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網絡輿論視角下的審判獨立

2017-09-23 08:30:50雙,全
宿州學院學報 2017年7期
關鍵詞:審判法官輿論

吳 雙,全 亮

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成都,610068

網絡輿論視角下的審判獨立

吳 雙,全 亮

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成都,610068

為了應對互聯(lián)網時代以及司法改革背景下極為突出的網絡輿論與司法審判之間的關系,對網絡輿論熱點刑事案件進行了分析,認為:種種網絡輿論的負面影響并不是單方面原因導致的,網絡輿論也并非百害無一利,我國網絡輿論與司法審判之間的關系背后具有獨特的原因。在科層式權力結構下,法院、法官以及審判程序本身與網絡主體之間缺乏溝通,其間的矛盾得不到解決,造成輿論干預審判、影響審判獨立和司法權威,因此法院不得不重視重構網絡輿論與司法審判之間的關系,這種良性互動仰仗于公民司法思維之養(yǎng)成和法官直面輿論之魄力。

網絡輿論;審判獨立;言論權利;司法改革

1 網絡輿論與審判獨立的關系

1.1 實踐視角下的關系

2000年之后,互聯(lián)網的興起除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外,也對司法行為尤其是審判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統(tǒng)計了2001年以來40件輿論熱點刑事案件,其中有靳如超爆炸案、劉涌案、馬加爵殺人案、聶樹斌案、邱興華殺人案、山西黑磚窯案、許霆盜竊案、董珊珊家暴案、趙作海案、藥家鑫案、洛陽性奴案、李天一強奸案、念斌案、復旦大學投毒案、快播案等。從本次梳理的結果看,網絡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互聯(lián)網的普及,網絡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力度不斷增強(圖1)。從所選的40件輿論熱點案件看,網絡輿論影響判決結果的有25件,占總數(shù)的62.5%,其中2010年之后有15件,占已影響判決結果案件數(shù)的60%。

我國《憲法》第35條與第41條賦予公民表達自己的意愿以及對任何國家機關的訴愿的權利,因此在網絡載體上以法院審判為對象行使自己的權利無可厚非。但是,《憲法》第126條同樣賦予人民法院

獨立審判的權力,人民法院獨立履行職責同樣有法可據(jù)。活動領域的重疊隨即出現(xiàn),對這種重疊現(xiàn)象的本質性研究,在于從微觀層面考察權力運作的末梢,透析權力與權利交界的地方[1]。網絡輿論與審判獨立的矛盾,其實是權利與權力的基本矛盾在二者的交叉領域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

1.2 當前的研究現(xiàn)狀

從研究數(shù)量上看,2017年4月10日,筆者以“網絡輿論”“司法審判”為關鍵詞,在CNKI上共檢索到71篇期刊文章,其中來自核心期刊的只有14篇,并止于2015年。從研究方法上看,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理論研究,多采取“現(xiàn)象—原因—對策”的結構。其中研究“原因”的手段主要采取較為寬泛的視角,廣泛地從社會、司法、媒體、個人的角度予以討論。二是以某一具體案例為基礎,引發(fā)關于網絡輿論和審判獨立的思考,沒有系統(tǒng)化和全局化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多將研究重點置于網絡輿論的惡性影響上,指出網絡輿論“手太長,管太寬”,忽視了網絡輿論對審判活動之規(guī)制作用等正面影響的闡述。

2017年3月的“于歡案”和4月曝出的四川瀘縣太伏中學案進一步展示出網絡輿論對于司法活動的重大作用力,這種影響的好壞難以簡單蓋棺定論,反而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網絡輿論是推進案件進程的有效助力。正是這樣的“甜頭”,使得公民偏愛將大小“案情”在網絡上公之于眾,不論目的,只求造勢,各大媒體正好跟風,力博關注。因此,新形勢下的司法活動,尤其是“審判中心”下的審判活動需盡快建立并固定一套關于面對網絡輿論的理性司法態(tài)度、處理不法網絡輿論的規(guī)制手段以及應對網絡輿論的程序機制。當今審判活動尤其要重視與新媒體的關系處理。對網絡輿論與審判獨立的關系重建需要從體制上探根追源,致力于司法獨立與社情民意之間的價值平衡。塑造司法活動的公信力非一日之功,需要法院、法官、媒體、公民的共同努力和改變,更需要價值觀、制度、程序的不斷重申和維護。

