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馳疆
比爾·波特最近在翻譯柳宗元的詩。大約150首都已有了初稿。他時不時把這些詩句拿出來看一眼,總覺得不太滿意,覺得自己沒有走進柳宗元的心。
“漢代有個人叫衛(wèi)宏,他給《詩經(jīng)》寫了本序,寫道‘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好的詩就是把心里的東西發(fā)出來。莎士比亞能寫很美的語句。但他內(nèi)心的東西不夠深?!?/p>
波特用一個有趣的比喻向《環(huán)球人物》記者形容翻譯中國古詩的感受:“我看中國的古詩。就像看到一個漂亮的女孩在跳舞,很想陪她一起跳,可我是聾子,聽不到音樂,所以必須離她很近,才能知道她為什么這樣動;但我也不能把我英文的腳放在她中文的腳上,要尊重她的步伐?!?/p>
一個聾子和詩人跳舞,這就是翻譯。
為了離詩人更近,今年5月,波特花了大半個月時間,從廣西柳州到湖南永州,尋找柳宗元的痕跡。永州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敗后的被貶之地,也是他寫出千古名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地方。在這里的柳子廟,波特好像感受到了彼時柳宗元的心情,他說:“柳宗元的詩那么美,沒有一個人把它翻譯成英文,我要幫他。”
“如果要翻譯一個人的詩,就必須知道他生活的背景,了解他活著的時間、活著的地方。如果有機會,我會去旅游,去他寫詩的地方,去他埋葬的地方?!?/p>
5年前,波特花了30天,從北京到浙江天臺,探訪了36位古代詩人的墓地、故居,并將當(dāng)時的所見、所聞、所想寫成《尋人不遇》一書,在去年出版。時至今日,與記者聊起那30天匆忙而充實的旅行,他的語氣依然興奮不已。
“他竟然不知道自己國家這么有名的詞人”
2012年的8月,秋老虎正猛。波特從北京出發(fā),開始了自己尋找詩人的旅程。這趟旅行“蓄謀已久”,地點選擇、路線規(guī)劃、資金籌備花了三四個月。他在臨行前第八次向一個基金會申請贊助(前七次均以失敗告終),結(jié)果沒想到在最后一刻收到了款項。他把大部分贊助拿去給女兒當(dāng)作學(xué)費。剩下一些就用來買了兩瓶頂好的威士忌,一共花了將近300美元。他說:“我想古代詩人都愛喝酒。我就給他們帶美國最好的酒喝?!彼诒本﹫髧碌囊粋€跳蚤市場買了3只祭祖的杯子,就算是一切就緒了。旅途中的第一杯酒,他倒在了山東曲阜的孔子廟前,“因為孔子編訂了《詩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編輯”。
記者問波特這段旅行最累的是什么,他回答了4個字:自作自受。從第一天開始,他就安排了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男谐?,一天要跑好幾座城市,從火車換汽車,從汽車換三輪車。許多詩人的墓在人跡罕至的鄉(xiāng)間村落,又年久失修,找起來少不得花些力氣。
他的書名叫做《尋人不遇》,但在他看來,有時并非是他找不到詩人,而是詩人待在那兒,卻沒有人去尋?!拔以跐系男翖壖布o(jì)念館,在登記處登記,發(fā)現(xiàn)來這個地方的人少得可憐,前兩天的記錄竟然是零。”
他印象很深的,是在山東章丘的李清照故居。他給李清照敬了酒,在她的雕塑前照了一張相。一名醉醺醺的西裝男子被幾個人簇?fù)碜哌^來,指著雕塑問他:“這是誰?”波特忍不住笑出聲來,對方覺得受到了冒犯,質(zhì)問他為什么發(fā)笑。波特說:“我笑你竟然不知道自己國家這么有名的詞人?!蔽餮b男大概覺得難為情,什么也沒說就走了。
波特心想,人總是這樣的,對自己身邊事物容易視而不見。因為太熟悉,反而不熟悉,許多中國人與詩詞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
在波特的這段旅行里,敬酒成為最重要的儀式。他說自己在墓前與詩人“對飲”,有一種與他們成為知己的感覺,能聽到他們內(nèi)心的聲音;而他相信詩人也能“聞”到酒香。知道他內(nèi)心的感謝?!斑@種感覺很像父母還在世上時,我們不會有什么深刻的意識;但是等他們?nèi)ナ懒?,你去墓前,就會突然感到原來他們一直在我們心里?!?/p>
