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紅+欒鴨紅+秦喬生
摘 要:通過試驗研究密度對雜交玉米品種特征特性及產量方面的影響,探索玉米密植的技術措施經驗,摸索出適合曲靖縣玉米的最佳種植密度,為現(xiàn)代農業(yè)的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玉米品種;產量影響;最佳密度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3043
陸良屬熱帶高原季風性冬干夏濕氣候區(qū),干濕分明,降雨集中,年均氣溫15.1℃,≥10℃活動積溫4458℃,無霜期246d,年日照時數(shù)2239.1h,年太陽輻射量125.2kCal/cm2,年均降雨量958mm。珠江水系南盤江支流由北向南迂回貫穿全境,過境流量12×108m3。全縣耕地面積6.09×108m2,土壤類型多樣,其中旱地以紅壤為主,適宜玉米種植。近幾年來,因嚴重干旱,全縣水改旱面積不斷增加,玉米種植面積增至1.33×108m2左右,總產達1×108kg。主要分布在山區(qū)、半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及壩區(qū)部分水改旱區(qū)域。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安排在馬街鎮(zhèn)杜旗堡村梁保健家地塊,水改旱沙泥田,海拔1900m。土地平坦,土壤肥力好。上年種植玉米,收獲后冬閑。
1.2 參試品種
宣宏2號。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按品種分組,各設4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qū)長5m、寬2.8m,面積14m2。種植規(guī)格為:1.4m開墑、雙行種植,大行行距100cm、小行行距40cm,小區(qū)間距50cm、四周設有保護行,每小區(qū)種2個雙行。兩品種各設4個處理,即:a.株距20cm,每行種植26株,共104株/小區(qū),4952株/667m2;b.株距22cm,每行種植23株,共92株/小區(qū),4381株/667m2;c.株距24cm,每行種植21株,共84株/小區(qū),4000株/667m2;d.株距26cm,每行種植20株,共80株/小區(qū),3809株/667m2。
1.4 試驗過程
試驗地塊于2016年3月30日統(tǒng)一機耕機耙,4月10日整地理墑,采用人工起壟,1.2m開墑。4月13日播種,每667m2施2000kg農家肥,24:6:10控釋肥60kg/667m2,全部作為底肥一次性集中施入,后期不再追肥。播種后淺覆土,噴施氯氟氫菊酯2.5%水乳劑800倍+乙草胺50%微乳劑800倍后覆蓋0.01mm地膜。4月17日統(tǒng)一灌水。4月19日降大雨,試驗釆取排水防澇。4月26日出苗;5月5日間苗定苗;5月13日統(tǒng)一人工除草;6月28日統(tǒng)一防治病蟲害一次,防治藥劑:殺蟲單90%可溶性粉劑1000倍、苯醚甲環(huán)唑10%水分散粒劑800倍、甲基硫菌靈70%可濕性粉劑1000倍;試驗于9月6日收獲。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生育期,密度對宣宏2號生育期影響沒有明顯差異。植株性狀,株高最高的是處理3達到262.2cm,最低的是處理1為253.4cm;穗位最高的是處理2達到114.1cm,最低的是處理3為105.7cm;雙穗率最高的是處理3達7.7%,最低的是處理4為3.4%;空桿率處理4最高達0.8%;葉面積最小的是處理3為2151.3cm2,最高的是處理4為2558.0cm2。綜合B4在植株性狀上表現(xiàn)較優(yōu)。果穗性狀,不同密度穗長在109cm左右,穗粗在5.6cm左右,粒色黃色,粒形半馬齒形,軸色紫紅色,軸粗17.0cm左右;穗粒數(shù)最多的是處理3達到637.7cm,穗粒數(shù)最少的是處理2為544.5粒,禿尖最大的是處理2為5.4cm,最小的是處理4為4.3cm;百粒重最大的是處理4達到36.2g,百粒重最小的是處理3為32.8g。綜合處理4在果穗性狀上表現(xiàn)較優(yōu)。產量,鮮果穗平均產量最高的是處理1達到34.2kg,最低的是處理2達到29.8kg;樣品穗重、籽粒重、出籽率、折合每667m2產最高的是處理4,平均每667m2產達到956.5kg,籽粒重、出籽率、折合每667m2產最低的是處理3,每667m2為792.4kg。故產量優(yōu)勢較強的是處理4,最差的是處理3。
對試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得出,密度對宣宏2號產量影響差異在0.05水平上達到顯著。因此,宣宏2號在大面積種植,密度宜選擇3800株/667m2左右。該密度可保證植株性狀、果穗性狀及產量表現(xiàn)最優(yōu),可達到最佳效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