2 網絡輿論對審判獨立的影響

網絡輿論的雙刃性決定了它對司法審判的影響不是簡單的、唯一的單方面作用,它的復雜性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2.1 網絡輿論對審判獨立的積極影響

2.1.1 司法民主功能

我國的國體與政體都體現(xiàn)著政治民主,作為深受國家權力組織結構影響的司法程序當然也要提倡民主,陪審制度與輿論監(jiān)督都是司法民主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網絡輿論也發(fā)揮著更加強烈與周嚴的監(jiān)督功能,強迫司法業(yè)務不得不回應公民的正義訴求。譬如,2009年的云南“躲貓貓”案,網民不滿警方所給的犯罪嫌疑人在看守所中受重傷死亡的奇葩原因——系玩“躲貓貓”不慎摔傷而亡,云南省政府在輿論的攻勢下選取網民組成調查小組參與對該案的核實,即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司法公開”與“政務公開”的新常態(tài)。

2.1.2 案件披露功能

本文統(tǒng)計的2001-2016年輿論熱點刑事案件有40件,但是,僅僅2015年各級法院審結的一審刑事案件就有109.9萬件,因此案件披露具有偶然性,有些引起社會關注的案件無疑是幸運的,促使國家機關重視這些案件的審判,小心翼翼地平衡各方利益,加速得到賠償?shù)倪^程等。例如,2008年許霆盜竊案因為在網絡上曝光,引發(fā)法與情的爭議,最終從無期徒刑改判至5年有期徒刑;相反,2002年的何鵬案——后被稱為云南版“許霆案”就沒有這樣好的運氣了,沒有輿論披露的何鵬當時被判了無期徒刑。當然,在網絡輿論被輕易控制的今天,被關注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冤假錯案也許正悄然發(fā)生。

2.1.3 司法監(jiān)督功能

網絡輿論在司法領域中的核心功能:一方面通過監(jiān)督司法審判本身來促使公平公正的實現(xiàn),另一方面通過監(jiān)督行政機關、社會團體或者其他個人的力量不正當干預審判來保障審判的獨立。

2.1.4 制度完善功能

在本次統(tǒng)計中,輿論熱點案件對于法律制度完善產生促進作用的有25件,占總數(shù)的62.5%(圖2)。自2000年網絡發(fā)展起來之后,通過一系列重大案件引起的死刑存廢的討論效果顯著,“97刑法”頒布至今死刑罪名未曾增加反而減少了21個,這是法治的巨大進步。

圖2 網絡輿論對法律制度的影響

2.2 網絡輿論對審判獨立的消極影響2.2.1 網絡輿論可能使司法權威弱化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因此人民的滿意度成了法官判案的可欲結果。正是這種政策傾向,人們越發(fā)相信網絡能夠改變法官的判決,輿論作用比法律更大,甚至比信訪的周期更短,作用更明顯。這種“信訪信網不信審”的現(xiàn)象,說明司法權威嚴重下降。法院自身的職能設定便是居中裁判,不可偏信雙方當事人,當然更不能過度重視法庭之外的網絡輿論。法官的職業(yè)情緒與個人情緒是分開的,否則有違法官的職業(yè)道德和傳聞證據(jù)規(guī)則。

2.2.2 網絡輿論可能使司法公正異化

輿論干預審判的表現(xiàn)為:一是類似藥家鑫案件等案中的媒體審判,預先給犯罪嫌疑人定罪;二是類似復旦大學投毒案,全民調查林森浩的作案證據(jù)。任何一項制度或者現(xiàn)象走向極端都是不被認可的,法律與輿論在法官判案的過程中均是需要考慮的因素,這是由法官的司法責任與社會責任所決定的。但是“法律專政”與“輿論專政”都有違法適用的本質??偟膩碚f,法院若是一味地迎合網絡輿論,法院的公正性、中立性、公信力將會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

