙大多使用酸性造紙法,外加較多的填料,造成的現狀就是酸化嚴重。而手工紙基本使用堿性漂白劑,所以整體PH值相對較好,酸化情況相對較輕,但仍然處于重度酸化范圍。傳統手工造紙技術,利用長纖維原料,如麻、皮、竹等原料,材料中具有酸性的木質素含量低。而近代造紙為了適應社會需求,采用木漿造紙,木材中木質素的含量較高,造紙后形成大量木質素殘留,這些酸性物質會加速纖維素的水解和氧化,造成紙張壽命的迅速衰減。
3.3不同裝幀形式檢測結果分析
在不同裝幀形式民國文獻的對比中,根據表2、表3、表4、表5、表6來看,精裝圖書在三個測試點上,封面的PH值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而書頁中間位置和書頁邊緣位置的PH值并無太大差別。跟平裝書相比,除了封面以外,PH 值分布并無規(guī)律可尋??梢娒駠墨I的裝幀形式對紙張酸化的影響并不明顯。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精裝民國文獻整體比例較低,這個也可能是樣本太少的原因。
3.4總體檢測結果分析
五家公共圖書館所收藏的民國圖書最高平均值僅為4.577,最低平均值為3.476,都處在重度酸化和嚴重酸化范圍內。表7中更能反映民國文獻酸化的應該是理論上的數據最低點——即書籍邊緣位置PH值。
若將三個測試點各自單獨分析,要比總體平均值數據更能充分反映出民國文獻酸化的現狀。以書頁邊緣位置的測試數據為例進行分析,在五家公共圖書館所測試的903冊民國文獻中,沒有出現酸化的有33冊,約占3.65%;輕度酸化的有22冊,約占2.33%;中度酸化的有44冊,約占4.87%;重度酸化的有157冊,約占17.39%;嚴重酸化的有648冊,約占71.76%。更有甚者,PH值低于3的,瀕臨滅亡的民國文獻有213冊之多,約占23.59%,整體酸化的現狀驚人。
4 基于紙張酸化檢測的民國時期文獻保護思考
紙張的酸化是世界共性問題。民國文獻的酸化現狀尤其嚴重。民國文獻的脫酸工作刻不容緩。2012年,國家頂層設計——民國文獻保護計劃已經啟動,但目前的工作重心仍然普查登記,脫酸與修復工作尚未全面開展。希望該機構能協調各方力量,盡快推動民國文獻的脫酸工作。但是除了脫酸,我們也有其他方面的工作可做。
首先是轉變觀念,引起重視,盡量避免人為性的損壞。要從思想意識上提高對民國文獻保護的重視程度,提高到保護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高度。對于破損嚴重的應該暫停使用,對于無法復原的拆書掃描等工作應暫緩。保護第一,開發(fā)利用第二?,F在的保護也是為了將來還能繼續(xù)開發(fā)利用。如果我們現在把這些酸化嚴重的民國文獻的開發(fā)利用放在首位的話,只會加劇民國文獻的損壞和消亡,將來無民國文獻可供開發(fā)利用。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上演。
其次,改造民國文獻收藏環(huán)境,延緩酸化的速度。可參照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添加一些必要的設備,改善庫房條件,延緩民國文獻酸化老化的速度,為紙張脫酸爭取時間。國內民國文獻批量脫酸技術還在研究中,相信通過共同努力,很快可以投入應用。
最后要考慮出臺耐久文獻用紙使用標準。民國文獻的酸化問題是圖書保護行業(yè)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即便是最近30年出版的現代文獻,經過小范圍的測試,紙張酸化問題同樣存在。說明我們的印刷紙張可能達不到耐久性的要求。2009年,國家已經出臺了GB/T 24423-2009《信息與文獻 文獻用紙耐久性要求》,引導圖書生產行業(yè)使用達到國標要求的紙張。雖然制作圖書的成本會略有增加,卻可以為將來的圖書保護工作節(jié)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用耐久文獻用紙,是從根本上避免紙張酸化問題的出現。而不是等文獻紙張出現了酸化,再去想辦法醫(yī)治,是更為科學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陳緒軍.南京圖書館館藏民國時期文獻酸化情況調研[J].數字與縮微影像,2013(3):4-7.
[2] 邵金耀.民國報紙酸度調查與分析[J].民國檔案,2009(1):140-143.
[3] GB/T13528-1992《紙和紙板表面PH值的測定法》[S],1992.
[4] 張金萍.近現代文獻酸化危機與防治思考[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12):95-99.
[5] 《館藏紙質文獻酸性和保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研究報告》.
[6] 周崇潤 ,李景仁.談談圖書館紙質文獻的酸化與脫酸[J].圖書館界,2004(4):55-56.
[7] 田周玲.文獻用紙脫酸方法之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9):72-74.
陳緒軍 南京圖書館館員。江蘇南京,210018。
(收稿日期:2016-10-20 編校:劉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