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榮
一支由紅一方面軍和地方武裝組成的紅軍游擊隊艱難轉戰(zhàn)在川滇黔邊區(qū)。經過數(shù)十次激戰(zhàn),第一任政委、第二任司令員血染太陽坡,第二任政委、第三任司令員戰(zhàn)死川東南,第四任司令員捐軀野臘溪,多位副司令員、參謀長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1935年2月10日,中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根據中央關于組建中共川南特委和紅軍川南游擊縱隊策應紅軍主力轉移的指示,作出兩項決定:一是由紅三軍團六師政委徐策、中央直屬縱隊干部團上干隊政委余澤鴻、紅八軍團民運部長戴元懷等人組成中共川南特委,徐策任書記;二是從紅軍主力部隊抽調400多人組建川南游擊縱隊,在川南特委領導下開展武裝斗爭。
2月18日,中共川南特委帶領的川南游擊縱隊與王逸濤領導的敘永特區(qū)游擊隊會合,徐策宣布了川南游擊縱隊干部名單:司令員王逸濤,政委徐策,副司令員曾春鑒,宣傳部長余澤鴻,組織部長戴元懷,參謀長劉干臣。
1935年3月15日,川南游擊縱隊佯攻長寧縣城,吸引了數(shù)個團的敵軍向長寧合圍,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進行戰(zhàn)略轉移。
3月26日,川軍黃錦章部、李品三部圍攻了正在四川興文縣大石盤進行休整的川南游擊縱隊,中共川南特委組織部長戴元懷在掩護部隊突圍時身中數(shù)彈,與通訊班10余名戰(zhàn)士全部壯烈犧牲。游擊縱隊政委徐策、川南特委宣傳部長余澤鴻率部突出重圍。
5月上旬,川南游擊縱隊主要領導、司令員王逸濤投敵叛變,他帶領反動武裝到處搜捕自己過去的下屬,川南游擊縱隊遭受很大損失。
6月初,川南游擊縱隊政委徐策在威信馬家壩主持召開特委會議,對叛變投敵的縱隊原司令員王逸濤作出撤銷職務、開除黨籍處分,會議決定由政委徐策兼任川南游擊縱隊司令員。
1935年7月9日,川南游擊縱隊與張鳳光率領的黔北紅軍游擊隊在敘永朱家山會合,兩支隊伍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川南特委亦改稱川滇黔邊區(qū)特委,徐策任特委書記兼縱隊司令員、政委,部隊達到800多人。
蔣介石把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視為心腹大患,立即組織云貴川三省兵力對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進行“三省會剿”。
7月12日,游擊縱隊到達威信長官司,準備次日經石碑攻打建武。行至觀音嶺時,游擊縱隊突遭強敵包圍,徐策等分別率隊阻擊敵人。激戰(zhàn)中,游擊縱隊副政委張鳳光、參謀長陳宏陣亡。
徐策跳出陣地上的掩體帶頭向敵人猛攻,不幸中彈倒下。當警衛(wèi)員背著他隨隊突圍撤退到南山太陽坡時,徐策看到余澤鴻率領一路人馬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圈,當即命令警衛(wèi)連夏連長:“不要管我!快帶領戰(zhàn)士去追趕部隊!快走!快走!”在徐策的一再催促下,日夜相隨的夏連長只得忍痛離去。隨后,徐策被沖上來的滇軍亂刀砍死。
徐策等幾位游擊縱隊主要領導的犧牲,給游擊隊造成了重大損失。
余澤鴻帶領突圍出來的紅軍游擊隊員轉移到簸峽壩,重新任命了川滇黔邊區(qū)特委和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領導成員,余澤鴻任特委書記兼縱隊政委,劉干臣任縱隊司令員,劉復初被任命為縱隊參謀長并增補為特委委員
余澤鴻、劉干臣指揮部隊轉戰(zhàn)古宋、納溪一帶,沿路打下了幾個重鎮(zhèn),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聲威大振。四川軍閥劉湘、國民黨重慶行營參謀長賀國光先后召見各部反動武裝首領和投敵叛變的原川南游擊縱隊司令員王逸濤,要求消滅紅軍游擊隊和地下黨。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在敘永兩河遭川軍和多路民團截擊,人員大減。
1935年12月15日,縱隊政委余澤鴻在江安縣泥溪槽碗廠坡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
縱隊司令員劉干臣率領部隊轉移到古宋縣踏水橋,又被古宋、興文、江安各縣民團堵截。劉干臣指揮部隊在興文縣杉樹灣同敵人戰(zhàn)斗到傍晚,身負重傷。為了不拖累部隊,劉干臣命令縱隊參謀長劉復初帶領部隊向連天山轉移,自己留在一高姓農戶家養(yǎng)傷。12月17日,敵人來到高家進行搜捕,劉干臣在與敵人激戰(zhàn)中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1936年夏,中共川滇黔邊區(qū)特委在洛柏林召開會議,任命劉復初為特委書記兼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政委,龍厚生任縱隊司令員。不久,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獲悉紅二、六軍團已進入黔北地區(qū),便在貴州畢節(jié)、大方、桐梓、遵義一帶向敵人猛烈進攻,掩護紅二、六軍團經黔、滇北上。
1936年11月26日,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在云南鎮(zhèn)雄野臘溪被數(shù)倍于己的敵人圍攻,傷亡慘重??v隊司令員龍厚生在分散隱蔽時慘遭敵人殺害,阮俊臣、李青云、歐陽崇廷等其他縱隊領導相繼犧牲。
徐策、余澤鴻、戴元懷、劉干臣、龍厚生、李青云、曾春鑒、阮俊臣、歐陽崇廷等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領導人,前仆后繼,英勇作戰(zhàn),把生命留在了川滇黔邊區(qū)的土地上。存在了兩年多的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一座永恒的豐碑。?
(本文圖片除另有標注外,由作者提供)