3 網絡輿論影響審判獨立的原因分析

3.1 網絡輿論發(fā)展勢頭強,擴張力大

網絡輿論何以對司法審判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法院的影響力式微,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網絡輿論的發(fā)展呈現(xiàn)欣欣向榮態(tài)勢,而同一時期的審判卻因為傳統(tǒng)的原因而束手束腳。首先,網民數(shù)量的急劇性增長。互聯(lián)網中心(CNNIC)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的規(guī)模已經達到7.1億人,相當于51.7%的普及率,這樣一個龐大的言論群體,其威力可想而知。其次,隨時隨地可上網。據(jù)統(tǒng)計,在網民中,手機網民達到6.56億人,占總網民數(shù)的92.5%,掌上流動的新聞、指尖上傳達的輿論隨時可以共享。再次,參與主體的類型多樣化。傳統(tǒng)媒體被特定的人員壟斷,互聯(lián)網卻沒有門檻,學者、官員、學生、農民等都是龐大的網民組成人員。最后,輿論信息的膨脹和更新的迅速。世界各地的信息被幾十億人關注、轉發(fā)、評論,這樣的力量無比強大,因此,人人都覺得司法正義伸張起來很容易,跟風式的情緒化表達很快被下一輪風波代替,稱之為“信息”爆炸不足為過。

3.1.1 網絡主體法律水平低,重結果,輕過程

網絡參與主體不僅多元化,而且分布不均勻?;ヂ?lián)網中心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15年12月,農村網民有1.95億人,占網民總數(shù)的28%,青少年網民占42%,西部地區(qū)占26.7%。而我國西部地區(qū)恰恰是法律意識薄弱地區(qū),農民和青少年學生又正是上網時間較長卻也是易受煽動的人群。因此,對于他們來說,法律技術標準和法律程序往往不是他們看重的、值得激烈言論的,他們聲張的個人的正義訴求、國家的正義訴求多是著眼或者著力于實質正義,只要結果符合他們的心意即可[2]。在本次40件輿論熱點刑事案件中,網民熱搜點幾乎全部涉及到我國當前難以調和的社會基本矛盾以及道德底線問題。其中法律與人道主義之間的界定問題、對現(xiàn)有司法程序的不滿以及官方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的矛盾尤其凸顯,分別占案件總數(shù)的30%、28%和28%(表1)。

表1 網絡輿論熱搜點類型統(tǒng)計

3.1.2 網絡信息真實性難保,可煽動、易控制

網絡信息的上傳是不受限制的,幾乎沒有門檻和嚴格的管控程序,這就意味著信息的真實性是不確定的?,F(xiàn)如今,造假技術與虛虛實實技術被有心人用得出神入化,以致眼見都不一定為實,更何況是經過多重加工后的信息。再加上網絡輿論力量被“神話”,其作用力已今非昔比,比如大學生找工作受到單位主管的不公正對待,大學生僅將雙方對話信息曝光在微博上,該單位主管就被降職處分。這樣強大的力量難免不被利用,“水軍”就是在這個可營利的市場上發(fā)展壯大起來的,他們的存在反過來更加讓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大打折扣。另外,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們追求“高效率”,網絡主體每天接收成千上萬條信息,更新速度決定了他們不可能花大量時間理性思考某一事件的漏洞和矛盾,這樣看來,他們追求的正義大都是“過手不過心”的表面正義,而非實質正義。網絡言論的拋出者多是掌握了民眾的這種心理,將事件往社會的基本矛盾上靠攏,盡量將自己的矛盾含射成社會的大矛盾,這種順應民心、投其所好的“機智”恰好表明了網絡輿論易受控制的原因。

