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寅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我們老師要改變落后的教學觀念,更新思想,搞好課堂互動教學,努力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能力,把課改真正落到實處。
關鍵詞:有效性;互動;合作;探究
一、搞好課堂互動教學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往往需要創(chuàng)設性教學情境,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要讓學生自己組織一些地理知識競賽、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我們老師就要做一些常識性的引導。比如在學習我國黃河中下游的水資源非常嚴峻的情況下,如何合理運用水資源并要解決這一嚴峻問題,這個問題就只有交給學生來回答,此問一拋出,全班學生議論紛紛,有的學生說黃河的含沙量大,原因在于黃河沿岸植被少,經(jīng)雨水沖刷后把山坡上的泥沙帶進到河流中,針對這一情況,我們要在黃河沿岸一帶大量種植植被,減少泥沙流失。也有的同學說黃河彎道多,不利于水的流動,希望國家出錢花巨資把彎道變直。也有的同學說黃河到了冬天流動小,很容易結冰,而且每年都要結冰,是不是可以把河道由平坦變成陡緩,讓河水流動較大。也有的說結冰了就用炸彈炸,炸掉之后冰雪融化了河水也就順利向前流動。關于解決嚴峻問題,班上有的同學在認真思考,有的同學一邊思考一邊聽著同學的答案在哈哈大笑。其實不管學生怎么回答,我們都不能否定學生的答案,我們作為老師就要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設想和創(chuàng)新,在每一個學生回答完后我們都應該讓全班學生舉手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支持這種做法,最后根據(jù)統(tǒng)計看看支持最多的想法的是哪一種,然后我們老師在進行詳細的點評。這樣的話,才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良好的探究能力。還比如在講到我國地形地貌的時候,以我國最大的兩條河流長江和黃河為例,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國的河流大部分都是從東向西流動,還有為什么都是彎彎曲曲的。與此同時,我們老師就要給學生展示一幅我國的全景圖,相信學生在看圖的時候就會認真思考,待學生思考后可以簡單地問問學生分析的結論,最后我們老師再給學生分析就是我國的地勢是西邊高東邊低,在我國西部地區(qū)主要就是高原和山地,比如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東方就是以平原為主,比如黃河中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還有就是河流經(jīng)過的地方都有高山,以及地球的自轉會導致河流的河水對河兩岸進行沖擊,因此河流的彎曲也就顯得很正常。地理學科必須要用到地圖,學生在看著地圖就容易解決疑難問題。所以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要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更好地有助于提升地理教學效果。[1]
二、進行合作探究教學
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教學就是老師簡單的單方面的傳授知識,學生也就成了單方面接受知識,這樣的教學顯然適應不了新時期人才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熟悉的、了解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引入其中,并與教材知識相結合,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大家都知道,地理學科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要素、人文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三者相互關系的學科,從中學地理學的教學特點看來,其具有一般自然學科所無法比擬的人文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等優(yōu)勢。既然教育部2001年印發(fā)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倡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策略。那么在新課改下我們老師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落后的教學方式,要“以生為本”,要從課堂實際出發(fā),考慮到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方面,除了要幫助學生掌握已有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式學習。課堂上的探究一般就是老師提問,學生討論和求證,最后我們老師進行總結。在探究之前我們老師先要組織學生進行課文閱讀和理解,在閱讀完后要探究教材的具體內容和教學目標,選取一些典型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比如我們老師可以在學生看完書后提問:“世界上哪一個國家緯度跨越最大?”像這個探究式題,書上并沒有明確的提出來也不能從書上找到現(xiàn)成的答案,這個問題一出來學生可能感覺到一頭霧水,怎么辦呢?既然老師這樣提問,那為何我們每一組的學生就應該聯(lián)合起來進行探究,找到地圖,既然跨度最大,那就找最大的國家,慢慢篩選,我想學生很快就會把答案找出來。所以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分享與合作精神;探索體驗精神和實踐運用能力。在指導學生進行地理探究性學習中,我們要設計能誘發(fā)學生探究積極性的問題、多給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多給學生提供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機會、多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多給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想象空間和機遇。弘揚個性,落實主體地位,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正如前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即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即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依據(jù)這一理論,在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中,應重視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全面地、動態(tài)地看問題,使他們超越日常經(jīng)驗的狹隘,去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guī)律性聯(lián)系。這樣的合作探究學習不只是師生間的單項互動,而是師生間,生生間的多邊互動。既營造了友好的氣氛,又減少了學生的顧忌,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活躍了課堂,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朱延華.淺析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時代,2013(12):189-1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