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唯軍+時晨+丁婷
摘 要 采用創(chuàng)新的方式呈現(xiàn)文獻(編制簡易的圖解和模擬實驗),直觀地向學生詮釋復雜的研究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問題引導,讓學生跟隨頂尖科學家的腳步自主地探索物種進化的分子機制,了解基因庫的動態(tài)變化以及自然選擇對于基因頻率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
關鍵詞 倭黑猩猩 自然選擇 基因頻率 隔離 PCR模擬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人教版教材在處理“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教學內容時,通過安排探究“樺尺蠖體色變化”的活動,幫助學生推證“自然選擇會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但是由于在此實例中樺尺蠖并沒有進化出新的物種,也沒有闡明隔離在物種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所以種群基因頻率、隔離和物種的形成被人為分割成了兩個獨立的教學單元,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建構出完整的進化歷程。
最近在研讀nature雜志時,筆者發(fā)現(xiàn)了一篇研究倭黑猩猩進化的文獻《The bonobo genome compared with the chimpanzee and human genomes》??茖W者通過DNA提取、PCR擴增、測序和突變位點分析等方法,發(fā)現(xiàn)個別基因在兩種猩猩種群中的頻率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科研成果不僅完好地涵蓋了進化的基本概念和過程,而且也整合了生物技術方面的知識。所以,筆者希望通過引入該實驗的結果以重構課本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跟隨頂尖科學家的腳步探索物種進化的奧秘。(考慮到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對文獻的呈現(xiàn)具有選擇性,于是通過親自編制遵從文獻的圖解和模擬實驗,以直觀地詮釋復雜的研究過程。)
1 介紹研究背景,并進行問題引導
1.1 論述研究背景,設置問題情景
筆者運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科學家所面對的問題情境——研究背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圖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獻,從而產(chǎn)生真實的情感體驗。
教師展示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分布區(qū)和生活習性圖示:倭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黑猩猩親緣關系十分接近,500萬年前屬于同一物種。然而艾伯丁裂谷的形成留下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障礙——剛果河,它把原始的祖先猩猩分為了兩大種群(圖1)。黑猩猩生活在剛果河北岸,由于要與大猩猩爭奪食物,產(chǎn)生了暴力的傾向,性格具有攻擊性。然而生活在南岸的倭黑猩猩,則不需要與大猩猩競爭,所以更懂得體諒和分享,性格平和而俏皮。在倭黑猩猩被發(fā)現(xiàn)之初,由于外表和分布區(qū)的相似,被誤歸為黑猩猩物種。直到1920年,科學家才發(fā)現(xiàn)兩者交配并不能產(chǎn)生后代,并將之列為一個獨立的物種。
1.2 聯(lián)系課本提出問題,學生自學獲取基本概念
教師采用問題教學法,把文獻所涉及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串聯(lián)起來,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本,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技能。
(1) 導致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分道揚鑣的關鍵性事件是什么?(剛果河的形成)在課本中,被稱為什么隔離(地理隔離)?
(2) 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因交配不能產(chǎn)生后代而被科學家重新劃歸為不同的物種,在課本中,被稱為什么隔離?(生殖隔離)
(3) 河北岸的大猩猩在這場進化游戲中扮演什么角色?(自然選擇,決定進化的方向)
教學反思:筆者再現(xiàn)了科學研究的問題情境,寓教學內容于具體的生物進化事件之中。通過把圖片展示與語言描繪有機地結合,促進學生真正地進入科學研究的情境之中。利用問題對學生的認知活動進行導向,把知識學習的過程變成學生“再發(fā)現(xiàn)與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2 模擬科學實驗的過程
科學家從問題情境出發(fā),通過PCR和基因測序等實驗方法,探究未知的領域并形成對進化的科學認知。雖然這些分子生物學技術也是《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的教學內容,但是限于高中的實驗條件,學生并不能地重復實驗操作,所以筆者自制了相應的模型,幫助學生模擬科學家的實驗過程。
教學實例:PCR是體外模擬DNA復制以進行特殊片段擴增的技術,而凝膠電泳可以實現(xiàn)對DNA片段的分離與呈現(xiàn)??茖W家利用這些實驗方法,研究了倭黑猩猩相應基因的條帶。教師可以先幫助學生回憶DNA的復制過程,結合教材,向學生介紹科學家進行PCR和電泳的基本原理和過程,并指導學生利用模型模擬DNA復制和PCR反應。
教學反思:實驗設計和實施既是解決問題的最終途徑,也是增強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的最佳方式。通過對實驗過程的“虛擬再現(xiàn)”,學生可以切身體會到科學家的科學態(tài)度和嚴謹精神。
3 展示實驗結果,協(xié)助學生進行結果分析并推導結論
筆者根據(jù)教學的重難點,有選擇性地為學生提供實驗結果,鼓勵學生基于科學實證獨立地解釋倭黑猩猩的進化歷程,從而牢固掌握進化的發(fā)生機制。
教師:Kay Pruer等研究人員通過對種群基因庫的分析,發(fā)現(xiàn)倭黑猩猩和黑猩基因庫存在0.4%的差異。尤其是在個別基因的頻率上,兩者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種群差異,例如一種增強社會紐帶(使性格溫順)的突變基因在懂得體貼的倭黑猩猩種群中出現(xiàn)的頻率明顯高于黑猩猩。筆者向學生展示了科學家利用PCR和凝膠電泳技術對該基因進行特性性擴增的條帶(圖2),以及三號染色體不同位點基因的頻率差異分析圖譜(圖3)。教師提出問題:
(1) 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差異,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定義是什么,科學家是如何計算基因頻率的?(基因庫指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基因頻率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2) 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在北岸的大猩猩會與黑猩猩爭奪食物,結合圖2,你認為這會如何改變社會紐帶基因在黑猩猩種群中的頻率?(淘汰具有社會紐帶基因的個體,降低該基因的頻率)
(3) 科學家通過對圖3的分析,得出結論:兩種猩猩之所以屬于不同物種,本質上是因為種群基因庫存在顯著性的差異,由此可見進化的實質是什么?(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教學反思: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種群基因頻率在物種進化中的作用”,筆者簡化地呈現(xiàn)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學生分析相關證據(jù),通過邏輯推理獲得基于實證的生物知識。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yǎng)學生最基本的識圖和科學分析能力。
為了概念化進化的發(fā)生途經(jīng),學生需要了解基因庫的動態(tài)變化以及自然選擇對于基因頻率的作用。Kay Pruer等科學家對于倭黑猩猩進化的研究也同樣遵循這一基本思路。通過在倭黑猩猩基因庫中記錄到的實驗證據(jù)和教師的問題引導,學生可以自主地探索自然選擇發(fā)生的分子機制。其實,研讀學術文獻既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又能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雖然由于語言和知識基礎的限制,在實際教學中忠實地呈現(xiàn)文獻原文或許并不合適。但是,如果教師能夠結合課標要求,創(chuàng)新文獻呈現(xiàn)的方式,那么大膽地引入世界級的研究也同樣可以建構學生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 Prufer K, Munch K, Hellmann I, et al. The bonobo genome compared with the chimpanzee and human genomes [J]. Nature, 2012, 486(7404): 527-531.
[2] Narat V, Pennec F, Krief S, et al. Conservation communautaire et changement de statuts du bonobo dans le Territoire de Bolobo [J]. Revue dethnoécologie, 2015, 7(1): 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