3.1.3 規(guī)制網絡主體的法律規(guī)范缺失

目前,關于約束網絡主體的法律規(guī)范的欠缺,無疑是造成輿論勢力發(fā)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民事責任方面,《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guī)定了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民事責任,但是這種民事責任的司法實踐卻乏善可陳。首先,受制于“誰主張,誰舉證”民事證據(jù)規(guī)則,網絡侵權責任的原告因為網絡的匿名性、虛擬性、技術性等特點,舉證是十分困難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網絡IP地址操控,在網絡中搶占先機,嫻熟地保存證據(jù);同時,網絡侵權之訴的被告確定也難以掌控。刑事責任方面,由于規(guī)制網絡犯罪的法律缺失,通常司法機關會按照罪行法定原則不作犯罪處理;《刑法》第285、286條關于利用計算機犯罪的規(guī)定也被學者視為“口袋罪”,即便根據(jù)傳統(tǒng)罪名定罪處罰,也存在標準模糊不定的缺陷[3]。網絡這一公共場所已經成為網絡主體情緒化表達的共同場所,因不負責任而更加肆無忌憚。

3.2 審判獨立改革未完成,處境尷尬

審判獨立不意味著不受約束,只是由于審判方式的傳統(tǒng)特征和庭審方式改革正在進行的原因,導致法院審判獨立性還沒有走上正常軌道。

3.2.1 傳統(tǒng)科層式司法組織模式下的審判

(1)法官職業(yè)化與專業(yè)化的影響。我國的法官經過層層選拔或者公開考試招錄,入職以后成為職業(yè)法官。法官職業(yè)化形成的相關職業(yè)紀律、職業(yè)道德不允許其將個人情感與職業(yè)情感糅合在一起,但網絡輿論又恰恰期望社會聲音能影響法官的心意。法官因職業(yè)化原因,具有高度的專業(yè)性,而在法律知識基礎參差不齊的網絡主體中,則可能不理解法官的這種專業(yè)化做法,不理解案件審判受程序性、時效性限制的規(guī)定。

(2)法條標準化的影響。 非專業(yè)的網絡主體可能不清楚法官所能用證據(jù)還原的事實不是客觀事實而是法律事實。法官在面臨案件事實時,根據(jù)法條的規(guī)定去尋找案件事實中相對應的因素,以此形成案件的小前提。三段論的邏輯推理是法官慣用的推理方式,而作為大前提的法律規(guī)范是作為法官判案的重中之重,我國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空間不大,但是不大的自由裁量權沒有得到規(guī)范的運用和發(fā)揮就會造成輿論攻勢。法官對法條的依賴一是慣性,二是不突破法律的原則使然。在這樣的體制下,法官不敢輕易突破法律,只能遵守。然而,法律一經制定就具有滯后性和普遍性,在適應生活事實時往往脫節(jié)或者水土不服,但網絡輿論習慣于用道德的眼光將責任歸咎于法官,這樣將道德責任強加于法官的頭上是不理智的,恰如自然法學派所認為的——“法律是倫理的秋毫”,法與道德的分離才是法治社會發(fā)展的保障。

(3)階段式審判和書面卷宗依賴性的影響。 從整個法律程序看,法院在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zhí)行這條案件處理進程之中處于尾端,在前兩個步驟上仰賴于司法機關的案件進展以及把控程度,在這種漸進式的程序中,法官實際上接觸不了最原始的案件事實,看到的只是經過兩道處理程序后所提交的書面卷宗,即使大多數(shù)人都詬病于法官過度依賴卷宗,但他們也實為無其他選擇的傳統(tǒng)做法??梢姡@種分步驟的分工合作,在互相制約的同時也削弱了案件事實處理的連貫性,法院以及法官處在輿論的風尖上,實際上承擔了先前階段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的輿論責任。就審判本身來說,也面臨著兩審、終審、再審,甚至死刑案件還要經過最高院的復核,相較于協(xié)作型司法程序中初級判決的終審性,我國的終審判決是否終局要經歷上訴權和再審糾錯權的挑戰(zhàn),且隨著錯案終身責任追究制的確定,這種風險長期并不可預料的存在著,因此不出錯尤其不出現(xiàn)適用法律的錯誤是法官的保守追求。輿論盡管也許站在情理的角度上完勝,但不足以給法官足夠的勇氣來推陳出新,不然也不會出現(xiàn)“許霆案”初審的類似判決。