一路上,許多人問他敬酒的意義是什么?在河南通許的七步村,他向曹植墓敬酒,村民問他:“人都死了,這樣做有什么用呢?”他解釋道:“時間就是一個妄想,昨天、今天、將來沒有什么區(qū)別。他們的詩還在,他們的心就還在,我們就可以溝通?!边@話與其說是說給村民,不如說是他說給自己的。
“一個農(nóng)民學(xué)會了讓思想插上詩歌的翅膀”
1972年,即將三十而立的比爾·波特翻出世界地圖。在上面圈出臺灣佛光山。他一直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學(xué)習(xí)中文時對寒山的詩有些研究。但直到來了臺灣,才對中國詩歌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買了一本《唐詩三百首》和一本英文注解,開始自學(xué)唐詩,后來又看起宋詞?!坝行┰娙撕芎美斫猓热绾?;但有些沒有注解我就看不懂,比如蘇東坡。”
那個時期,對他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詩人有兩位,一是陶淵明,二是屈原。他愛陶淵明的生活狀態(tài),那種“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心境;他也愛屈原的氣節(jié),覺得屈原是真正用心在訴說的詩人,后人極少有人能做到他這樣?!八米趾芴貏e,意思很深刻。他愛國、受苦,但是國家不管他??伤廊粵]有放棄自己的心。后世作詩常常有尋誰誰不遇或者送誰誰的目的,但屈原沒有,他就是很單純地訴說?!?/p>
因此,這兩位詩人的墓成了波特旅行的兩處重點。陶淵明的墓在江西九江,是一處軍事重地。波特曾在1991年和2005年兩次到訪,都沒能成行。這一次他又來到軍區(qū)門口,向攆他走的士兵說明了自己的來意。士兵跟上級溝通后。出來了幾位軍官,可態(tài)度依然是拒絕的:沒有上級的書面允許,任何人不準(zhǔn)進入軍事基地?!八麄冞€是一個勁兒地催我趕快離開,更別說允許我去拍陶淵明墓地的照片了。”波特回到車上,拿出一個紙杯,往里面倒了一些黑麥威士忌,請說話最多的軍官代他把酒灑在陶淵明的墓上,他說:“對于一位曾經(jīng)提倡簡單、自由生活的人,只要我的敬意能通過威士忌傳達給他,就已足夠了?!睂τ谶@個請求,軍官很吃驚,但還是接過了杯子。波特說:“中國人都不會拒絕這樣的請求。”
對屈原的祭拜,是在他的故里——湖北省秭歸樂平里。這是波特第二次來到樂平里屈原廟。上一次來已經(jīng)是整整20年前了。這一次,管理員徐正端正在宜昌住院。因此廟開不了門。徐正端是波特的舊識,他不僅照看屈原廟,還管理著當(dāng)?shù)匾粋€詩社——騷壇詩社。騷壇詩社成立于明清時期,是中國第一個農(nóng)民詩社,沿襲了將近500年。徐正端原本是村里的小學(xué)老師,“文革”時被判入獄。1977年“平反”出獄后,他再次回到樂平里,重修了屈原廟,湊了2.6萬元把屈原的所有詩歌都刻在石桌上。他還重新開張了騷壇詩社,整理出明朝開始詩社成員所作的數(shù)千首詩。每年端午,屈原逝世的日子,他都會組織詩會。波特說,因為那也是中國詩人的節(jié)日。endprint
波特去宜昌的醫(yī)院探望徐正端,才知道他得了癌癥。兩個月后,徐正端給波特寄去了一本詩集,題目叫做《騷壇聯(lián)詠集》,集子的第一首詩就是徐正端在1987年寫的,那是他離開監(jiān)獄后的第十年:
這株玉米苗,使勁吮吸雨露,爭奪肥料。
他顏色分外綠,苗株格外高。
到了秋收季節(jié),不結(jié)玉米,但生一個灰包。
波特感嘆:“這是一首農(nóng)民詩。與屈原風(fēng)格不同,詩的氣質(zhì)更像是《詩經(jīng)》。這些人的心思是古老的,風(fēng)格也是古老的。但一個農(nóng)民已經(jīng)學(xué)會了讓自己的所思所想插上詩歌的翅膀飛翔?!?/p>
“李清照、辛棄疾、陶淵明、屈原,這些詩人的墓地或者故居都沒有什么人去,您會覺得可惜嗎?”《環(huán)球人物》記者問道。
“看到那些地方很破是會覺得可惜,但更可惜的是我看到許多政府想從旅游方面賺錢,把這些詩人的墳?zāi)棺兂梢粋€很厲害的地方。停車場可以停100多輛巴士,到最后反而什么都不留下了?!辈ㄌ卣f起當(dāng)年江油、安陸為了爭奪“李白故里”的稱呼大搞建設(shè),甚至打起官司,有點哭笑不得。
