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杰
摘要:本文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內容,闡述了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研究了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圖書館事業(yè)協調發(fā)展的對策和策略。
關鍵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圖書館事業(yè)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概述
十八大之后我國社會和政府面臨的是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市場經濟發(fā)展邁入深水期的新形勢和新背景。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實現更加科學的發(fā)展、如何引導小康社會建設走上更加健康的軌道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和重點。近年來黨將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主要任務,而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中之重就在于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上,因此建設能夠覆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囊括全體公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在公共文化建設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非常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在新時期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就是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過程。近年來黨和政府在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形式、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進行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上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最近階段的一系列舉措更是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向高潮。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
(一)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務建立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是政府部門為主導的公共部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制度和體系的綜合。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因此其建設包含了資源建設、服務創(chuàng)新、服務設施配備、人才管理、技術保障機制和資金保障機制監(jiān)理等多方面的內容。圖書館屬于社會文化教育機構范疇,其通過搜集、保管和利用書籍資料來提供政治、經濟和文化層面的服務。圖書館一方面是社會上進行文化交流的公共平臺,另一方面則是滿足社會文化需要的重要載體。圖書館事業(yè)因此在公共文化事業(yè)上占據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圖書館事業(yè)建設也極大地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首先,圖書館為文化事業(yè)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圖書館的重要職能就在于搜集、整理和保管書籍資料和數字資源,而這正是公共文化建設的前提。文化是對過去的揚棄和發(fā)展,是對經典的傳承與繼承,而文獻成為記載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各種社會機構中,只有圖書館能夠承擔起保存人類文化典籍的重要任務和職責,保存文獻資源和文化遺產是圖書館職能淋漓盡致地一次體現。
其次,圖書館能夠為公共文化事業(yè)的建設提供一個有序的環(huán)境。圖書館能夠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有序整理,使得原本無序散亂的資源變得集中有序。在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大數據、云平臺廣泛應用,文化信息資源的數量呈現出幾何式增長的態(tài)勢,社會文化信息資源因此陷入到無序和散漫的窘境,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集中整合和有序整理顯得直觀重要,圖書館顯然具有這樣的功能和作用。
再次,圖書館具有社會教育職能,能夠在無形之中提升國民素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終極目標在于提升公民素質和全民文化水平,圖書館的教育職能正好契合這一目標。圖書館日常工作的內容就是進行館藏資源的深度挖掘,參與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和調研,此外還要為客戶提供圖書館教育服務,使得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知識教育的力量、提升文獻搜索能力、掌握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圖書館在智力開發(fā)上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社會機構都不能比擬的。百年大計在教育,圖書館則為公民提供了自學和自我教育的平臺,使得人民能夠獲得在校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形式。
最后,圖書館還具備滿足社會成員娛樂休閑的需要的功能。休閑娛樂是人們在繁忙的社會工作之余放松和消遣的主要形式,圖書館在這種情況下將承擔起肩負社會主流生活的一種職責。當前階段,圖書館已經成為社區(qū)文化娛樂中心,一方面為讀者提供具有休閑娛樂性質的書籍和雜志,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舉辦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來娛樂群眾業(yè)余生活。
(二)圖書館事業(y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問題與措施
當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已經在專項資金儲備、社區(qū)文化中心、圖書館總分館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面向基層和農村的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但是受到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理論準備不足的影響,截止到目前為止建設過程依然缺乏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科學理論體系的支持,導致了各地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良莠不齊、高低不一。在涉及到圖書館事業(y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上更是缺乏統(tǒng)籌兼顧、協調一致,這導致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科學發(fā)展受到了嚴重的不良影響。當前文化共享工程、農家書屋的建設存在著較大的資金壓力和人力資源壓力。
面對著這樣的情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應該從國家層面著手努力,做好制度研究工作和法律法規(guī)建設,使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備完善的理論框架和制度框架,為其后續(xù)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和前提。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能否客觀地認識和把握規(guī)律成為重中之重,國家要引導各級政府共同探索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和矛盾,探尋適合我國國情和我國基礎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模式,綜合考慮東、西、中部地區(qū)的文化差異,統(tǒng)籌好城鄉(xiāng)公共文化建設資源,對于群眾文化需要、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體系、公共文化單位的免費開放問題、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的作用等問題要重點研究。
其次,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經費保障長效機制。政府要根據各地區(qū)的公共文化服務面積、服務內容、圖書館數量、人員結構等因素為其制定專項的政府補助定額,為其提供足夠的人員開支經費和日常運轉經費,在增加專項資金投入之后做好業(yè)務開展和設備更新活動,促進其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不斷增強吸引力和影響力,從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的全面建立。
參考文獻
[1]朱光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綱要[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2]吳慰慈,董焱.圖書館學概論[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3]文化部.我國基本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覆蓋[EB/OL].2011-09-14.http://www.gov.cn/gzdt/2011-09/14/content_1947319.htm.
[4]戴珩.如何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EB/OL].2011-1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