(4)上級審查約束力的影響。正是上級審查的常態(tài)化,考慮到當事人或者檢察院可以上訴或抗訴到二審法院,初審判決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通常會傾向于堅持根據(jù)法律和程序來判案,以此來轉移壓力。或者即便出現(xiàn)“一審平民憤”重視輿論的判決,也會有“二審查事實”來加以規(guī)整[4]。

總之,我國審判方式的特征決定了法院或者法官與網絡公眾之間存在專業(yè)與非專業(yè)的“距離”,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案件理解上的差異,又因審判受到各方面的制約,獨立性不強,因而更容易受輿論的影響。

3.2.2 審判獨立改革進程中的無奈

近年來,直接涉及到審判的改革有庭審實質化改革、法官員額制改革。庭審實質化改革處于前后拉扯的未完成階段,法官員額制還在情緒化的適應階段,需要實踐和時間來檢驗,但網絡主體在關注案件時不會給法官適應期。對習慣于庭審出現(xiàn)意外時采取休庭、延期審理的中國法官來說,本就不擅長意外情況的處理,因此法院對輿論回應力度不夠,或許是無所適從的原因。

法院和法官本就承擔著打擊犯罪的職能,隨著人們對司法民主和保障人權的高度關注,法官不僅承擔著司法責任,還直接地面臨著社會效果的考驗。這樣的雙重責任使法官又不得不考慮重視乃至懼于輿論“唾沫”。中國歷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式的政治傳統(tǒng),對于中央司法改革之重民意政策,順從落實是必須的選擇。因此,法院處于適用法律與重視輿論的兩難境地,這樣的平衡一不小心傾斜了就可能招致多方的責難。

4 網絡輿論作用于審判獨立的共贏路徑

4.1 網絡輿論與審判獨立的理想型互動

4.1.1 獨立審判引導輿論方向,確立輿論信心

堅持每個案件獨立審判,長久之后自然會形成法院審判固定的磁場,引導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可預測性,自然不會認為個人可以隨意撼動判決結果。玫瑰在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同時也裝飾了花園,同理,審判者在期待的可能中做好了自己應盡的本分,亦可以引導輿論主體樹立對審判獨立的信心與期待。

4.1.2 網絡輿論約束司法行為,不越權審判

現(xiàn)在司法人員和學者對網絡輿論擔心的或者負面評價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就是媒體審判,輿論定罪。法院之所以成為審判機關,是因為憲法的授權、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專業(yè)性,因而媒體或輿論不能成為審判主體。社會正義就是每一個公民按照最合適自己的配置完成自己的特定職務[5]。以這種正義觀點對今天網絡輿論與審判獨立之間的關系或有啟示。

4.1.3 建立網絡輿論與司法審判之間的協(xié)商型正義

正是當前背景下網絡輿論與審判獨立之間關系緊張,因此,有學者提出了建立輿論與審判之間的協(xié)商正義,即形成網絡與審判之間的對話機制,以雙方溝通來實現(xiàn)雙方都滿意的司法結果。但筆者認為,無論是網絡輿論堅持的實質正義標準還是法院所重視的程序正義都是存在風險的,那么協(xié)商型的對話機制同樣存在風險。首先,協(xié)商對象不確定。如果是當事人與法院協(xié)商,與檢察環(huán)節(jié)的認罪協(xié)商制度相沖突,也有違背法律的風險;如果在龐大的主體中挑選協(xié)商代表與法院協(xié)商,一是網絡主體的不確定,工程浩大,難以操作,二是該代表是以何種身份、何種“訴的利益”與法院協(xié)商難以界定。其次,不存在協(xié)商基礎。法院是掌權者,協(xié)商是在主體平等的氛圍中進行的,而網絡主體的身份難以把握,何談“平等基礎”。再次,協(xié)商空間難以界定。將法官掌握的定罪量刑自由裁量權與網絡主體的(姑且說是)不發(fā)表言論權或者滿意權進行交易嗎?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協(xié)商基礎的不對等,甚至不好控制,容易出現(xiàn)權力的濫用。最后,協(xié)商的過程違背效率、司法資源優(yōu)化配置原則。無論是協(xié)商對象的篩選還是法院協(xié)商的操持者的設立,抑或是協(xié)商場地、時間安排,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6]。