所幸,詩作為非竇體的存在,被永遠(yuǎn)珍藏了下來。波特記得自己在杜牧墓前敬酒時,村里的老人跟著他一起念“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那個場景讓他尤為感動。他說:“我所拜訪的詩人們的墓地有的簡陋,有的宏偉,有的已經(jīng)變成農(nóng)人的耕地,而有的則成了鄉(xiāng)村垃圾場。但他們的詩歌卻流傳下來,在那些甚至沒有什么文化的農(nóng)人的明滅煙火里鮮活著。那些詩并不會專屬于富商或者高官,詩歌可以超越財富和權(quán)力,它直人人心,能讓人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
“要翻譯詩人的心,很慢很慢”
波特住在西雅圖旁邊的一個小鎮(zhèn),他在那兒的海邊買了一棟老房子。家里后面是菜園,前面是大海。他每天早上做翻譯工作,中午就去海邊散步一小時,雷打不動的習(xí)慣,“下雨、下雪都去”。他把這當(dāng)作一種修行,看海、看鳥,什么都不想。
與如今的淡然不同,早年的波特經(jīng)歷過一段動蕩而迷茫的時期。他的父親曾是美國西部52家酒店的掌門,在時代的浪潮中經(jīng)歷大起大落一巨富、破產(chǎn)、離婚、入獄。受父親影響,少年波特身體與內(nèi)心都經(jīng)歷了顛沛流離。20歲時,波特參軍,在德國度過了3年軍人生涯,回國后讀書度日,希望尋得生命的意義。一次,他在唐人街上遇到一位中國禪師,從此接觸到了“禪”,開始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興趣,并在哥倫比亞大學(xué)學(xué)習(xí)中文,畢業(yè)后就去了臺灣。
上世紀(jì)90年代,波特在香港一個電臺做主持,向聽眾講述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他花了大量時間在中國大陸旅行,從江南到西北,從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也是在那時,他開始寫作?!拔覍W(xué)到必須避免寫噦噦嗦嗦的東西,不然聽眾根本不會聽下去?!?/p>
在他的旅行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尋找隱士”。上世紀(jì)90年代,他多次探訪終南山,追尋現(xiàn)代隱士的足跡。他把這段經(jīng)歷寫成了《空谷幽蘭》一書,探討隱士在社會、政治及個人理想間的抉擇,那種“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狀態(tài)感染了許多中國讀者——這本書也成為他在中國的代表作。
這一次尋詩的旅程,波特又一次來到終南山。那里相熟的師傅告訴他,有些隱士已經(jīng)離開,另一些正在來的路上,而有一些人已經(jīng)去世了?!奥牭健ナ蓝?。我的心里很難過。這意味著我再也見不到他們了。他們曾是我見過的最快樂的人。沒有什么比放下一切的生活更讓人向往了。”
《環(huán)球人物》記者采訪波特時,他剛從家里飛到加州?!懊魈煳乙ズ苌嚼锩娴囊蛔鶑R,到那里去給修行的美國人講經(jīng)說詩?!蹦鞘敲绹钤绲囊惶幎U修地,從上世紀(jì)60年代一直繁榮至今。波特講課沒有錢可拿。最多就是泡泡溫泉、吃吃素菜。但他樂于前往,“因為那里的人都在老老實竇地修行,沒有其他念頭,很純粹?!?/p>
現(xiàn)在,將中國的禪學(xué)、詩歌傳播到美國成了比爾·波特的“職責(zé)”。30多年來,他以“赤松”為筆名,在美國翻譯、出版寒山、李白、韋應(yīng)物等人的詩作千余首。他對中國文化尤其是詩歌有一種“憐惜之情”,立志“要幫助這些詩被西方理解”,他說:“我翻譯語言是很陜的,但是要‘看破語言翻譯詩人的心,很慢很慢?!?/p>
“詩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成為會感知的人。不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很多人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們是只顧著賺錢的麻木的人?!倍裉諟Y明、寒山、屈原,那些或悠然或激昂的情感,正是許多人缺乏的。波特說:“美國人有些毛病。中國人也有缺點。但人的內(nèi)心都是好的,要做一個好心的世界人,這就是詩里的哲學(xué)?!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