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父親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但是他幾十年始終如一日,把青春與智慧都奉獻給了鐘愛的教育事業(yè)。
父親的一生,說不上大起大落,但絕不是一帆風順。1929年,父親出生于浙江省江山縣。父親是家中長子,因此15歲那年,祖父送他去上海學堂接受西式教育,在那里父親接受了進步思想。因為文化水平較高,他去了一所中學,擔任物理教師的工作。父親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很快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經常受到上級領導的表彰。
20世紀50年代,為響應“廣大青年深入農村和工礦企業(yè)”的要求,父親來到當時新組建的山東省新汶礦務局。
新汶礦務局位于泰山腳下,當時僅有幾個小煤窯,當地只有一條窄窄的公路和一條抗戰(zhàn)時期修建的鐵路通往區(qū)外。
聽父親說,當時的校長親自去接他們,開著一輛從礦上借來的解放牌卡車把他們拉到一處河灘上,豪情滿懷地說:“各位老師,歡迎你們啦!這,就是我們的學校!”
大家目瞪口呆地看著四周:荒地,除了荒地,還是荒地。
連個房子都沒有,哪兒有什么學校?。?/p>
校長哈哈大笑:“你們來了,不就有學校了。”
就這樣,他們這些從上海來的年輕教師就投入了學校的建設中。后來,還有一些從南京、武漢等地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也加入到了他們的行列。這些從小生活在南方的白面書生,在北方的寒冬里,住著簡陋的帳篷,吃著從未吃過的高粱煎餅,硬是在這一片石頭灘地上蓋起了第一排平房,招收了第一批中學生。
父親就這樣在這片土地上扎下根來。沒人知道在這期間他吃了多少苦,他也從來不跟我們說當時有多苦。作為女兒,我只聽他興致勃勃地講述那時他們怎么自己造粉筆、做黑板、做教具,聽他講教學過程中一些有趣的事,聽他講他過去的學生……我從未見過他唉聲嘆氣,自怨自艾。他總是微笑著,面對同事、朋友、學生、家人。
父親一生最愛的就是他的教育事業(yè)。
小時候,除了上班時間,父親總在家里備課、批改作業(yè)。那時寫字多用蘸水筆,我記得父親的中指關節(jié)處總是有一片紅色的墨水印子,洗也洗不掉。有時正吃著飯,有學生來問問題,父親就立刻放下碗筷,給他們細細講解。
父親最喜歡那些刻苦學習的學生,對那些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父親從自己微薄的收入里拿出一些錢換成飯票送給他們。他總是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外面的世界大著呢,走出去才能知道啊”,他這樣鼓勵他們。
1985年第一個教師節(jié),我記得父親特別激動,“黨和政府對教師越來越重視,這是要提高教師的地位啊。重視教育國家一定越來越好!”
可惜,父親只過了3個教師節(jié)就離開了我們。1988年,59歲的父親倒在了講臺上。在昏迷中,父親還用微弱的聲音說了一句:“上課……”
父親一生步履堅實,足音鏗鏘。他始終秉持神圣的職業(yè)理想,專注于一個令人敬仰的目標——教書育人。
(責編:孫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