4.2 網絡輿論的自制

輿論一面憤怒于審判的不獨立,受制于行政機關等其他力量,一面又期待審判受所謂“輿論正義”的約束,這本身是一種悖論。盡管現(xiàn)在看來網絡輿論從總體上對判決的顛覆性影響不多,但是這種發(fā)展勢頭卻讓人們不得不警醒,避免網絡輿論成為造成冤案的又一大因素。

4.2.1 網絡法律規(guī)范的完善

目前,網絡立法主要著眼于網絡安全的保護,沒有專門的網絡立法規(guī)定網絡輿論主體言論的后果責任。這種后果不僅包括公民侵權責任的規(guī)定,還應納入對司法秩序的負面影響的責任承擔。網絡輿論責任體系的建立是網絡立法的關鍵,無論是民事、行政還是刑事責任,目的是為了維護網絡秩序,蓋因虛擬空間的殺傷力已足以睥睨實際生活中的傷害。

4.2.2 傳統(tǒng)媒體號召網絡市場,發(fā)動有影響力的輿論主體

傳統(tǒng)媒體包括廣播、電視和報紙等因為有把關設置,信服力和影響力強于一般網絡主體,傳統(tǒng)媒體進軍網絡市場的第一步便是“官網”和“官微”。另外,微博、微信、貼吧等平臺都有說話分量比較重的中心人物和粉絲量較多的“大V”,因網絡輿論的跟風性,故這些人物的觀點與價值觀傳播作用是可以想象的。

4.3 司法改革的深化

4.3.1 提高法官綜合素質

(1)內心的制度自信。法官應堅守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重程序與實體的統(tǒng)一,同時兼顧人文關懷。即使某一個人不服不利己的判決,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仍然可以保持對中立司法的信心。法官也須對自己有信心、對制度有信心,而不是一味地迎合社會輿論作出同案不同判的考慮,不顧司法權威的長遠利益。

(2)理性對待網絡輿論。當一個案件觸發(fā)公眾的敏感點和共同利益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志需要表達。法是社會意志的體現(xiàn),而社會意志卻不是個體意志的簡單相加,只有個人意志中符合社會共同利益的部分匯聚起來才是社會公共意志,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就是這部分利益[7]。因此,網絡輿論不等于社會公共意志,法官對網絡輿論的態(tài)度是慎重而不是迷信。

(3)自由裁量權的依法行使。雖然法官在判案時需要左顧右盼、瞻前顧后,可是掌握自由裁量權的法官依然有選擇的余地,既然如此,就存在司法權力濫用的可能,茲生司法腐敗,這是導致法院判決失信于民的極大負面影響之一[8]。而社會對法官的期待和要求是過硬的專業(yè)素質、廣泛的社會知識與博大的人文情懷的統(tǒng)一。自由裁量權的合法合理行使亦是這三個因素的綜合運作使然,否則,司法腐敗、權錢交易、行政干預等就會造成司法公信力的下降。

4.3.2 加強與公眾的交流

網絡輿論的形成始于群眾,源于社會,親民性強,法官在面臨輿論時更多地選擇遷就,而不是溝通。因此,應采取多種方式與公眾交流溝通,無論是直接開誠公布,還是庭審公開、裁判文書上網等都是有效的??梢云诖S著庭審實質化等改革的完善,審判與輿論之間的關系會呈現(xiàn)和緩的局面。

(1)創(chuàng)新更多類似微博公開直播庭審的方式。近年來興起的微博公開直播庭審方式的創(chuàng)新有利于讓更多的公民參與司法,這無疑是一種新的路徑,是一次關于明確社會規(guī)范或者重申已有社會規(guī)范的機會,克服了傳統(tǒng)公開庭審的地域性和時間性限制。

(2)以新聞發(fā)布會等方式直面輿論。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輿論有干預司法的傾向,法院完全可以組織面對面的交流,新聞發(fā)布會只是其中的一種,比如網絡視頻直播答疑等,法院應該重視自己的“輿論公關”。

