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信息:
劇名:秋收起義
首播時間:2017年8月1日
導演:嘉娜·沙哈提
主演:侯京健,趙韓櫻子,白恩,黃勐,夏德俊,高爽
類型:重大革命
在線播放平臺:芒果TV、優(yōu)酷、愛奇藝、騰訊視頻
播出平臺:湖南衛(wèi)視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zhì)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碑?4歲的毛澤東寫下這段著名的革命宣言時,想必他早已預見日后那段艱難困苦的征戰(zhàn)歲月。如今九十年過去了,當年的革命者已經(jīng)離開,然而他們的精神卻被一代代人繼承下來。以“秋收起義”為起點,還原那段從無到有、以弱勝強的歷史,一批年齡相仿的“紅色偶像”再度凝聚青春力量,回到那個充滿理想與熱血的革命年代,與偉人們上演一場跨時空的對話。同樣是年輕人,作為前輩、先驅(qū)者,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滿懷希望地建立新中國;作為后輩,青年演員們用心演繹,認真揣摩,只為向更后來者講述這段光榮和不朽。
近日,湖南衛(wèi)視熱播的電視劇《秋收起義》聚焦了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恢弘展現(xiàn)了革命先驅(qū)的探索之路以及“大浪淘沙,心系天下”的偉人氣概。侯京健、趙韓櫻子、白恩、黃勐、高爽、夏德俊為代表的青年演員重現(xiàn)“秋收起義”的革命歷程,再現(xiàn)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革命先驅(qū)當年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青春之氣”,譜寫了一曲熱血燃爆的“紅色青春之歌”??梢哉f,這是一部系統(tǒng)回顧中國革命拐點的史詩大作,也是一部正能量爆棚、充滿豪情壯志和高級美的典范之作。在劇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憂郁的陳水庚躲在倉庫里用口風琴吹著《國際歌》,當毛澤東關(guān)切地詢問時,他說出了自己的疑惑:國共都有打倒列強、除軍閥的理想,為什么北伐到一半,自己人就開始打起來了?這不是他一個人的疑惑,而是很多人都想不通的地方。當時,軍閥混戰(zhàn)、北伐停止、合作分裂、白色恐怖,許多心存救國理想的年輕人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倉惶奔逃卻找不到出口。誰是敵人,誰是朋友,路在哪里,該怎么走,誰來給這個答案?
蔣介石的清黨,讓共產(chǎn)黨人認清了一個事實:只有擁有自己的槍桿子,才能完成革命的理想。通過毛澤東與陳水庚的對話,《秋收起義》揭示了眾人疑惑的答案:敵人是蔣介石與汪精衛(wèi),他們不想革命,只想有更多的地盤;朋友是工人與農(nóng)民,只有團結(jié)工農(nóng)的力量才能打倒軍閥;路在自己腳下,深入農(nóng)村才有希望;至于勝利的方法,那就是武裝割據(jù)政權(quán)、農(nóng)村包圍城市。共產(chǎn)黨人覺醒了,他們拋棄了無用的幻想,決心發(fā)動武裝斗爭。于是霹靂一聲暴動,秋收起義打響了。
革命從來不是一帆風順
《秋收起義》不只記錄了一段湘贛邊境暴動的往事,而是透過建軍前后的一系列事件,講述了工農(nóng)武裝的建立與發(fā)展。革命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面對強大十倍、百倍的敵人,暴動部隊付出了沉重的犧牲后浴火重生,蛻變成一支敢打敢拼的工農(nóng)武裝。從充滿沮喪到堅定信念,對于這支革命力量的轉(zhuǎn)變,《秋收起義》沒有選擇一筆帶過,而是詳細地描畫了三灣改編前后士氣狀態(tài)的變化。沒有三灣改編,就沒有后來的工農(nóng)紅軍,就沒有一支忠于黨、忠于人民的解放軍。大浪淘沙,很多人選擇離開,而留下來的戰(zhàn)士,就像被火煉過的真金,成為數(shù)十年后革命力量的中流砥柱。
對于年輕的革命者來說,要忍受的不只是敵人的槍炮,還有親人、戰(zhàn)友離去時的傷痛。三十年后,當毛澤東寫下“我失驕楊君失柳”時,心中不知是否會想起,當年他離開楊家時見楊開慧的最后一面。劇中的毛澤東面對體貼的楊開慧欲言又止,他猶豫了很久,只是說自己可能會離開一段時間。楊開慧是毛澤東的妻子,是一名共產(chǎn)黨人,也是他的革命戰(zhàn)友,她沒有阻止毛澤東的離開,而是告訴毛澤東會等他回來。后來楊開慧犧牲時,面對反動派的威逼利誘,她決絕地說:“我死不足惜,但愿潤之革命早日成功?!蓖高^《秋收起義》,我們可以看到,不是革命家們振臂一呼,天下就群起響應,然后建立新中國。革命要流血,革命要犧牲。毛澤東失去了他的妻子,還有更多的人,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沒能看到1949年的中國。盧德銘、彭公達、夏明翰、毛澤覃,都是犧牲于意氣風發(fā)的青年時代。在一顆無情的子彈面前,不論是滿腔熱血的志士,還是心憂天下的士子,都難以用血肉之軀抵抗。但是,正如《秋收起義》揭示的那樣:共產(chǎn)黨人有信仰,有理論,他們是殺不完的。正是因為這群奮不顧身的先烈們,中國共產(chǎn)黨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最終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呼應“正青春,正能量”的時代氣質(zhì)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盧德銘,這些優(yōu)秀的年輕人不是飽讀詩書的學子,就是手握軍權(quán)的士官。如果他們愿意,本能過上優(yōu)渥的生活,但是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路,一條非常難走的路。這時的他們還不是幾十年后歷史書上的開國元勛與革命先烈,只是一群為了理想奔走奮斗的青年。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這群甘愿放棄大好前程的青年們,帶著他人不能理解的志向,向著專制舉起了反抗的旗幟。這種反抗不是基于個人利益或者是江湖義氣式的反抗,而是憂心天下、決心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反抗,這是那個時代里理想主義者一次偉大的吶喊。
通過重溫當年建軍革命者們的奮斗青春,《秋收起義》不僅展現(xiàn)了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也呼應了“正青春、正能量”的時代氣質(zhì)。有位參加過“秋收起義”的老兵說過:“打了二十多年的仗,身邊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最早我那些戰(zhàn)友一個都沒有啦,子彈打到人身上跟打在紙上面一樣,能活下來是命大。我們不希望你們這一代也經(jīng)歷這些,我們打仗是給你們打的。”樸實的話語后面,是那一代人崇高的信仰。有人曾說,時代變得太快,讓人已經(jīng)跟不上,但是這種為國為民的革命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只要有《秋收起義》這樣的作品,就會不斷地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讓后人永不忘記,在許多年前,有一群滿懷理想的青年為了拯救這個國家,付出過崇高的犧牲。
(編輯:殷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