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這個村
◎張媛
關(guān)于萬新村,我也不知道自己為啥會對這里有那么深的感情。當年,媽媽費勁巴拉地把我從關(guān)中平原上的小村莊里送出來,應該沒有想到我以后會落到另一個“村”吧?
萬新村以一條沙柳路為界,西邊屬于河東區(qū)東新街道,東邊又屬于東麗區(qū)萬新街道,然而萬新村和萬新街又是什么關(guān)系呢?恐怕只有老居民才能說得清楚了。畢業(yè)的時候,我機緣巧合下在萬新村附近找到了工作。在萬新村落腳的第二年,我結(jié)婚了,沒有婚禮和婚房,只有一個談了七年的對象、一間租來的小屋?;乩霞視r媽媽硬讓我?guī)系募t門簾,被我們認真地掛了起來,一個溫馨的小家仿佛瞬間有了亮色。
萬新村是我們真正踏入社會的起點。回望那段苦中作樂的日子,還甚是懷念呢!那年夏天的雨水特別多,我們租住的這個八十年代修建的頂樓經(jīng)受不住雨水和烈日的輪番轟炸,終于在一次暴雨中爆發(fā)了——樓板上出現(xiàn)了一道一米多長的口子,雨水順著裂縫滴落下來,正好在床鋪的位置形成了一道水簾。因為連續(xù)的陰雨天沒法修繕房屋,我們只好席地而睡,在滴滴答答的水聲里夜不能寐。老公看著床上接水的三個臉盆,打趣道:“這可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風聲雨聲伴我眠呀!”在老公的調(diào)侃和我的嘮叨中,我們終于熬過了幾個晚上。天終于放晴了,剛巧趕上政府統(tǒng)一給舊房樓頂免費鋪隔熱層,算是暫時解決了漏雨的問題。如今,回想起當時的狼狽情形,再想到杜甫在困厄中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仍然能夠樂觀面對、心懷天下,不由得感嘆詩圣果然不是浪得虛名?。?/p>
一個被城市包裹的村子,折射出這座城的變遷。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場震驚中外的大地震中,天津是除了唐山之外受損最嚴重的城市。然而,樂觀、陽光的天津人沒有怨天尤人,在積極開展自救的同時,還支援唐山重建。八十年代,很多在地震中家園被損壞的人們陸續(xù)遷至萬新村,在這里開始了新的生活。在以后的日子里,這里越來越熱鬧。萬新村少了繁華市區(qū)的咄咄逼人,多了幾分“村里人”的淳樸和寬厚。置身萬新村,我總有一種大隱隱于市的感覺,沒人知道你從哪里來,做什么工作,也沒有人會嘲笑你的貧寒,挖苦你的碌碌無為,那是一個讓人很有安全感的地方。開放、包容,這兩個詞是融入了萬新村人的骨血中的。
在萬新村,一排排紅磚樓房,全部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產(chǎn)物,但是,萬新村的房子永遠不愁租、不愁賣,天山路兩邊永遠開著數(shù)不清的房產(chǎn)中介。政府每年都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去維護、保養(yǎng)這些房子,鋪樓頂、換窗戶、修路,所以這里的人們住得很安心。同時,萬新村又以其高于城中村的規(guī)格,吸引了眾多來津打拼的人。天山南路的那個像縣城趕大集一樣熱鬧的周末市場,那些賣著blingbling時裝的小店,操著天南海北口音的商販們匯聚在一起,每次都讓我想起剛來天津時,學校里那個修自行車的大叔的話——“你以為這是你們老家縣城?。∵@是國際化大都市!”天津的房價高嗎?不要緊,來萬新村買個三四十平米的小房子吧,價格不會太離譜,從蝸居開始,一點點去圓你的城市夢。
在萬新村,是最能感受到季節(jié)的慷慨的——摩肩擦踵的露天市場上,總是會有新鮮上市的水果,二三月的龍口大草果,四五月的大櫻桃、垛子桃,五六月的抬頭小打瓜,七八月的大久保,向路人們提醒著時光的流轉(zhuǎn)和四季的輪回。每當夕陽西下,華燈初上,采購完畢的人們已經(jīng)回家鉆進廚房做起晚飯,忙碌了一天的商販們這才慢悠悠地拾掇好東西,隱遁于攤位后的帆布帳篷里。在萬新村人那里,時間像水一樣流,日子像水一樣過,順其自然。
在這溫暖質(zhì)樸的煙火氣里,在這份真誠淳樸里,萬新村被我親切地稱作“我的大萬新帝國”。雖然已經(jīng)搬離萬新村很久了,我還經(jīng)常拖家?guī)Э诘厝ツ抢?,蹭飯、蹭公園、蹭五毛錢一根的山藥豆兒糖葫蘆。在這個小小的“村”里,我才能踏踏實實地感覺到自己真的融入了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