(3)裁判文書的說理更充分。2013年11月12日,《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錄制并保留全程庭審資料。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推動公開法院生效裁判文書”。其目的就是通過法官的裁判說理分析自己的立場,這是除了公開庭審外另一說服網絡主體的正式途徑。

5 結 語

社會普通民眾對于網絡輿論對審判乃至司法獨立的影響持樂觀態(tài)度的比較多,而司法官員以及法學學者多認為不能承受輿論負面壓力之重。每一次司法的妥協(xié)都被視作是“民意的勝利”“正義的彰顯”[9]。網絡公眾的自信心正在不斷膨脹。雖然網絡輿論直接作用于或者更改判決結果的個案不多,但是這種發(fā)展旺勢卻不得不小心對待,避免極端情況下的“輿論專政”“輿論革命”。同時,應該看到網絡輿論對法律制度之更新、完善的作用。法官中立是司法魅力之源,但法官獨立并非隔絕于網絡輿論。

[1]蘇力.送法下鄉(xiāng):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M].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7

[2]廖奕.法官如何正義地思考:因應網絡輿論的司法行為理論[J].政法論叢,2010(4):57-63

[3]童春榮,趙宇.網絡犯罪的刑罰邊界:以刑法不得已原則為視角[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36-49

[4]米爾伊安.司法和國家權力的多種面孔:比較視野下的法律程序[M].鄭戈,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62-65

[5]博登海默.博登海默法理學[M].潘漢典,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37-38

[6]尹振國.論網絡輿論對刑事自由裁量權的負面影響[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0(1):44-46

[7]許小牙,王靜.法的相關矛盾解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34-39

[8]劉李明,馮云翔.司法審判中社會輿論的現(xiàn)代性功能及其價值追問[J].學海,2006(4):147-154

[9]徐俊.司法應對網絡輿論的理念與策略:基于18個典型案例的分析[J].法學,2011(12):105-115

[10]粟靈.淺談網絡輿論與司法審判:以藥家鑫案為例[J].新聞傳播,2011(8):69-70

[11]黃青松.沖突與契合:試論社會輿論與司法審判之互動[J].廣角,2012(33):286-287

[12]汪卡峰,潘超正.網絡輿論與司法獨立研究[J].法治博覽,2010(5):92-97

[13]吳錚.網絡時代的輿論與司法:以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為視角[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1(2):50-60

[14]張冠楠.“媒介審判”下的司法困境[J].法學,2011(5):14-20

[15]夏勇.舍法求法與媒體正義:從敬一丹的《聲音》說起[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5(1):115

[16]王金水.網絡輿論與政府決策的內在邏輯[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3):127-134

(責任編輯:周博)

DF84

:A

:1673-2006(2017)07-0013-06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7.004

2017-03-0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司法改革背景下法官懲戒委員會制度構建研究”(15BFX09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機理與規(guī)制:中國法官失范行為考察”(13YJC820066);四川師范大學校級項目“司法公信力視野下司法人員行為規(guī)范研究”(14qn56)。

吳雙(1994-),女,四川巴中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與司法制度。

猜你喜歡
審判法官輿論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做“德法兼修”的好法官
紅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 03:19:06
突發(fā)事件的輿論引導
七十年前那場文明的審判
當法官當不忘初心
紅土地(2016年10期)2016-02-02 02:45:32
消失中的審判
政法論叢(2015年5期)2015-12-04 08:46:28
未來審判
小說月刊(2015年10期)2015-04-23 08:51:45
審判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19
义乌市| 苗栗县| 尚志市| 莲花县| 松江区| 邯郸市| 桂东县| 五常市| 原阳县| 银川市| 泸定县| 五原县| 广州市| 安宁市| 贵德县| 新乡县| 麟游县| 霍城县| 阜新| 金秀| 右玉县| 南开区| 丹凤县| 岑巩县| 新乐市| 乌兰县| 泰宁县| 城固县| 南平市| 武安市| 绵阳市| 双峰县| 宣武区| 黄梅县| 邢台县| 安福县| 徐闻县| 锡林浩特市| 巴楚县| 定襄县| 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